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单元检测题(四)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加点字的韵母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归省 屏气凝神 B.羯鼓 水银泻地
C.冗杂 泉水淙淙 D.娇憨 戛然而止
2、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惊心动魄 雅雀无声 B.五脏六腑 如醉如痴
C.余音绕梁 五体头地 D.事过景迁 行云流水
3、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词依次是(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A.撞开 冲破 挣脱 B.冲破 挣脱 撞开
C.挣脱 冲破 撞开 D.冲破 撞开 挣脱
4、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
B.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C.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D.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5、从修辞方法看,不同类的一句是( )
A.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
B.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4分,计20分)
6、调整下面一段话的顺序。
①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②及至翻到傲来峰,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 ③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 ④及至翻到扇子崖上,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其正确的顺序为: ; ; : !
7、仿照下面一段话,以“那双小手”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造句:那双小手
。
8、分别在括号中标明该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②声音初不甚大,只见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
9、下面话语各出自本单元课文中哪个人物?
①“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
②“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
③“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
④“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
10、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回答问题。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①为什么说“创作”与“摆渡”一样,“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答:
②除了“创作”外,当今社会还有哪些职业同“摆渡”一样?(请列举二例)
答:
二、阅读能力(每小题2分,计30分)
(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1、指出文中加点的词的词性。
①朦胧( ) ②踊跃( ) ③依稀( ) ④横笛( )
12、对文中加双曲线的三个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是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可能性很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13、第一段文字,作者紧紧抓住夜色中景物朦胧的特点,依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
细致的描写:( )
A.嗅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B.触觉 嗅觉 视觉 联想
C.嗅觉 视觉 听觉 联想 D.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14、对第一段景物描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秀丽的江南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C.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用美丽景色来陪衬船速之快,表现出农家少年划船技术的高超。
15、对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句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船离平桥村,行驶疾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动的兽身,心中充满了向往。
B.本句使用了比喻和拟物的修辞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为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C.本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本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夜中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兽脊。(二)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①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②,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6、“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八个字组成的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答:
17、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答:
18、“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19、文中划线的①、②两个比喻分别表现了这群后生怎样的美?
答:①
②
20、找出文中作者对安塞腰鼓评价的句子。
答:
21、品味文中描写安塞腰鼓表演情景的句子,你有何感受?
答:
(三)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段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22、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中心。
23、把下面描写人物的词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描写方式横线上。(只填代号字母)
A.圆润的歌喉,柔和而又铿蒋。
B.“观众像触了电似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C.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一粒粒地滚下来。
D.优雅的“水袖”,婀娜的身段。
E.平静的海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
①正面描写的有: ②侧面描写的有:
24、女主角一开始唱,“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其原因是( )
A.女主角动人的一笑一颦和那圆润优美的歌喉使观众着迷。
B.女主角那优雅的“水袖”、婀娜的身段使观众陶醉。
C.女主角那轻盈而矫健的步子、珠子似的歌词使观众的情感也渐渐沉醉于剧情,因此“着魔”。
D.女主角为国为民的高度热情、那优雅的“水袖”、婀娜的身段、动人的一笑一颦和那圆润优美的歌喉使观众陶醉、着迷。
25、文段中正面描写声音的手法与《绝唱》中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举例说明。
答:
三、口语交际和写作(40分)
(一)说话、写话(10分)
26、你读了《摆渡》一文中摆渡人说的“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得好听。”一句话后,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100字左右)
(二)作文(30分)
27、题目:记忆中的那首童谣
要求:①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真实而有感情地表现人、物、事、景。
②字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