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化学试卷 - 初中化学试题 - 正文*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4-5-11 0:30:14下载本试卷

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透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涵义及判断(会判断和辨别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根据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用途;

3.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析与判断;

5.燃烧及普通可燃物发生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原理的应用;

6.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判断。

近几年各地中考,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几乎是必考知识点。命题通常以“下列各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是    ”形式出现,题目中的“各种变化”,一般都是典型的物质变化实例,如冰雪融化、铁锅生锈等等。

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题比较少见,相对较热的考点是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识别。试题多为给出了几种物质的用途,要求识别哪些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选择题,或者是要求识别哪种物质具有此种用途的选择题。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其应用是常考知识点,命题多为“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判断反应类型”,或者是“给出几个反应物,按所要求的类型书写化学方程式”。

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是常考知识点,命题常以“在XX(新情景)反应中,还原剂(或氧化剂)是    ”形式出现。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也是相对较热的考点,命题多为跟燃烧与灭火有关的现实问题。

本专题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形式考查,中考中所占分数约为4~10分。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图1-1

 


重点讲解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表1-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若是由分子构成物质,

分子不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

的间隔、分子运动速度的大小

变了

宏观: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分于本身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新分子

外观特征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了变化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

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

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区分依据

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理变化中,一般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但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

发生物理变化。

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表1-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

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不变,没有改

变所呈现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改变,所呈现的

性质也随之改变

性质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

导热性等

一般指物质与H2、O2、金属、非金属、

氧化物、酸、碱、盐等能否发生反应及

热稳定性

3.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某些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

缓慢氧化:进行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如:动物呼吸、食物腐败等。

自燃: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如白磷自燃。

它们的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只是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4.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表1-3 基本反应类型

概念

简单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2Mg + O2 2MgO

CaO + H2O == Ca(OH)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

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

CaCO3  CaO + CO2

通电

 
2H2O  2H2 ↑+ O2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

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

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

B+AC

H2SO4(稀)+ Zn═ ZnSO4 + H2

Fe + CuSO4  ═ FeSO4 + Cu

复分解

反应

有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

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

合物的反应

AB+CD=

AD+CB

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CuO == CuSO4 + H2O

在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较为复杂。

表1-4 置换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的条件

表1-5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的条件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可以把相应的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③氧化剂:供给氧,使别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

④还原剂:夺取氧,使含氧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例如:

   得氧           失氧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被氧化         被还原

  还原剂         氧化剂

  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a.反应中的“得氧”、“失氧”指的都是氧元素。

b.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同时发生,在反应中有一种物质被氧化,必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c.氧化剂和还原剂都存在于反应物中。

⑤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化合反应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种类上看,是“多变一”,而氧化反应则是反应物跟氧发生的反应。因此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CH4+2O22H2O+CO2是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CaO + H2O == Ca(OH)2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

(3)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①吸热反应:指吸收热量的反应。

例如:C + CO2  2 CO

②放热反应:指放出热量的反应。

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5.催化剂、催化作用

(1)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或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理解催化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变”: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既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

②“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这里没有涉及到化学反应之中。

③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但不是说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技巧方法

1. 内涵分析法

利用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性字词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进行解题的方法,叫内涵分析法。

考查概念一般是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出现,做好这一类题关键是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每一个概念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抓住其形成过程,准确把握其中要点,对解决实际问题起重要作用。

[例1]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有单质参与反应的是(  )(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思路分析:本题实际考察对并列概念: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物种类和类别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化合反应——反应物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有单质;分解反应——反应物为一种,且一定是化合物;置换反应——反应物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反应物为两种化合物。于此可知:答案为C。

思维技巧:紧紧抓住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内涵进行解题。

[例2]在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2004年北京市中考题)

   A. 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将未燃烧的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D. 使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思路分析: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很明显,A、C、D三个选项均可行,而B选项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可行,一种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答案:B

思维技巧:从燃烧的条件入手考虑灭火的措施。

[例3]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2004年辽宁大连中考题)

   A. 氧气用于炼钢         B. 钢用于制导线

   C. 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 镁用于制照明弹

思路分析:A选项是利用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选项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D选项是利用镁燃烧时发出强的白光,也是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用途。B选项用途是利用铁的导电性,而导电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用途。答案:B

思维技巧: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分清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信息迁移法

信息迁移法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有关物质性质的信息(可能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可能是没有学过的知识),联系教科书中的基本原理或方法,通过分析,概括出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的共同因素,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解题技法。

