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课程标准与习题
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本主题以当代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问题为焦点,进一步探讨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使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本主题在内容目标的设置上,考虑到前两个主题的教学基础,注重学生综合判断、自主选择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有一级目标的拟定都遵循三条原则:一是选择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二是体现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三是贯彻多学科整合的理念。
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3,5,9,10)
内容目标教学活动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尽可能采用生动直观的影视资料和新闻图片资料,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
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学生自己调查、参观、访问,感受第一手材料的价值。但对某些重大事件,如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等,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说明。
1、下列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合作社
C、手工业合作社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的著名科学家是( )
A、华罗庚 B、李四光 C、袁隆平 D、邓稼先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结合图文资料配合教学外,可组织调查、访谈活动,使学生直接感受、充分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取得的重大成就,如综合国力的增强、"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国际地位和威望的提高、文教体育卫生事业的繁荣等,并讲述香港、澳门按"一国两制"的方针回归祖国的事例,明确中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
4、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
A、深圳搞特区试点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广州
C、建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海
5、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
A、2001年加入WTO B、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1972年尼克松访华 D、1979年中美建交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1-3
可向学生提供雅尔塔会议的相关资料,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勾画出东西方两大陈营对峙的格局,解释"冷战"的含义。
提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相关资料,展望世界格局多格化趋势。
有条件的地方,应充分利用各种影视资料,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
6、“二战”对美苏结成战时同盟正破裂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主义”的出台
C、北约组织的成立 D、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展
7、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亚非会议召开②非洲独立年③纳米比亚独立④七十七国集团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8、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 )
A、当今世界和平问题、发展问题都得到解决
B、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
C、霸权主义成为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世界进一步贫困和动荡不安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4
讲"和平"问题,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
讲"发展"问题,可在世界版图上,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
9、在联合国第59届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纷纷强调,如果因忙于反恐而忽视了贫穷、饥饿等问题,恐怖主义的根源将得不到根治。反恐斗争最终也将无法成功。这表明( )
A、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敌 B、当今世界还不安宁
C、经济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D、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10、“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落下。”这是阿拉法特生前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这说明( )
A、世界和平问题已得到解决
B、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C、发展问题是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D、世界还不安定
11、最近一段时间,恐怖主义又活动猖獗,俄罗斯列车大爆炸,土耳其大爆炸,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 )
A、反恐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主要根源
C、战争的威胁已不存在
D、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因素之一
12、2003年8月6日,中国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首次举行的代号为“联合2003”的多国联合反恐怖主义活动的军事演习,这一活动( )
① 有利于打击恐怖活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
② 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③ 反映了加强“军事联合”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
④ 说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2005年,在世界人民将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也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在这场战争中,600万人失去了生命,交战双方物资总损失达40000亿美元。这说明( )
①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
③我们要反对任何战争 ④应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2000年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7%,却占有世界总产出的80%,63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人口的60%,而其产出仅占6%。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试分析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
(3)你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5
教学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入手,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利用有关数据,人综合国力的角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找出我国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5、2001年2月11日,,我国终于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表明我国( )
①已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② 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④经济已具备同世界先进国家竞争的实力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16、美国《纽约时报》曾披露,美国为保持惟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的不惜将自己集团内的西方盟友视为“潜在的敌人”,提出尤其要警惕从欧洲、日本和其他地区出现约与美国相抗衡的历练。这说明( )
①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②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③ 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④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发达国家相互抗衡的根源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目标2 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目标教学活动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
利用教科书等多种渠道提供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要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分析其由来和发展。
为突出中国的基本国情,可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指导学生识读统计图表,说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如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与环境形势的表现。
17、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简称( )
A、PERD问题 B、RPED问题 C、PRED问题 D、REDP问题
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
教学要涉及人口问题的一般表现,如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环境压力沉重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18、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问题不是人口增长率过高引发的是( )
A、供应不足 B、人口老龄化
C、业问题严重 D、人民生活贫困
19、北京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高高耸立一座“人口警世钟”,那急速跳动的红色数码,告诫我们必须时刻牢记( )
A、大大提高劳动人口素质 B、鼓励生育的方针
C、实行计划生育 D、优生优育政策
20、2005年1月,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亿。下面是三十余年来我国大陆人口变化情况:
时间 | 总人口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970年 | 8亿多 | 33.43‰ | 25.83‰ |
2003年 | 12亿多 | 12.41‰ | 6.01‰ |
注:同期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1)图表反映了三十余年来我国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态势?
