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数 学(课改地区)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说明:下面各题都给出代号为A、B、C、D的四个答案,请把唯一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到题后的括号内。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下列各点在第二象限的是( )
A、(2,1) B、(2,-1) C、(-2,1) D、(-2,-1)
2.下列各式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3.在Rt△ABC中,∠C=90°,AB=5,AC=3,则sinB的值是( )
A、 B、 C、 D、
4.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1和4,圆心距为3,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外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
5.张华同学的身高为1.6米,某一时刻他在阳光下的影长为2米,与他邻近的一棵树的影长为6米,则这棵树的高为( )
A、3.2米 B、4.8米 C、5.2米 D、5.6米
6.要调查某校初三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选取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
A、 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50名初三学生
7.如图1,A、C、B是⊙O上三点,若∠AOC=40°,则
∠ABC的度数是( )
A、10° B、20° C、40° D、80°
8.图2是甲、乙、丙三人玩跷跷板的示意图(支点在中点处),
则甲的体重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说明:将下列各题结果填到题后的横线上。
9.如果水位上升1.2米,记作+1.2米,那么水位下降0.8米记作_______米。
10.方程的解为________。
11.若点(2,1)在双曲线上,则k的值为_______。
12.甲、乙两班各有45人,某次数学考试成绩的中位数
分别是88分和90分,若90分及90分以上为优秀,则优秀
人数多的班级是____________。
13.如图3,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且
AB=AC,则∠C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14.如图4,在两个同心圆中,三条直径把大圆分成相等的六部分,
若大圆的半径为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
三、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其中15、16题各8分,17、18题
各9分,19题10分,共44分)
15.已知,试说明在右边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下,不论x为何值,y的值不变。
16.如图5,AB∥CD,AB=CD,点B、E、F、D在一条直线
上,∠A=∠C,求证:AE=CF。
说明:证明过程中要写出每步的证明依据
17.某企业的年产值在两年内从1000万元增加到1210万元,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18.为了解某中学男生的身高情况,随机抽取若干名男生进行身高测量,将所得到的数据整理后,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6),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2、3、4、5组。
(1)求抽取了多少名男生测量身高。
(2)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男生人数最多?(答出是
第几小组即可)
(3)若该中学有300名男生,请估计身高为170cm
及170cm以上的人数。
19.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7-1所示的几何图形。
(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
的值为__________。
(2)请你利用图7-2,再设计一个能求
的值的几何图形。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20、21题各7分,22、23题各8分,共30分)
20.有一个抛两枚硬币的游戏,规则是:若出现两个正面,则甲赢;若出现一正一反,则乙赢;若出现两个反面,则甲、乙都不赢。
(1) 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
(2) 如果你认为这个游戏不公平,那么请你改变游戏规则,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如果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那么请你改变游戏规则,设计一个不公平的游戏。
21.如图8,△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
△A’B’C’和△A’’B’’C’’关于直线EF对称。