[例4]亚硝酸钠(化学式NaNO2)是一种外观极像食盐,且具有食盐一样咸味的有毒物质,因此这种工业用盐常被冒充食盐掺假或被误作食盐使用,导致多起中毒事故发生。请你阅读下表有关资料,并结合已有化学知识,用三种方法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

(2004年安徽省中考题)

思路分析:利用题目中所给信息——溶解性、熔点、沸点、酸碱性以及物质的构成,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即可解题。答案:

方案

选取的试剂

实验现象和结论

(1)

在同一块金属上加热两种物质

先熔化者为亚硝酸钠

(2)

取少量分别溶于水,用pH测试

pH>7的是亚硝酸钠

(3)

取少量分别溶于水,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

  此题解法较多,还有利用水溶性、沸点等,解法合理均给分。

思维技巧:利用题中所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此类题一般难度不大,但如何抓准题中信息点是做题关键。只有准确把握所给信息点,才能打开一个非常陌生的试题的突破口,顺理成章地做出正确答案。

[例5]今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16日又发生两次三氯化氮(化学式为NCl3)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刺鼻的气味弥漫厂区。爆炸发生后,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在外围50m处形成两道水幕对空气中的氯气进行稀释,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含量。这次事故,至少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15万人紧急大疏散。细读以上报道,根据以下要求填空:

  (1)文中所述氯气的三点物理性质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三氯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价。(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思路分析: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抓住题目中所给信息,即可解答。

答案:(1)黄绿色;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或可溶于水)。(2)+3。

思维技巧:准确把握所给信息点是解题关键。

●专题解析

[例1]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2004年北京市中考题)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思路串讲]该题考查的考点是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要紧紧抓住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这一关键。玻璃破碎属于物质的状态变化,并无其他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牛奶变酸实质为“酸”后的物质用途已不再同前,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铜器生锈即铜变为铜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柴燃烧后有新物质——灰烬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标准答案]A。

[例2]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是臭氧(O3)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4年沈阳市中考题)

    A.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 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D. 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思路串讲]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有无其他物质生成。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2)明确同种物质与异种物质的区别——组成和结构都相同的物质属同种物质,否则属于异种物质。

氧气与臭氧的组成虽然相同,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臭氧由臭氧分子O3构成,每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氧气与臭氧属于异种物质,它们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二种不同的单质。因此,氧气转变成臭氧是一种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标准答案]B。

[例3]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004年北京市中考题)

A.有导电导热性         B.有良好延展性

C.具有银白色光泽        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思路串讲]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两种性质的区别。判断物质性质的关键是看物质的性质是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果是通过化学变化(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如果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就是物理性质。A、B、C选项中的性质都无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只有D中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的。

[标准答案]D。

[例4]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2004年河南省中考题)

    A. 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       B. 用金刚石作钻头

    C. 用氢气充灌气球作广告       D. 用盐酸除铁锈

[思路串讲]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A选项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在吸附有色物质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用途;B选项用途是利用金刚石坚硬的性质,而硬度属于物理性质;C选项是由氢气的密度决定的,密度属于物理性质;D选项的用途是利用盐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决定的,所以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用途。

[标准答案]D。

[例5]为预防“非典”等传染病,可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过氧乙酸是一种杀菌能力强的高效消毒剂,具有酸的性质,腐蚀性强,易挥发、易分解。因此,过氧乙酸应放在____________处保存。用过氧乙酸消毒时,必须按比例稀释后使用。稀释过氧乙酸时,一般____________(用或不用)金属容器配制;若不慎将药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__________。(2003年武汉市中考题)

[思路串讲]“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它是由SARS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2003年上半年,“非典”几乎肆虐中华大地,引起世界各地的极大关注。为防止SARS病毒的蔓延,通常用过氧乙酸(CH3COOH)作消毒剂。

题目给出了过氧乙酸易挥发,具有强腐蚀性、酸性、易分解等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可确定存放及使用方法。

由于过氧乙酸易分解,应放在阴暗处保存;过氧乙酸具有酸的性质,一般不用金属容器来稀释;过氧乙酸具有强腐蚀性,不慎将药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水冲洗。

[标准答案]阴暗;不用;用水冲洗。

[例6]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又称作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CTC”的化学式为      ,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推测“CT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种。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004年北京市模拟题)