(2)简要分析形成这一变化态势的主要社会原因。
2-3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2-3
可给学生提供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数据,指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和地区,指出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针对学生的疑问,还可以讨论造成特定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或启发他们就老龄化问题的某些方面,提出设想或建议。
|
|
| |||||||||||||||||
| |||||||||||||||||
| |||||||||||||||||
| |||||||||||||||||
| |||||||||||||||||
| |||||||||||||||||
21、读上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说明了什么?
(2)它们分别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4 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2-4
可结合教科书安排的内容,列表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并对身边的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估。
也可以在邻近地区做专项调查,如一次性木筷和水的使用、废旧电池的回收情况。以上述活动为切入点,讨论节约资源与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密切关系。
22、以下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太阳能 B、天然气 C、石油 D、铁
23、2004年11月7日,针对一些地方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违法建造住宅、侵占耕地的现象,国土资源部发出同志,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及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同时要求各地,加强农村住宅基地管理,正确引导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进一步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这是为了解决( )
A、资源问题 B 、环境问题 C、人口问题 D、粮食问题
24、要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 )
A、保护和改善环境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 D、实行计划生育
2-5 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5
可通过气候普遍变暖、土地沙化、酸雨等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可以"我们共有的家园"为题,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立足于本地环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25、漫画“小猫钓鱼有新招”形象地反映了( )
A.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B.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C.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问题
D.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26、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加强 B、暖流增强 C二氧化碳增多 D、降水增加
27、北京在2008年前将有90%的公共汽车使用天然气燃料,这有利于防治( )
A、水体污染 B、 生态平衡失调 C、大气污染 D 、热污染
28、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气排房大量物质,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和精神状态,危害动植物生长,损害设备、财产和建筑物,甚至影响一些地区或全球的气候,这称为( )
A、水体污染 B、噪声污染 C、大气污染 D、热污染
29、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徽山湖,现在每天必须无条件接纳来自2省32个市区县、总量高达71万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减产,有的甚至绝迹,使得当地渔民被迫“转岗”。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我国严重的( )
A、人口问题 B、经济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30、“如果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亿吨。”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 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可挖潜力大
② 开发新能源不如挖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③ 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④ 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减少能源的浪费
A、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请你就保护土地的重要性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词。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6
帮助学生从各种媒体获了有关数据或指标。需要讲解的内容涉及世界性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表现,人们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等。
可通过分析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如何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条件、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做出自己的选择。
32、这里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模拟网上论坛,请你以“绿色卫士”为网名加入论坛进行评判。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 碧水蓝天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闪。”
② 天晴朗说:“我们发展经济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 草花香说:“非常赞同,我们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④ 不毛之地说:“管他呢!只要挣钱,保不保护环境与我无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目标3 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3,7,8,11)
内容目标教学活动
3-1 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可要求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尤其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根本改善的有关资料,比较近百年来中国人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
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兴趣,进一步阐明中国的人的人权观点和人权概念。
3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世界人权宣言》
34、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时期是
A、20世纪上半叶 B、20世纪中叶
C、20世纪下半叶 D、20世纪初
35、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
A、人们认识的提高 B、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各项制度的完善 D、文化的繁荣
36、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各方面的权利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说明
A、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B、人权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有很大关系
C、人权与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D、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历程是曲折的
37、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而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是
A、生存权和发展 B、受教育权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健康权
3-2 分析具体案例,解释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道理。3-2
可提示学生列举自己特别关注的若干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隐私权、继承权等,思考如果在行使这些权利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或与应履行的义务发生冲突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并尝试提出依法解决的途径。
可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在执行《义务教育法》时的差别,并展开讨论。
38、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年老的父母的义务。这表明在我国
A、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分离的
C、有些公民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 D、有些公民只履行义务不享受权利
39、公民行使游行、示威的自由
A、必须依法向公安部门申请 B、必须依法向司法部门申请
C、不得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 D不得联络其他的公民参加
