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一、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要( ) (2) 诣 ( )
2.写出下边词语的古今义。
(1)妻子: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绝境: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3)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
4.下边的句子都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补充有错误的是( )
A.(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他)还家……
B.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渔人) 皆叹惋。
C.停数日,(渔人)辞去。
D.既出,(渔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文中暗示桃花源中人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句子是 ( )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文中暗示世外桃源并不存在的句子是 ( )
A.遂与外人间隔。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图,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边一篇小小说,回答问题。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找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后车厢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小说第一句写“列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这一句既是写实,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渲染了一种气氛。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笼罩在车厢里的是一种什么气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说为什么反复描写这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一、二、
三 ……”这个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备役老兵为什么不说把自己的“妻子”而是说把儿子们的“母亲”送到疯人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灾难。
c.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
D.暗示对青年—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从古至今,有无数诗赋,有无数比喻,形容着苏州水巷的幽深轻柔与绵长。②诚然,苏州水巷有诗意美,是勾在水城锦绣画幅上的一条碧色丝边。③可是,你可曾留意过
那构成这纵横水巷的石驳岸和石埠头,它是口[甲];还有那石拱桥,时时俯视着水巷,送水逝月流,它是口[乙]。④修筑和砌就苏州石桥驳岸的是苏州市郊的金山花岗石。⑤这种石头,石质坚硬细腻,石色洁白而纯净,有“花岗白玉”之美称。⑥我曾访问过金山石厂,目睹过采石的宏伟场面,信号旗摇动,开山炮连奏,采石工“嗬嗬”的号子声雄浑而激昂,在江南丘陵间回响,此起彼落。⑦在这交响中找不到吴侬软语的甜糯;从飞散的烟尘中走来的石工,其慓悍不亚于北国大漠荒烟中驰骋的猎手。⑧头枕着水巷的水光入梦,我也曾隐隐听到过修筑驳岸石匠的锤子声,从临水的楼窗上探望,—串串灯火映出一张张粗犷的脸,抿紧嘴角,带着坚毅的神色,锤一起一落,齐整坚硬的花岗石驳岸就在锤下凿成。⑨这当当的锤声仿佛就是他们的发言,犹如在宣告:水城的口口[丙]是从他们的口口[ 丁]中孕育而成!
1.文中[甲][乙]两处空框内选用哪一组短语才符合上下文意? ( )
A.[甲]水巷的明珠 [乙]水巷的项链
B.[甲]水巷的彩云 [乙]水巷的飞虹
C.[甲]水巷的母亲 [乙]水巷的父亲
D.[甲]水巷的勋章 [乙]水巷的绶带
2.文中[丙][丁]两处方框内应填哪一组词语? ( )
A. [丙]秀丽[丁]聪明 B.[丙]隽秀[丁]勇敢
C. [丙]秀美[丁]豪迈 D.[丙]灵秀[丁]粗犷
3.下边是对这段文字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项是 ( )
A.①一③/④一⑥/⑦一⑨
D.①②/③一⑦/⑧⑨
C.①一⑤/⑥⑦/⑧⑨
D.①一④/⑤⑥/⑦一⑨
4.文章为什么要写金山采石、修筑驳岸这些事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1. 训练要求
记叙中结合描写。
2.作文题目(任选一题)
(1)烦恼
(2)忘不了他(她)
3.作文指导
记叙文是以记事写人为主的文体,记事写人的方法主要是叙述和描写,要把事情发 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关系等交代清楚,首先要采用叙述的方法,但是叙述只能给人一种概括的印象,如果想要给读者留下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就必须进一步运用描写的方 法,把事物,人物和环境景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手段,写作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他的思想性格,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有的烘托人物的心理,有的渲染气氛,有的推动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深化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描写的重点在于描写场面,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勾画出整个场景,又要描绘出局部细节,这样才能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附答案
一、1.(1) yāo (2)yì 2.(1)妻子和儿子。特指“妻”。 (2)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境地。(3)不要说,更不必说。连词,不管 3(1)都 (2)请 (3)沿、顺着 做标记 (4)标记 4.B 5.C 6.D 7.(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8.略
二、1.笼罩在车厢里的是战争的阴影造成的沉重、悲伤、令人窒息的气氛。 2.说明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的男人都上了战场或在战争中死去,连灰白头发的老人也得奔赴战 场了。 3.暗示老妇所受的最大刺激是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这样写为老兵的讲述作铺 垫。 4.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他们的母亲因此而发疯。 这样说更能表现战争的残酷,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5.老兵一家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并启发人们深刻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 6. c
三、1.c 2.D 3.c 4.表现说着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性格中粗扩豪放的一面,展示
苏州人独特的雄风。5.是苏州的劳动人民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孕育了苏州的灵秀,苏州水乡的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