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地理试卷 - 初中地理中考试卷 - 正文*

初三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2014-5-11 0:34:06下载本试卷

第二部分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人文地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域

  地理位置:从南北两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东西两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水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国土构成: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中国领土南北相距5500千米,跨越的纬度近5°,南到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到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中国领土东西相距5200千米,跨越的经度有60多度,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首都北京在东八区,全国各地都采用“北京时间”。中国领土水陆兼备。陆上国界长22000多千米,与15个国家相邻。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东临渤海、东海、黄海、南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有台湾岛、海南岛等5000多个岛屿。我国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行政区划:我国行政区划基本上可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自治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详细见下表:

  行政区域的变动:最后建立的省是海南省(1988),南海的群岛除东沙群岛外,其余的中沙群岛、西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归属海南省;最后建立的直辖市是重庆市(1997)。

  二、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份之一。沉重的人口负担也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我国长期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

  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状况,以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地理分界线为界,东部人口密度高,西部人口密度低。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最高,而西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一律平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自治政策。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人口超过40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内蒙古族、藏族等九个民族。

第二节 自然地理

  一、中国地形:

 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

大,山脉纵横交错,有四大高原,有四大盆地,有三大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第一级阶梯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以东和以北的高原和盆地,海拔为1000—2000米。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三级阶梯是东部地区的丘陵和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0米以下。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各类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形地势,对社会和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很大,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工业土产条件较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第二级阶梯地区,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文通不如东部便利,工业生产和经济不如东部地区发达,但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 自然环境差,只能经营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经济活动和生产受影响,发展缓慢。

二、中国的气候

  1、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气温山自向北逐步降低;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普遍高温。

  2、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同,降

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地区靠近海洋,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和丙南季风)影响大,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期长,降水量多。西北内陆地区离海汗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期短,降水最少。我国各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解决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法;解决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采用修建水库的方法。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以大兴安岭——阴山一一贺兰山一一—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这一线以南地区为季风区,以北地区为非季风区。见下图: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来自海洋的暖湿夏季风,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雨滴。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地区都受它的影响。其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影响也较大。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能产生降水,源于北方的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4、气候的主要特征:①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②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较大:③气候复杂多样,跨五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和多种多样复茫地形的影响。

  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比较普遍的气象灾害有寒潮、台风和早涝。寒潮带来了严寒、大风和霜冻,对越冬作物和牲畜威胁很大,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也受到影响。台风来来临时,出现狂风暴雨,摧毁树木、房屋、农作物和各种设施,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使人们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季风区,早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各地需要兴修水利,才能抗早防洪,发展农业生产。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流区和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2、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我国三大河流是长江、黄河、珠江,还有黑龙江、雅鲁藏布江、淮河等;我国“五大淡水湖”是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最大的内陆湖是青海湖。

  3、长江:

  a、概说: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向东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11个省区,流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

  b、长江的水系和水文特征:长江自东向西跨越我国三级阶梯,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自源头-湖北宜昌,多峡谷急流,水能资源最丰富;中游自宜昌-江西湖口,水流变缓,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易泛滥成灾,且支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下游自湖口-长江口,水流平稳,江阔水深,便于通航。

  c、长江的经济意义:长江流域约占全国耕地的1/4,是全国稻米、棉花、淡水鱼等产品的主要基地;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工业发达,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轻工产品;长江自古以来是轻工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在干支流上有二滩、葛洲坝、龚嘴、丹江口等水利枢纽和大中小型水电站。

  d、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兴建三峡水利工程等工程,提高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资源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缓和北方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由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多,引发洪水泛滥,因此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考虑长远的经济利益,在上游种草植树,保护植被,在中游实施裁弯改直和退耕还湖等工程对长江进行综合治理。

  e、“南水北调”工程的三个方案:东线方案(京杭运河)、中线方案(丹江口水库-北京)、西线方案(长江上游-黄河上游)