40、“如果你用一千只手帮助了别人,那么别人也会用一千只手来帮助你。”这是电视剧《千手观音》的主题。假如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表示这一主题,则这主题反映了权利与义务的( )
A、合一性 B 、制约性 C、对等性 D、 平等性
41、有人说,我国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因此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赞同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3-3 比较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
提供恰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表达什么是人治,什么法治,它们有什么特点,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由此理解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
这里就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要求学生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
42、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是
A、国王 B、政府 C、法律 D、亲情
43、2004年,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湖北省原省委副书记张日光等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说明( )
A、法律惩治腐败分子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法律具有强制性
D、国家干部违法犯罪应从重处治
3-4 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要依法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的权益提供特殊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这些社会群体的特点,列举若干相关法律规定,择其要者进行说明。如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发生或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件,表达个人的感受,会更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44、国务院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这表明
①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 ②关注公民的人格尊严
③弱势群体有法律外的特权 ④我国的法律不断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5、我国为保护特殊群体特别弱势群体制定了哪些专门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护障法》、《残疾人保障法》。
46、材料一
《道路交通安全法》给了行人安全的保障。该法规规定: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有绝对优先权。机动车行经人行道,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通行,必须停车让行。此外,该法规还保护了无交通信号情况下的行人横过道路权,规定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机动车要主动避让行人。
——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
材料二
国家教委决定:从2007年起,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并逐步推广到东部地区。
——免收学杂费体现了国家为受教育权的实现创造条件,在西部地区先实行,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照顾。
3-5 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可参与讨论的问题扬:环境问题、服务问题、交通问题、施工扰民问题、发展地区经济等问题。
例如,可针对附近近期修建的某项公共工程,指导学生作为社区或村镇的一员,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实施情况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效益与问题,并组织他们讨论。
47、 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成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政治机制成熟度、群众社会心理和参政愿望息息相关的。对此看法正确的有( )
A.我国公民已经消除了“选举与我无关”的思想
B. 我国公民的政治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C.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D.我国要提倡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
48、深圳市许多报纸都设有“读者来信”等栏目,定期刊登读者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为保证公民行使
A、言论自由的权利 B、文化教育的权利
C、出版自由的权利 D、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9、CCTV《焦点访谈》栏目,因敢于披露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而得到国家领导的赞誉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这实际上是一种
A、舆论监督 B、法律监督 C、党内监督 D、群众监督
50、某初中生向镇政府提出:增设法制专栏,帮助人们发解“宪法修正案”的内容。该同学的做法是在行使公民的
A、建议权 B、批评权 C、自我保护权 D、选举权
51、.在北京市政府机关除了有各种机关办公室的电话外,专门设置了一部“市长电话”,它的号码是。其目的是沟通市民和市长之间的联系,通过电话联系将有关的问题直接反映给市长。
结合材料回答:
(1)这一做法,主要体现出我国公民享有什么权利?
(2)你是否利用过这种权利?
3-6 选用、分析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事件。3-6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收集有关资料或组织实践活动,如某一提案的产生、某一案件的诉讼、基层选举的进行,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归纳出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若干要点。
5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代表大会制度
53、“代表代表,权力不小,依法履职,各方叫好。”这一顺口溜表达了群众对人大代表的信任。这说明( )
A、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不受人民监督
B、人大代表都能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C、在我国,人大代表统一行使全部国家权力
D、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能够正确的表达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54、200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委员和代表们的发言与过去相比多了很多,甚至有言辞激烈的争执,发言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如“房价降一点,岗位多一点,看病省一点,腐败少一点,股票涨一点……”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民,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日趋完善之中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目标4 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的特点,逐步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内容目标教学活动
4-1 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4-1可通通过某种事例,说明政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组织、调控作用(如实施西部大开发、兴建重大工程、建立科技开发区等);说明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经营必须重效益、能开拓、讲信誉(如创名牌、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说明个人应依法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55、当全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等问题主要由市场调节是,就形成了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C、工业经济 D、自然经济
56、“限期使用的产品,要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这是对经济活动参与者中
A、生产者的要求 B、销售者的要求
C、消费者的要求 D、使用者的要求
57、近年来,个别小煤矿的承包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违背禁令,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开采,最终造成恶性事故。这主要体现了市场调节的( )
A、自发性 B、盲目性 C 、滞后性 D、不可预测性
4-2 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反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体现发展区域经济的意义。如就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休"等环保措施的必要性展开讨论。
也可选择内地或沿海、山区或平原等地区的例子,比较它们发展区域经济的特点。尤其提倡结合本地实际,尝试为发展本地特色经济提出合理建议。
58、下列各项不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说法的是
A、在我国的山西建设能源基地,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B、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C、在我国的青藏地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在我国的沈阳建设大型钢铁基地,大力发展钢铁生产
59、“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分别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西部: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增加就业的机会,增加人民的收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来,促进经济发展。