(1) 画出直线EF;
(2) 直线MN与EF相交于点O,试探究∠BOB’’
与直线MN、EF所夹锐角α的数量关系。
22.如图9-1、9-2、9-3、…、9-n,M、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ABCDE…的边AB、BC上的点,且BM=CN,连结OM、ON。
(1)求图9-1中∠MON的度数;
(2)图9-2中∠MON的度数是_________,图9-3中∠MON的度数是_________;
(3)试探究∠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边数n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
23.甲车在弯路作刹车试验,收集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速度x(千米/小时) | 0 | 5 | 10 | 15 | 20 | 25 | … |
刹车距离y(米) | 0 | 2 | 6 | … |
(1) 请用上表中的各对数据(x,y)作为点的坐标,
|
速度x(千米/时)的函数图象,并求函数的解析式。
(2)在一个限速为40千米/时的弯路上,甲、乙两车相向
而行,同时刹车,但还是相撞了。事后测得甲、乙两车的
刹车距离分别为12米和10.5米,又知乙车的刹车距离y(米)与速度x(千米/时)满足函数,请你就两车的速度方面分析相撞的原因。
24.已知A1、A2、A3是抛物线上的三点,
A1B1、A2B2、A3B3分别垂直于x轴,垂足为B1、B2、
B3,直线A2B2交线段A1A3于点C。
(1) 如图11-1,若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依次
为1、2、3,求线段CA2的长。
(2)如图11-2,若将抛物线改为抛物线
,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为连续
整数,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CA2的长。
(3)若将抛物线改为抛物线,
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为连续整数,其他条件不变,
请猜想线段CA2的长(用a、b、c表示,并直接写出答案)。
25.如图12,P是y轴上一动点,是否
存在平行于y轴的直线x=t,使它与直线
y=x和直线分别交于点D、E
(E在D的上方),且△PDE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若存在,求t的值及点P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26.如图13-1,操作:把正方形CGEF的对角线
CE放在正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CG>BC),
取线段AE的中点M。
探究:线段MD、MF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
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
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
可以从下列①、②、③中选取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
完成你的证明。
注意:选取①完成证明得10分;选取②完成证明得
7分;选取③完成证明得5分。
① DM的延长线交CE于点N,且AD=NE;
② 将正方形CGEF绕点C逆时针旋转45°(如图13-2),
其他条件不变;③在②的条件下且CF=2AD。
附加题:将正方形CGEF绕点C旋转任意角度后
(如图13-3),其他条件不变。探究:线段MD、
MF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2005年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改地区)
一、 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C;2.D;3.A;4.D;5.B;6.D;7.B;8.C。
二、 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9.-0.8;10。x=1;11。2;12。乙班;13。45°;14。2π
三、 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其中15、16题各8分,17、18小题各9分,19题10分,共44分)
15.解:∵
=…………………………………………3分
=…………………………………………5分
=…………………………………………………………………6分
=1…………………………………………………………………………7分
所以,在右边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下,不论x为何值,y的值不变。……8分
16.证明:方法一:∵AB∥CD,………………………………………………………1分
∴∠B=∠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分
又∵AB=CD,∠A=∠C,…………………………………………4分
∴△ABE≌△CDF(ASA)。………………………………………6分
∴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8分
方法二:连结AD、BC。