[思路串讲]由题意可以捕捉到以下信息:(1)“CTC”又称四氯化碳,(2)它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3)它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4)禁止用它作为清洗剂。由此可以解题。

[标准答案](1)CC14;+4。(2)物理性质有:能溶解油脂、能溶解污物、不溶解纤维、不溶于水、易挥发、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性质稳定、有毒、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等。

[例7]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镁与氧气反应的同时,还可以与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反应。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该反应属于(  )(2004年山东聊城中考题)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思路串讲]判断反应类型时,要抓住各类反应的特征:如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置换反应为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标准答案]C。

[例8]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有单质参与反应的是(  )(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思路串讲]此题是在理解四个概念的基础上,抓住一定有单质参与反应这一关键点,然后得出结论。按题目所给四种反应类型分析举例,看一定有单质参与的反应有哪些,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只有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参与反应。

[标准答案]C。

[例9]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2003年福州市中考题)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思路串讲]在化学反应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一定减少,而生成物质量一定增加。由此可知:Z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84g;Y和Q均为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分别为22g和9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必为生成物,且生成X的质量为53g。所以在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标准答案]A。

[例10]初中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从中可找出许多规律。例如,有些化学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可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如Fe2O3+3CO2Fe+3CO2↑。你从中还发现的规律之一是                 。(2004年广西柳州市中考题)

[思路串讲]此题迁移应用集合图示,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示信息中能发现许多规律。如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化合反应或部分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化合反应或部分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任选其一填入即可。

[标准答案]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或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化合反应或部分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化合反应或部分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例11]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时,发生如下反应:I2O5+5CO→I2+5CO2,该化学反应中氧化剂是(  )(2004年上海市中考题)

    A. I2O5         B. CO          C. I2                   D. CO2

[思路串讲]在这个反应里,CO夺取了I2O5中的氧,使I2O5还原为I,所以说CO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而I2O5提供了氧,把CO氧化为CO2,所以说I2O5具有氧化性,是氧化剂。

[标准答案]A。

[例12]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2004年山东青岛中考题)

    A. 可以降低着火点           B. 散热的速率快

    C. 木柴是可燃物            D. 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

[思路串讲]同种物质燃烧的急剧程度,主要决定于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标准答案]D。

[例13]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2004年江西南昌中考题)

    A. 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 发现家里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思路串讲]电线着火,用水灭火会有触电危险;发现家里煤气泄漏,如果打开排气扇,所产生的电火花可能导致爆炸;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使锅内火焰因缺氧而熄灭,方法合理;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相当于给房间内补充了氧气而使燃烧更剧烈,所以此法不合理。

[标准答案]C。

  [例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4年天津市北辰区模拟题)

    A. 不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酸钾受热不会分解

    B. 在任何反应中,二氧化锰都作催化剂

    C. 加入少量高锰酸钾也能改变氯酸钾分解的速率,故高锰酸钾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 二氧化锰在对一定量的氯酸钾起催化作用后,仍能用作另外的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思路串讲]催化剂是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反应可以用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反应也可以用不同的催化剂,同一种催化剂也可以催化不同的反应,但一种催化剂不可能对任何反应都具有催化作用。不使用二氧化锰,也可使用氧化铁作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有催化作用,但不是对任何反应都有催化作用,在其它反应中也可能作为反应物。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不是高锰酸钾起的催化作用。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不变,故反应后仍具有催化作用,仍能用作另外的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标准答案]D。

●误区诊断

1.对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不能抓住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造成错误。如把化学变化时伴随发生的现象(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变色等)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2.孤立理解单个概念,没有将概念立于概念体系中去把握。例如,对并列概念(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区别与联系没有理解,没有把他们各自最本质的特征找到,因此就出现将“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肯定为置换反应,认为“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等错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必须深挖概念的内涵、组建概念体系外,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应注意收集大量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例如,教材中学过的置换反应的例证有: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碳、氢气在受热时分别和CuO、Fe2O3的反应。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4天津市武清区模拟题)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误点]以发光、发热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错选A。

[辨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辨析。化学变化过程中在有新物质生成的同时,还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物质状态的改变等现象,这些现象所表示的变化均是物理变化,因此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判断某一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该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能只凭表面现象。A选项中发光放热的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如灯泡发光;B选项中固体变成气体也可以是化学变化,如木炭燃烧;D选项中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水凝结成冰等。

[答案]C。

[例2]下列化学反应中,可能有单质生成的是(  )(2004天津市武清区模拟题)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误点]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内涵未能真正理解,造成错选。