——东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给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3 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概括当前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可结合"我们传承的文明"中有关内容,简要地梳理出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几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运用实例或图表进行比较,指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当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
60、三次技术革命标志按照历史顺序依次是
A、蒸汽机、电子计算机、电力 B、蒸汽机、电力、电子计算机
C、电力、蒸汽机、电子计算机 D、电子计算机、蒸汽机、电力
4-4 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中的差距,说明科教兴国的现实意义。
可引导学生收集当代科技与教育发展状况的资料(最好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两个方面探讨"科教兴国"的意义:一是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经济、科技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
61、现在,手机短信成为人们相互表达祝福以及沟通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人用“拇指经济”和“拇指文化”来概括这一社会现象,这表明
A、手机短信成为现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联络手段
B、手机短信比电话、电子邮件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
C、通信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以及精神生活
D、“拇指文化”将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62、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属于
A、工业革命的成果 B、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63、材料: 世界各国年度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表明,1996年,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的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为第35位。反映在教育方面,公共教育的人均支出、20至24岁人口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比重、成人文盲率等均排在第45位;反映在社会方面,有竟争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排名为第43位,24岁以下人口失业占总失业人口比重排名为42位。
——(1)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差距
(2)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64、材料一: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的2%—20%上升到90年代的70%—80%。目前在世界品牌价值前20名排行榜中,属于计算机、电子、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品牌约占一半。美国生产率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IT)的迅猛发展。
材料二:党中央、国务院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为国家科学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的奖励。
材料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加速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对公民创新教育的研究。欧盟强调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图抢占科技“制高点”;日本正在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计划;加拿大、印度、韩国……“创新”成了这些国家最热门的话题和最现实的行动。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表明我国正在实施什么战略?请你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4-5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引用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实例,围绕积极进取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发现,对其影响人类生活的表现发表个人见解,从中领悟经济成长与科技进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
另一方面,应提醒学生注意媒体的有关报导,讨论一些伴随科技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经济领域中的欺诈行为、不正当竞争;科技领域中克隆、基因等技术的应用问题等。
66、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请例举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
目标5 了解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形成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
内容目标教学活动
5-1 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进行交往的事例,从多样和快捷的现代传播方式中,领会社会信息化的意义。
5-1着重说明我们用什么交往和怎样交往。比如,各种语言、文字、步行、骑马、乘车、坐飞机、面谈、书信、电话、电报、电子邮件等,进而说明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可设计一项活动,以所在地区的生活为例,让学生有意识地把通过不同方式接触到的人物、事件、物品、信息等归类,从而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
67.“秀才不出门,可看天下事,可知天下事,可购天下物。”这种现象主要是 ( )
A.通迅技术发展的成果 B.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
C.内燃机技术发展的成果 D.纳米技术发展的成果
68.信息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①推动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
②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③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效率空前提高
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成本大大降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9.1978年以来我国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人数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引起这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①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②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③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日益普及 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 举出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的实例,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可集中剖析在某一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如某个世界著名品牌的生产,某种经济资源的开发,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此外,可帮助学生汇集有关数据,将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总值列表,使学生形成全球联系的概念。
70.下列我们经常看到的产品,能反映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的有 ( )
①肯德基快餐中国连锁店 ②写着日本本田标志的广州本田汽车
③法国梦特娇服装中国专卖店 ④打着“中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广告的海尔电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1.经济全球化是柄“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下列事件的发生与经济全球化直接有关的是 ( )
①被誉为“太平洋上闪亮的明珠”的图瓦卢因海平面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
②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和扩大
③疯牛病、禽流感、非典在全世界的蔓延与流行
④非法移民、毒品走私、武器扩散等社会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可以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区域性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地区的战争、中东地区的战争、前南地区的战争等。
应帮助学生利用地图或影视资料,知道这些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共同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相对集中地从政治、经济、历史、地下、文化、宗教背景分析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72、在联合国第59届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纷纷强调,如果因忙于反恐而忽视了贫穷、饥饿等问题,恐怖主义的根源将得不到根治。反恐斗争最终也将无法成功。这表明( )
