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历史试卷 - 初中一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七年级下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2014-5-11 0:33:06下载本试卷

七年级下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我国最早使用打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A、 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     传说中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 黄帝    B、尧      C、舜       D、禹

3.     西周等级制度中最高的是周天子,最低的是:

A、 平民    B、卿大夫    C、奴隶      D、士

4.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现于:

A、 黄帝时期   B、与夏同期   C、与商同期     D、秦时期

5.     春秋第一个霸主是:

A、 越王勾践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6.     战国七雄中最南方的是:

A、 秦      B、楚      C、齐      D、赵

7.     都江堰的修筑者是:

A、 秦始皇     B、汉高祖     C、李水     D、王景

8.     秦王扫六合,统一天下的最关键因素是:

A、 秦始皇雄才大略         B、都江堰防洪灌溉

C、商鞅变法成功          D、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9.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        B、商       C、周       D、秦

10.  今天的汉字起源于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11.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

A、思想      B、文学    C、教育      D、史学

12.  认为事物的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孙子

13.  世界上最早的兵法的作者是:

A、孔子    B、孙武   C、孙膑     D、秦始皇

14.  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建立时间是:

A、公元前22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22年        D、公元前223年

15.  西汉的都城在:

A、殷      B、咸阳    C、长安    D、洛阳

16.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A、大学    B、太学    C、孔府     D、京师大学堂

17.  汉武帝接受了谁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主父偃    B、卫青    C、霍去病   D、董仲舒

18.  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王景   B、东汉杜诗   C、东汉王景  D、西汉杜诗

19.  最早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冒顿     B、成吉思汗  C、汉武帝   D、秦始皇

20.  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A、秦始皇    B、刘邦    C、汉武帝   D、汉元帝

二、判断题。(1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造址最多的国家。           (  )

2.海外华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  )

3.为了巩固统治,商鞅实行分封制。                (  )

4.牛耕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   )

5.扁鹊总结出来的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  )

6.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兼爱”,“非攻”。             (  )

7.秦朝的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北京。             (  )

8.刘邦、项羽为了推翻秦的统治,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  )

9.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  )

10.汉武帝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   )

三、填表题。(10分)

姓 名

派 别

时 期

著 作

主 要 思 想

孔 子

儒 家

《春 秋》

墨 子

墨 家

庄 子

战 国

《庄 子》

法 家

战 国

《韩非子》

孙 武

春秋晚期

知彼知已,百战百胜

四、列举题。(10分)

1、列举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4分)

2、列举你所学过的历史成语,至少六个。(6分)

五、材料分析。(10分)

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2分)

2、你认为他在哪些方面对国家统一有贡献?(8分)

六、问答题。(20分)

1、简答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2、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