[辨析]本题是对并列概念的考查,有较高的要求。首先,从并列概念本质特征对比可以得出: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有单质

一种,一定是化合物

分解反应

一种,一定是化合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有单质

置换法应

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

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

两种化合物

由此可知,可能有单质生成的反应只能与分解反应概念的本质特征符合。

[答案]B。

●真题演练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004年广东佛山市中考题)

    A. 牛奶酸败    B. 冰雪融化    C. 试管破裂    D. 干冰升华

2.“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  )(2004年广西中考题)

A. 硬度大     B. 不能导电    C. 化学性质稳定  D. 熔点低

3. 下列工业生产原理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004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A.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 石油炼制得到汽油产品

    C. 用二氧化碳气体生产干冰      D. 煅烧石灰石制得生石灰

4.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2004年江苏南京中考题)

    A. 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 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 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5.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2004年江西南昌市中考题)

    A. 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      B. 用生铁制铁锅

    C. 用16%的食盐溶液选种      D. 用氦气填充气球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2004年广东汕头市中考题)

    A. 铜制造电线           B. 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C. 氧气供给呼吸          D. 稀有气体作为霓虹灯的填充气

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2004年山东青岛市中考题)

    A. 用稀盐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 用木炭烤肉串

    C.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8.“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200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题)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答案]D。

9. 实验室从海藻中提取碘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I+Cl2=2NaCl+I2,此反应的类型是(  )(2004年新疆中考题)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 4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31

8

2

5

反应后质量(g)

0

1

42

3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2004年辽宁沈阳市中考题)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1.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工业上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的方法可制得硅,同时还有一氧化碳生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4年四川中考题)

  ①工业上制硅的反应方程式为:SiO2Si+2CO↑

  ②上述反应属置换反应

  ③碳在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

  ④碳的非金属活泼性比硅强

    A. 仅①②    B. 仅②③    C. 仅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将燃着的镁带伸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对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004年浙江杭州中考题)

    A. 该反应中镁发生了还原反应    B. 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C. 镁带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3.下列物品不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2004年辽宁大连中考题)

    A. 汽油        B. 酒精     C. 蔗糖          D. 鞭炮

1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2004年甘肃中考题)

    A.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B. 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

    C.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上车或登机  D. 煤矿矿井必须通风良好,严禁烟火

15. 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200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题)

A. 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的着火点高

C. 火柴梗的着火点低        D .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

16.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2004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题)

    A. 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 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 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 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17.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2004年河北鹿泉市中考题)

    A. 图书馆图书着火时,立刻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 厨房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时,应开窗通风换气

    C. 油井着火时,应设法降低油的着火点

    D. 电器设备失火时,先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再切断电源

18.当天然气发生泄漏时,由于处理不当,常常酿成惨祸。若室内发生天然气泄漏时,首先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2004年四川省中考题)

    A. 拨打120求助       B. 关闭天然气管道阀门

    C. 切断电源         D. 打开门窗

19.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下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2004年陕西省中考题)

    A. 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 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 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湿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 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0.“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在化学反应过程或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2004年辽宁大连中考题)

    A. 生产和使用剧毒农药    B. 造纸厂用二氧化硫进行纸浆漂白

    C. 利用双氧水制氧气     D. 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向高空排放

21. 2003年12月23日,川东气矿发生井喷事故:高压天然气携带一种有毒气体从地下喷出,向四周扩散。所到之处,牲畜、飞鸟和没撤离的人员大量伤亡,水源被严重污染。前线队和救援队迅速进入事故地点,并点燃了喷出的气体,切断了有毒气体的来源。救援队员发现,低洼地的人、畜死亡率高,但是有一位老人摔倒在水田边,头埋在潮湿的草丛中而幸免于难。

(1)该气体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则此气体中一定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请推测这种气体具有的性质:                     

(3)根据该气体的性质,说明老人幸免于难的原因:             

(2004年重庆中考题)

2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气(化学式:NH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用纯碱溶液与石灰水反应制取少量氢氧化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4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题)

23.下表中的4中观点都是错误的。请你仿照表中示例各找出一个化学方程式来否定相应的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化学方程式)

示例: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H4+2O2 CO2+2H2O

(1)化合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2)分解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3)置换反应的反应物中一定有金属单质

(4)复分解反应不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

(2004年云南省中考题)

2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请问根据下图所表示的物质的用途,能归纳出氢气的哪些性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4年吉林省中考题)

25.