∵AB∥CD,AB=CD,……………………………………………1分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BAD=∠DCB(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2分
∴∠CBF=∠ADE(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分
又∵∠BAE=∠DCF,∴∠EAD=∠FCB。…………………………4分
∴△AED≌△CFB(ASA)…………………………………………6分
∴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8分
17.解: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分
根据题意,得1000(1+x)2=1210……………………………………………5分
,……………………………………………………6分
解这个方程,得x1=0.1=10%,x2=-2.1。………………………………………7分
由于增长率不能为负数,所以x=-2.1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本题要求的x为
0.1=10%………………………………………8分
答: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10%…………………………………………………9分
18.解:(1)6+10+16+12+6=50(名)。……………………………………………2分
答:抽取了50名男生测量身高。………………………………………………3分
(2)3.……………………………………………………………………………5分
(3)…………………………………………………………7分
300×0.36=108(名)………………………………………………………8分
估计身高为170cm及170cm以上的人数为108名。…………………………9分
19.解:(1)。………………………………………………………………………4分
(2)如图1-1或如图1-2或如图1-3或如图1-4等,图形正确。……10分
四、 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20、21题各7分,22、23题各8分,共30分)
20.解:(1)不公平。……………………………………………………………………1分
因为抛掷两枚硬币,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为:
正正,正反,反正,反反。……………………………………………………2分
所以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为,………………………………………………3分
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4分
因为二者概率不等,所以游戏不公平。………………………………………5分
(2) 游戏规则一:若出现两个相同面,则甲赢;若出现一正一反(一反一 正),则乙赢……………………………………………………………………7分
游戏规则二:若出现两个正面,则甲赢;若出现两个反面,则乙赢;若出现一正一反,则甲、乙都不赢。……………………………………………7分
21.解:(1)如图2,连结B’B’’。 ………1分
作线段B’B’’的垂直平分线EF。………2分
则直线EF是△A’B’C’和△A’’B’’C’’的对称轴。…3分
(3) 结B’O。
∵△ABC和△A’B’C’关于MN对称,
∴∠BOM=∠B’OM………………………………………………………………5分
又∵△A’B’C’和△A’’B’’C’’关于EF对称,
∴∠B’OE=∠B’’OE。……………………………………………………………6分
∴∠BOB’’=∠BOM+∠B’OM+∠B’OE+∠B’’OE
=2(∠B’OM+∠B’OE)
=2α。
即∠BOB’’=2α…………………………………………………………………6分
22.解:(1)法一:连结OB、OC。
∵正△ABC内接于⊙O,∴∠OBM=∠OCN=30°,
∠BOC=120°。………………………1分
又∵BM=CN,OB=OC,∴△OBM≌△OCN。……………………2分
∴∠BOM=∠OCN。…………………………………………………3分
∴∠MON=∠BOC=120°。………………………………………4分
法二:连结OA、OB。
∵正△ABC内接于⊙O,∴AB=AC,∠OAM=∠OBN=30°,
∠AOB=120°。……………………1分
又∵BM=CN,∴AM=BN,又∵OA=OB
∴△AOM≌△BON。……………………………………………2分
∴∠AOM=∠BON。……………………………………………3分
∴∠AON=∠AOB=120°.…………………………………………4分
(2)90°,72°.………………………………………………………………6分
(3)。…………………………………………………………8分
23.解:(1)如图3,画图正确。………………………1分
设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2分
∵图象经过点(0,0)、(10,2)、(20,6),
∴c=0。
∴………………………3分
解得………………………………4分
∴函数的解析式为………………5分
(2)∵y=12,∴=12,解得x1=30,
x2=-40(不符合题意,舍去)………………………………………………6分
又∵y乙=10.5,∴,x=42。………………………………………7分
因为乙车速度为42千米/时,大于40千米/时,
所以,就速度方面原因,乙车超速,导致两车相撞。…………………………8分
五、 解答题与附加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4、25题各12分,26题10分,共34分,附加题5分,但全卷累计不超过150分)