  4、黄河

  a、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流经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b黄河的水系:上游(源头-河口),水能资源丰富;中游(河口-旧孟津),泥沙含量最高;下游(旧孟津-黄河口),水利缓慢,形成“地上河”

  c、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大河,河流入海水量较低,水量季节性变化大,每年出现断流的现象,且冬季出现凌汛现象。

  d、黄河的开发和治理:在上游兴建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实施梯级开发;在中游种草植树,保持水土;在下游培修大堤,“引黄灌溉”化害为利。

  5、珠江

  a、珠江水系:珠江由西江(最长)、北江和东江组成,三江汇合,同归南海。从长度和流域面积来说,居全国第四位,但从水量和航运价值来说,仅次于长江,。三江中,西江的航运价值最高。

  b、水文特点:珠江具有水量丰富,汛期长,水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的特点。

  c、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珠江水量丰富,中下游水流平稳,通航里程达1.2万千米,便于航运;珠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有利开发大中小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6、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的通州,南至杭州的钱塘江,纵贯京津两市和冀、、苏、浙四省,沟通海河、汇合、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运河。目前山东济宁以南河段可终年通航。

第三节 部门地理

一、水资源

  我们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淡水资源,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因此泾流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国家水资源的主要依据。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江河湖泊及浅层地下水,而大部分的淡水资源是难以利用的冰川和永久积雪。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我国的水资源的分布时空不均,在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在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是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工程。

二、农业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①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②山地多,平地少。③后备耕地严重不足,难以利用土地多。

  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常见的有耕地、林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各种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季风区、非季风区为界线,在东部季风区主要是林地和耕地,①耕地又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为水田耕作为主,种植水稻,北方以旱地耕作为主,种植小麦。②林地则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东南地区,分别为我国的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③草地、沙漠和戈壁等土地类型主要分别在西部内陆地区,有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宁夏牧区、新疆牧区和西藏牧区。

  由于我国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多种经营,同时要依靠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三、工业

  煤炭资源及分布: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形成以山西为中心,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全国最大能源中心。特大煤矿有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陕西的神府和内蒙古的东胜等地。南方大型煤矿只有贵州的六盘水。因此煤炭资源“北多南少”。

  石油资源及分布: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以及沿海大陆架。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是甘肃的玉门油田,最大的油田是黑龙江的大庆油田,第二大油田是山东的胜利油田,还有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克拉码依油田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大油田。

  铁矿资源和钢铁工业:铁矿被称为“工业的基础”,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我国的铁矿资源的特点是铁矿资源储量大,但铁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我国的九大钢铁中心是: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2001年,我国钢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①概念: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②特点:一是从业人员,科研人员所占比例大;二是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所占的份额大;三是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③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④作用:⑴代表了工业发展的方向;⑵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小;⑶有利于保护环境。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大工业基地:①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②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并举;③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形成全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④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四、交通运输业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今京包线北京至张家口段)。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分布格局:“五纵”指京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三横”指陇海-兰新线、京包-包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为支援西藏建设,建设了青藏铁路(正在建设中);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了出海铁路-南昆铁路(昆明-南宁)。

  公路运输:是最灵活交通运输方式。进藏的主要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其中青藏公路为物资进藏最主要的公路,被誉为“世界屋脊生命线”。

  高速公路: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长度居世界第二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主要高速公路有广佛线(广州-佛山)、沈大线(沈阳-大连)、京沪线(北京-上海)、广深线(广州-深圳)等。

  航空运输:是速度最快的交通运输方式。我国的四大航空中心是:北方航空中心、东方航空中心、南方航空中心、西南航空中心。最重要的国际航空港有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台北等。

  水路运输:运载量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⑴海洋运输:我国对外贸易的六大港口: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和湛江。⑵内河运输:我国主要的内河航道:长江航道-“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珠江航道、松花江航道。

五、旅游业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即地方文化特色)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⑴名山,如黄山、武陵源、九寨沟、“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⑵秀水,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贵州黄果树瀑布等。