A、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敌 B、当今世界还不安宁
C、经济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D、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5-4 列举某些重要的国际组织,知道它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叙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组织,以及某些区域性组织出现的背景和性质。可结合当前国际时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
73.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合国宗旨的有 ( )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制止侵略行为 ③促成国际合作 ④发展国际贸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4.并列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并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是 ( )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组织 C.儿童基金会 D.世界银行
5-5 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并汇集当代文化交流的信息,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命题进行讨论。也可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关注的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活动,对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碰撞、融合与创新发表看法。
75.下列选项能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有 ( )
①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②现代奥运会 ③中国国家大剧院 ④肯德鸡餐厅推出的中国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6.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我国相继举办了“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中国国际歌舞舞剧年”、2008相约北京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让世界文化进入中国;同时,“中国文化美国行”、“巴黎中国文化周”等活动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样做的原因是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 ②让世界各国文化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目标6 面对当今的社会变动,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内容目标教学活动
6-1 列举实例,简述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会社变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主要社会问题。
可由学生选择、描述反映社会变动的实例,如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同时,应提供各种资料,使学生了解世界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种族歧视问题、恶性犯罪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人口问题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可组织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探讨。
77、在联合国第59届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纷纷强调,如果因忙于反恐而忽视了贫穷、饥饿等问题,恐怖主义的根源将得不到根治。反恐斗争最终也将无法成功。这表明( )
A、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敌 B、当今世界还不安宁
C、经济发展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D、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6-2 就个人感受最深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选择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物价、家庭、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帮助它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其成因进行具体分析,但重点在于共同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做。
为此,可以要求学生从各自关注或熟悉的方面考虑,如碰到社会治安问题,我们应该见义勇为还是漠然回避;在家庭成员就业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积极面对,国家可能提供什么帮助和保障。
78、张大嫂在改革的大潮中下岗了,但她克服低落情绪,排除种种困难,办起了养鸭场。如今,养鸭场已颇具规模,收益可观,张大嫂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这一事例说明 ( )
A.改革给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B.张大嫂难以适应变化,迷失了生活方向
C.只有积极适应变化,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才能扬帆远航
D.张大嫂受到了改革的冲击,付出了代价
6-3 用实例表明,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和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竞争、如何合作。
可从个人面对的现实问题入手,举出具体实例。如竞争中的失利、家中有病人需要长期照顾、被人误解等苦恼,使学生知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并用具体事例提示在竞争中遵守规则的意义,互助合作的必要性。
也可先着眼于学校生活,如竞选班干部、参加各种竞赛等,理解竞争的意义,并认识到每个人都应以积极的心态、理性的行为去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果。
79、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会有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与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或遇
到天灾人祸的打击而遭受挫折的时候。这说明 ( )
A. 人们的需要太高
B.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
C.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挫折
D.有的人会遇到挫折,有的则不会
80、下列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 )
①竞争需要借助合作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
②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竞争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③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④相互竞争就不可能再合作,相互合作就不存在竞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4 思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从中国的传统美德中汲取养料,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努力。
可帮助学生找出反映中国传统美德的格言,如"满招损,谦受益""君子待人以诚""嫉恶如仇""与人为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等,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这些格言的现实意义,并就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谈谈自己的打算。
这里需要握两点:一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二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作用。知道后者对于调整今天的人际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8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
①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全面拒绝外来文化
③把握时代脉搏,吸纳时代精神 ④全盘接受外来文化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5 列举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例,说明个人追求自身幸福时要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表达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选择的事例应具有丰富意义。为此,可以指导学生以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以全部课程的学习总结为基础,着眼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切身的感受,发表议论。然后,可组织学生交流,由学生自评自议,共同探讨。最后,针对学生评议的情况,归纳出几个要点。
8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下列各句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A. 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8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下列做法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的 ( )
①围湖造田、伐林造地,发展粮食生产 ②协调和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共同发展 ③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 ④完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