24.解:(1)方法一:∵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依次为1、2、3,
∴A1B1= ,A2B2=,A3B3=…1分
设直线A1A3的解析式为y=kx+b。
∴ 解得
∴直线A1A2的解析式为。
∴CB2=2×2-=…………………………………………2分
∴CA2=CB2-A2B2=-2=。………………………………3分
方法二:∵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依次为1、2、3,
∴A1B1= ,A2B2=,A3B3=…1分
由已知可得A1B1 ∥A3B3,
∴CB2=(A1B1+A3B3)=(+)=。……………2分
∴CA2=CB2-A2B2=-2=………………………………3分
(2) 方法一:设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依次n-1、n、n+1。
则A1B1= ,A2B2=n2-n+1,
A3B3=(n+1)2-(n+1)+1。………………………………4分
设直线A1A3的解析式为y=kx+b
∴……………………………5分
解得…………………………………………………6分
∴直线A1A3的解析式为…………………7分
∴CB2=n(n-1)-n2+=n2-n+……………………8分
∴CA2= CB2-A2B2=n2-n+-n2+n-1=。……………9分
方法二:设A1、A2、A3三点的横坐标依次n-1、n、n+1。
则A1B1= ,A2B2=n2-n+1,
A3B3=(n+1)2-(n+1)+1。………………………………4分
由已知可得A1B1 ∥A3B3,
∴CB2=(A1B1+A3B3)…………………………………………6分
= ……7分
= …………………………………………………8分
∴CA2= CB2-A2B2=n2-n+-n2+n-1=。……………9分
(3) 当a>0时,CA2=a;当a<0时,CA2=-a。…………………………12分
25.解:存在。
方法一:当x=t时,y=x=t、当x=t时,。
∴E点的坐标为(t,),D点坐标为(t,t)。……………………2分
∵E在D的上方,∴,且t<。……………3分
∵△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DE或PD=DE或PE=PD。………………4分
若t>0,PE=DE时,。
∴。∴P点坐标为(0,)。………………………………5分
若t>0,PD=DE时,,
∴。∴P点坐标为(0,)。………………………………………………6分
若t>0,PE=PD时,即DE为斜边,∴。………………………7分
∴,∴DE的中点的坐标为(t,),
∴P点坐标为(0,)。………………………………………………………8分
若t<0,PE=PD时,由已知得DE=-t,,
t=4>0(不符合题意,舍去),此时直线x=t不存在。………………………10分
若t<0,PE=PD时,即DE为斜边时,由已知得DE=-2t,
,…………………………………………………………………11分
∴。∴P点坐标为(0,0)…………………………………12分
综上所述:当t=时,△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P点坐标为(0,)或
(0,);当时,△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P点坐标为(0,);当t=-4时,△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P点坐标为(0,0)。
方法二:设直线交y轴于点A,交直线y=x于点B,过B做BM垂直于y轴,垂足为M,交DE于点N。∵x=t平行于y轴,∴MN=。…1分
∵ 解得 ∴B点坐标为(,),
∴BM=…………………………………………………………………………2分
当x=0时,,∴A点坐标为(0,2),∴OA=2。…………3分
∵△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DE或PD=DE或PE=PD。………………4分
如图4,若t>0,PE=DE和PD=DE时,∴PE=t,PD=t,∵DE∥OA,
∴△BDE∽△BOA,∴………5分
∴ ∴t=。
当t=时,。
∴P点坐标为(0,)或(0,)。…6分
若t>0,PD=PE时,即DE为斜边,∴DE=2MN=2t。
∵DE∥OA,∴△BDE∽△BOA∴…7分
∴,∴MN=t=,
DE的中点的纵坐标为。
∴P点的坐标为(0,)………………8分
如图5,若t<0,PE=DE或PD=DE时,
∵DE∥OA,
∴△BDE∽△BOA∴…………9分
DE=-4(不符合题意,舍去),此时直线x=t不存在。…………………10分
若t<0,PE=PD时,即DE为斜边,∴DE=2MN=-2t。
∵DE∥OA,∴△BDE∽△BOA∴……………………………11分
∴,∴MN=4,∴t=-4,。
∴P点坐标为(0,0)…………………………………………………………12分
综上所述:当t=时,△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P点坐标为(0,)或
(0,);当时,△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P点坐标为(0,);当t=-4时,△P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P点坐标为(0,0)。
26.关系是:MD=MF,MD⊥MF。
证法一:如图6,延长DM交CE于N,连结
FD、FN。
∵正方形ABCD,∴AD∥BE,AD=DC
∴∠1=∠2。…………………………………1分
又∵AM=EM,∠3=∠4,……………………2分
∴△ADM≌△ENM……………………………3分
∴AD=EN,MD=MN。…………………………4分
∵AD=DC,∴DC=NE。…………………………5分