  

   以上几种消防安全标志中,禁止燃放鞭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禁止吸烟的是______________。

26.小明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2004年江西南昌市中考题)

27.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图4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                       ,水的作用是                    。(2004年广东汕头市中考题)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A  6.C   7.D  8.D  9.C  10.A  11.D  12.A  13.C  14.B  15.A  16.D  17.A  18.B  19.C  20.C

21.(1)S;H。(2)有毒,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以燃烧。(3)大量的有毒气体被草上的水吸收。

22.(1)   化合反应

  (2)   复分解反应

23.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化学方程式)

CaO + H2O=Ca(OH)2

CaCO3 CaO+CO2

2CuO +C2Cu+CO2

CuSO4 +Ba(OH)2=BaSO4+Cu(OH)2

24.(1)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2)可燃性;(3)还原性(答案顺序可以颠倒)。

25.B;D。

26.(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白色;常温下为固体;密度比水大;熔点低等(任答两点即可)。

   (3)达到着火点的白磷接触空气即剧烈燃烧。

 (4)保存在水中。

27.(1)可燃物;氧气(或O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名师押题

[预测1]城市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004年广西中考题)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思考]考察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答案]D。

[预测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2004年江西南昌市中考题)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思考]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考察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答案]C。

[预测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使用催化剂,物质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B.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

    D. 用催化剂将水变成汽油

[思考]催化剂只能改变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可以加快或减慢反应的速率,但催化剂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

[答案]C。

[预测4]小红做酸的性质实验时,不慎将盐酸溶液洒到大理石地板上,立即发出“嘶嘶”响声,并冒气泡。该现象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属于(  )(2004年福建龙岩中考题)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预测5]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1)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石;(2)用饱和Na2CO3溶液充分吸收(1)中产生的CO2气体,发生的反应为:Na2CO3+CO2+H2O=2NaHCO3;(3)使步骤(1)中产生的CaO和水发生反应;(4)第(3)步得到的产物与Na2CO3溶液反应。则该厂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氧化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E.复分解反应

[思考](1)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2)化合反应;(3)化合反应;(4)复分解反应。

[答案]D。

[预测6]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思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如:,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显然,选项A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B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C中两种反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D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答案]B。

[预测7]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其共同点是(  )

    A. 都放出热量  B. 都发光  C. 都达到着火点  D. 都必须是气体

    E. 都很剧烈   F. 都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思考]准确理解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的内涵,便可迅速做出判断。A、F是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的共同点,而B(缓慢氧化不发光)、C(缓慢氧化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具备相应的性质,都可发生缓慢氧化、自燃、燃烧)、E(缓慢氧化不剧烈)并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答案]A、F。

[预测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 燃烧、自燃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 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 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E. 缓慢氧化一定引起自燃

    F. 白磷在温度高于它的着火点时也不一定燃烧

    G. 由于白磷的着火点低,所以白磷一般保存在水中

[思考]准确理解燃烧、缓慢氧化及相关的知识,便可迅速做出判断。A(还要与空气接触)、E(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只有在发生缓慢氧化的物质着火点比较低,且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失时才有可能引起自燃)是错误的,而B、C(通风有助于可燃性气体的散逸,严禁烟火避免了爆炸的发生)、D(化纤类服装由于静电的作用易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爆炸)、F和G是正确的。

[答案]A、E。

[预测9]在高温下普通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与铁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相同)和氢气。该氧化物在高温下被纯净氢气还原为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就会燃烧,俗称“引火铁”,是一种准纳米材料。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反应。“引火铁”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燃烧,属于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2004年甘肃中考题)

[思考]准确把握题目中所给信息——在高温下普通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与铁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相同)和氢气,便可迅速做出解答。

[答案] 置换;氧化。

[预测10]从H、O、C、Cl、Cu 5种元素中选取适当的元素组成物质,按下列4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各写出1例化学方程式。要求在所列举的各个反应中一定要有水。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思考]准确、熟练地掌握物质的组成、基本反应类型等知识,便可迅速做出解答。(1)H2和O2;(2)水通电分解;(3)H2还原氧化铜;(4)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或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答案](1)2H2 + O2   2H2O;(2)2H2O  2H2 ↑+ O2 ↑;(3)H2 + CuO  Cu + H2O;(4)2HCl+CuO == CuCl2 + H2O或2HCl + Cu(OH)2 == CuCl2 + 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