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社会术语归类
一、“最早”“最高”“第一”类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最早实行改革的省份有安徽、四川 2.中国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有福建、广东。 3.最早提出改革开放战略思想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4.最早提出共同富裕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十一届三中全会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其主要内容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6.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冶国有机的结合起来 10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 12.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14.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国公民的最高理想。 15、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16.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是 和平。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维护和平 17.中国确定外交政策和态度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18、。 19、、首次提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会议是中共十三大,再次强调的会议是中共十五大 20..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提高全人类的环保意识。 2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3..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二、“核心”“关键”“主导”“主体”类
“关键” 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中国长冶久安、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 4.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关键是发展经济 5.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6.顺利实现未来奋斗目标的关键是深化改革 7.顺利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两个根本性转变 8.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关键是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0, 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少生
11,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
12, 能否成才的关键——自己勤奋努力
13,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关键——靠科技创新
14,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敢于和善于创新
15,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科学技术的竞争
16,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核心” 1.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心的中心是提高经济效益。 4.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即国际关系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核心是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 5.发展问题(南北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极不平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6.新安全观念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7.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
8.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核心,是精神文明的灵魂。 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9, 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
10,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三、“特点”“特征”“特色”类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
四、“标志””标准”类
1.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结束的标志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发表 4、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中国加入WTO 5、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6、.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 7、、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占领的是澳门回归 8、.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9、.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10、.懂得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最后的决定的作用,就应该确立起生产力标准,在观察判断一切社会现象时,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1、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 五、“本质”“性质”“实质”类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六、“决定”“主要”“重要”类
1.党的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改革的决定作用,不仅在于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3.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5.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6.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对人类社会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 9、在物质资料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 11、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12、国体(国家性质)决定政体 13、.国家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七、“根本”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也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3.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 7、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摆在当今国际社会面前最紧迫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影响和平的根源是冷战思维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影响发展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7,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冶国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9,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10、香港顺利回归的决定性条件(根本原因)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八、基础”类
2全球和地区安全的政治基础是: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 3全球和地区安全的经济基础是: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 执政党执政的基础是发展 4.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5中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经济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8.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9.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研究。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3.对个人来说,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个人尽社会责任的基本立足点。)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15,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6,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八、“基本”类”原理如下: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素质偏低。
6、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7、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改革开放(对外开放)。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1, 我国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1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九、“条件”“前提”类
1.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和平,就难以实现发展。)
4.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这两种生产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5.“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
8.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九、“原则”“立场”“方针”类
1. 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
2.在解决资源问题中,需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 3、中国的环保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 5、、港澳回归后,实行的基本方针有:一国两制、港(澳)人冶港(澳)、高度自治 6、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7,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十、“目标”“目的”类
1.党的十三大还具体规划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步骤: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2. 改革的目的——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 基本路线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九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0.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11.科学利用可以有效地保护资源,保护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3`提出“小康”目标: 党的十二大: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三大: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五大:第一个10年(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保证、保障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艰苦创业精神
十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提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九五计划)(2000年) 2、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0年远景目标(2010年 3、党的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提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2020年。 其它: 1、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是邓小平。经济要搞快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2、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指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是指 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4、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产生的新的建党学说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香港顺利回归的决定性条件(根本原因)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6、其现实可行的途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 7、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和外交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负责管理。 8、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是党的十五大,其制定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9、中共十五大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二是选举产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机构 10、中共十六大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是:一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二是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机构 11、中国农民的两大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办 12、两大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13、中国人民生活的两大历史性跨越是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90人民生活由温饱初步达到小康 14、三次思想大解放是第一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关于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次:党的十四大: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党的十五大:关于“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 15、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6、三个有利于的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7、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8、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是(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提出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为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体制保障 19、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变化是第一次:辛亥革命、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21、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捷径是对外开放 2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3、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发展和加强同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