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热专题训练(一)
一填空题
1、为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________,增大液体的________,加快液体表面上的______。
2、两铁块质量之比为2:1。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降低的温度之比是1:2,它们的比热之比是___________。
2、在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_______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_______中取出来.
3、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甲物体升高了6℃,乙物体升高了18℃,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
4、下图表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在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的情况。试从图中判断A、B、C三束光线中,入射光线是_____,反射光线是 ______ ,折射光线是____________。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的(填“彩色”或“黑白”);烛焰由二倍焦距外向凸透镜靠近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___;当u=f时,光屏上的像将_________________。
6、下述事实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过程?
(1)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是______现象.
(2)夏天打开冰箱冷藏室的门,看到很多“白气”,这是_________现象.
(3)冬天,嘴里呼“白气”,这是_______现象.
(4)深秋晚间“下霜”,这是_______现象.
7、一束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那么反射角是_______°,如果转动平面镜使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减小4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___°.
8、某晶体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_℃.在6~8分钟这段时间内,该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在10~12分钟这段时间内,该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二、选择题
1、晶体在熔解过程中: ( )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2、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 吸气过程 (B) 压缩过程 (C) 做功过程 (D) 排气过程
3、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跟透镜焦距f之间应该满足的关系是 ( )
(A)u>f (B)u<f (C)u>2f (D)u<2f
4、夏天扇扇子时,空气的温度没有降低,人却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来的风是凉的
(B)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
(C)扇来的风把周围的热空气赶跑了
(D)扇来的空气温度低,使人的体温降低了
5、图中所示是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6、把500克0℃的水和100克0℃的冰混合,若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则: ( )
(A)有少量水结冰; (C)水不结冰,冰也不化为水;
(B)有少量冰化成水; (D)以上说法均有可能。
7、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0℃ 或高于0℃的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B)水在100℃一定能沸腾
(C)水在100℃才能汽化
(D)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沸腾
8、、下列属于液化的是
(A) 冰化成水; (B) 霜的形成; (C) 雾的形成; (D) 湿衣服被风吹干;
9、用凸透镜成像,要成像于2倍焦距之外,则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 ( )
(A)u=f (B)2f>u>f (C)u=2f (D)u>2f
10、下列属于物质熔化的是
(A) 卫生球逐渐变小; (C) 盐放入水中成盐水;
(B) 在草木、石块上现露水; (D) 钢锭加热到1400℃以上变成“钢水”。
11、下列说正确的是
(A) 固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会升高,也可能不变;
(B) 冰在熔化前后密度不变;
(C) 冰在0℃时一定会熔化,因为0℃是冰的熔点;
(D) 夏天打开冰棍纸,会看到冰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12、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实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大 (B)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
(C)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 (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小
13、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是2∶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升高的比是2∶1,它们比热的比是: ( )
(A)3∶1 (B)1∶3 (C)3∶4 (D)4∶3
14、一束光线斜射到玻璃表面上,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则反射角( )
(A)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B)逐渐减小,且等于入射角;
(C)逐渐增大,且总等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且总是小于入射角。
三、计算题
煤油的质量为100克,初温度20℃。将质量为80克的铁块加热到100℃,取出后立即投入煤油里,测得混合温度是31.5℃,求煤油的比热,铁的比热是0.11卡/(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