  人文旅游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包括:⑴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陕西秦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甘肃敦煌莫高窟等。⑵著名工程,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苏州园林等。⑶革命纪念地,如:延安、遵义、井冈山等。⑷民俗风情,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墟、白族的“三月街”、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⑸地方土特产,如茶叶、丝绸、瓷器以及各种工艺品。⑹地方风味,如:中国八大菜系(鲁、苏、浙、闽、粤、川、湘、徽)。⑺大型游乐场所,如海洋公园等。

第四节 区域地理

  中国的四大区域

  1、北方地区

  a、位置和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包括东北的黑、吉、辽三省,淮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和大部分,京、津两市以及甘、宁南部和苏、皖北部。

  b、气候、: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本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土质肥沃,是我国“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业基地。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和棉花产地,也是我国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黄土高原则以出产谷子为主。

  d、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本区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若干工业基地。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其中的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和船舶,及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制造,是国家重工业的骨干部门;京津唐工业基地的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本区是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山西为中心(包括陕西,内蒙古)形成全国最大的能源中心;主要油田有: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油田;本区还是全国电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除火电外,还有水电,丰满水电站是我国最早建成的水电站之一。

  e、主要城市:首都北京;省会哈尔滨、吉林、沈阳、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等;还有大连、天津、青岛等全国性大港口以及秦皇岛、营口等煤、石油出口的专用港。

  2、南方地区

  a、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的长江中下游6省1市的全部或部分,南海沿海4省1区和西南3省1市。

  b、气候:本区属于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全国热量、水分最充足的地区。

  c、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本区丘陵、山地广布,其间夹有大大小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则形成三角洲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是全国最重要的大米产区,全国高产粮食基地多集中本区;山地、丘陵则以梯田和林地为主,盛产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如橡胶、椰子、甘蔗、柑桔、荔枝等;河、湖、鱼塘等水域则盛产谈水鱼,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谈水鱼生产基地。

  d、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本区原有的轻工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的轻纺工业和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的制糖工业、家电、服装、食品、玩具等居全国首位;本区的有色金属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如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锡矿山的锑矿、贵州铜仁的汞矿,以南个旧的锡矿等。

  e、主要城市:沿海城市从北到南有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珠海、湛江、北海、海口等,沿江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等。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桂林、昆明、成都,新兴的特区城市深圳、珠海等均集中在本区。

 3、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a、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香港位于珠江口的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以及所辖的岛屿和附近的海域。香港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工业原料、燃料、副食品、淡水、建筑材料等大部分依靠进口,主要由祖国内地供应。工业多出口加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服装、电子电器、钟表、鞋、玩具制造等部门。服装和玩具出口总值居世界第一位。以购物为中心的旅游业发达,被誉为“东方明珠”。

  b、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澳门位于珠江口的东侧,包括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个小岛。澳门是一个消费性城市,经济以赌博业为主,被称为“东方蒙特卡洛”。20世纪70年代后,出口加工业开始发展,建立了制衣,针织、彩瓷、塑料、玩具、电子等工业部门。澳门工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经营灵活,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工业制成品90%以上出口外销。

  c、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及其附近的彭湖列岛和钓鱼岛等80多个岛屿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经济原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稻米、蔗糖、樟脑、茶叶、和水果为主要出口物资,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吸引外资,利用劳动力丰富、海运便利等优势,成功地创办了高雄等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目前轻纺、电子食品加工和石油化工四大部门,已成为台湾省经济的支柱。

  4、青藏地区

  a、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b、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无霜期短,日照时间长。

  c、农、牧业生产特点:畜牧业是本区重要的生产部门,主要饲养耐寒的品种,如“牦牛”等;受高原高寒气候的影响,农业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主要种植小麦、青稞等耐寒作物。

  d、能源和矿产资源:本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地热资源极其丰富,建有“洋八井”地热发电站。本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其中有察尔汗盐湖等。

  e、主要城市:西藏首府拉萨,青海省府西宁为进出青藏高原的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