又∵正方形CGEF,
∴∠FCE=∠NEF=45°,FC=FE,∠CFE=90°。
又∵正方形ABCD,∴∠BCD=90°。
∴∠DCF=∠NEF=45°,……………………6分
∴△FDC≌△FNE。……………………7分
∴FD=FN,∠5=∠6……………………8分
∵∠CFE=90°,∴∠DFN=90°。………9分
又∵DM=MN,∴MD=MF,DM⊥MF。………10分
证法二:如图7,连结AC、FD,延长DM交CE于N,连结
CM并延长交FE于H。
∵正方形ABCD,∴AD∥BE。∴∠1=∠2。……………………………1分
∵AM=EM,∠3=∠4,……………………………2分
∴△ADM≌△ENM………………………………………………3分
∴MD=MN。………………………………………………4分
∵AC和CE分别是正方形ABCD和CGEF的对角线,
∴∠ACB=∠FEC=45°,∠FCN=45°,
∴AC∥EF。同理可证△ACM≌△EHM。………………………………5分
∴CM=MH。………………………………………………………………6分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GEF,
∴∠DCN=∠CFH=90°,
∴MC=MD=MN=MF=MH。…………………………………………7分
∴点D、C、N、F在以点M为圆心,MD为半径的圆上,
∠FDN=∠DFM。…………………………………………………………8分
∴∠FDN=∠FCN=45°,∴∠FDN=∠DFM=45°。………………9分
∴MD=MF,DM⊥MF。………………………………………………10分
证法三:如图7,同证法二证出MC=MD=MN=MF=MH。……………………7分
∴∠MCN=∠MNC,∠MCF=∠MFC。
∵∠DMC=∠MCN+∠MNC=2∠MCN,
∠FMH=∠MCF+∠MFC=2∠MCF。……………………8分
∴∠DMC+∠FMH=2∠MCN+∠MCF=2(∠MCN+∠MCF)
=2∠FCE=90°……………………………9分
∴∠DMF=180°-90°=90°,∴DM⊥FM。…………………10分
思路一:
∵正方形ABCD、CGEF,∴AB=BC=CD=AD,
∠B=∠BCD=∠CDA=∠BAD=90°
CF=EF=EG=CG,∠G=∠GEF=∠EFC=∠FCG=90°,
∠FCE=∠FEC=45°……1分
∴∠DCF=∠FEC。……2分
思路二:
延长DM交CE于N。
∵正方形ABCD、CGEF,∴AD∥CE,∴∠DAM=∠NEM。……1分
又∵∠DMA=∠NME,AM=EM,
∴△ADM≌△ENM。……2分
思路三:
∵正方形CGEF,∴∠FCE=∠FEC=45°。……1分
又∵正方形ABCD,∴∠DCF=180°-∠DCB-∠FCE=45°,
∠DCF=∠FEC=45°……2分
选取条件①
证明:如图6,∵正方形ABCD∴AD∥BE,AD=DC,
∴∠1=∠2………………………………………………………1分
∵AD=NE,∠3=∠4,
∴△ADM≌△ENM。……………………………………………2分
∴MD=MN。…………………………………………………………3分
又∵AD=DC,∴DC=NE。……………………………………………4分
又∵正方形CGEF,∴FC=FE,∠FCE=∠FEN=45°。
∴∠FCD=∠FEN=45°。……………………………………………5分
∴△FDC≌△FNE。…………………………………………………6分
∴FD=FN,∠5=∠6,∴∠DFN=∠CFE=90°。………………7分
∴MD=MF,MD⊥MF。……………………………………………8分
选取条件②
证明:如图8,延长DM交FE于N。
∵正方形ABCD、CGEF,
∴CF=EF,AD=DC,∠CFE=90°,AD∥FE
∴∠1=∠2……………………………1分
又∵MA=ME,∠3=∠4
∴△AMD≌△EMN……………………2分
∴MD=MN,AD=EN。∵AD=DC,∴DC=NE。………3分
又∵FC=FE,∴FD=FN。……………………4分
又∵∠DFN=90°,∴FM⊥MD,MF=MD。……………………5分
选取条件③
证明:如图8,延长DM交FE于N。
∵正方形ABCD、CGEF,
∴CF=EF,AD=DC,∠CFE=90°,AD∥FE
∴∠1=∠2……………………………1分
又∵MA=ME,∠3=∠4
∴△AMD≌△EMN……………………2分
∴AD=EN,MD=MN,∵CF=2AD,EF=2EN,
∴FD=FN。又∵∠DFN=90°,∴FM⊥MD,MF=MD。……………3分
附加题:
证法一:如图9,延长DM到N,
使MN=MD,连结FD、FN、EN,
延长EN与DC延长线交于点H。
∵MA=ME,∠1=∠2,MD=MN,
∴△AMD≌△EMN
∴∠3=∠4,AD=NE。
又∵正方形ABCD、CGEF,
∴CF=EF,AD=DC,∠ADC=90°,
∠CFE=∠ADC=∠FEG=∠FCG=90°。
∴DC=NE。
∵∠3=∠4,∴AD∥EH。∴∠H=∠ADC=90°。
∵∠G=90°,∠5=∠6,∴∠7=∠8。
∵∠7+∠DCF=∠8+∠FEN=90°
∴∠DCF=∠FEN。
∵FC=FE,∴△DCF≌△NEF。
∴FD=FN,∠DFC=∠NFE。∵∠CFE=90°,∴∠DFN=90°。
∴FM⊥MD,MF=MD。
证法二:如图9,过点E作AD的平行线分别交DM、DC的延长线于N、H,连结DF、FN。
∴∠ADC=∠H,∠3=∠4。∵AM=ME,∠1=∠2,
∴△AMD≌△EMN
∴DM=NM,AD=EN。
∵正方形ABCD、CGEF,
∴AD=DC,FC=FE,∠ADC=∠FCG=∠CFE=90°,CGFE。
∴∠H=90°,∠5=∠NEF,DC=NE。
∴∠DCF+∠7=∠5+∠7=90°
∴∠DCF=∠5=∠NEF。
∵FC=FE,∴△DCF≌△NEF。
∴FD=FN,∠DFC=∠NFE。∵∠CFE=90°,∴∠DFN=90°。
∴FM⊥MD,M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