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阶段质量检测
一、单选。(每题一分,共20分)
1、将指南针的使用传到欧洲的是
A、中国人 B、蒙古族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
2、《资治通鉴》这部史书的体裁是
姓名: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 D、编年体通史
3、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荣景象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班级: A、阎立本 B、吴道子 C、苏轼 D、张择端
4、太祖设置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 B、内阁 C、军机处 D、锦衣卫
5、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C、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D、使古代的文化遗产不被遗忘
6、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表现造船技术的先进 D、促进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7、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是指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日本人
8、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国家是
A、荷兰 B、西班牙 C、葡萄牙 D、英国
9、 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
A、设立军机处 B、创立八旗制度
C、在中央设内阁 D、议政王大臣会议
10、1636年,在盛京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顺治 B、乾隆 C、皇太极 D、努尔哈赤
11、宋元时期,下列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的主要有
① 突火枪 ② 火箭 ③ 火炮 ④ 远程大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南宋时期,人们印制的精美书籍,采用的方式是
A、活字印刷术 B、雕版印刷术
C、刻竹简 D、手抄
13、作品被誉为神品的画家是
A、吴道子 B、顾恺之 C、张择端 D、赵孟頫
14、悲剧《窦娥冤》的作者是元朝的
A、白居易 B、李清照 C、关汉卿 D、辛弃疾
15、清代禁锢人民思想造成社会恐怖的措施是
A、养兵政策 B、文字狱
C、建立军机处 D、实行更戍法
16、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是
A、设立军机处 B、创立八旗制度
C、在中央设内阁 D、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17、下列皇帝称谓中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清高宗 B、乾隆
C、爱新觉罗弘历 D、皇太极
18、以下内容,属于努尔哈赤时期的是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 建立后金 ③ 该女真族名为满洲 ④ 迁都沈阳⑤ 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根据下列作品的风格判断,出自李清照职手的应为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C、醉里挑灯看剑,梦辉吹角连营
D、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0、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根本原因是
A、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郑和本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当时的造船水平高超
D、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
二、 材料分析。(共30分)
1、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话于其间。”请据此回答:
(1) 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清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1分)
(2) 它的出现标志着什么?除此之外,清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达到这个目的?(2分)
(3) 怎样认识材料中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影响。(2分)
2、 据图回答:
(1) 图中历史人物是谁?是哪朝人?他领导了什么事件?结果如何?(5分)
(2)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质值得学习? (3)
3、一位伟大的回族航海家先后七次远涉重洋,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他曾经这样描述它的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波澜,若履通衢。”
(1)这位航海家是 ,首次航行时出发地点在 。(2分)
(2)这位航海家最远到过什么地方?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3)
(3)远航的船队在航行中能够做到“昼夜星驰”“若履通衢”,主要依靠的导航仪器是什么?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的?此外当时还具备了怎样的航海条件?(4)
4)请你简要说说这几次航行有什么样的影响?(2)
三、据下图回答问题:
二、 (1)图中历史人物是谁?(1分)
三、
四、
五、 (2)它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了军权?(5分)
一、单选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一、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B | D | D | B | B | D | C | A | C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B | A | D | C | B | A | D | D | D | A |
二、
i. 见课本91页
ii. 见课本87页
iii. 见课本85、86页
三、见课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