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及答案
综合能力评估
(时量: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蓑衣(suo) 酝酿(liang) 肥硕(shuo)
B、应和(huo) 薄烟(bo) 寥阔(liao)
C、着落(zhuo) 澄清(cheng) 枯涸(he)
D、栀子(zhi) 唱和(he) 清洌(lie)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A、鳊鱼 乌柏 芦篷 竹篱 B、憔悴 湛篮 清澈 神秘
B、温睛 宽敞 贮蓄 慈善 D、嘹亮 黄晕 哄托 抖擞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山朗润起来了。(明朗润泽)
B、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天空晴朗无云)
D、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刻)
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B、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对比)
C、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拟人、设问)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拟人)
5.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C、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眉飞色舞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C、《秋天》选自《预言》,作者何其芳是现代诗人、评论家。
D、曹操,字梦得,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综合题(38分)
(一)(12分,每题3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7.“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___________(作者)《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是指___________,这句诗写出了春风___________的特点。
8.第②句是( )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 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 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9.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
A、鸟儿 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 D、卖弄喉咙
10.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14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1.给这段话选一个标题。(3分)( )
A、冬天的群山 B、雪后的济南
C、雪后的小山美 D、冬日雪后的济南
12.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究竟“妙”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3分)(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
C、小雪可以把小山的各种色彩。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13.文段中②④⑤句分别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3分)
14.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5.本文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2分)(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件先后 D、景物主次
(三)(6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6、对诗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次:次要的。 B、客路:旅途
C、阔:宽阔。 D、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春入旧年”一句中的“旧年”表明了作者客游在外的具体时间。
B、“归雁洛阳边”一句中的“洛阳”交代了作者的故乡所在地。
C、这首诗前面六句写景,后面两句抒情。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湾,是宋代著名诗人。
(四)(6分)
江南烟雨
丁芒
这被雨水 了的江南,
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
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
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
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
在蒙昔细雨中来往穿梭。
翅上 着湿漉漉的春天,
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
呵,燕子,你别再啁啾,
春已随稻谷播下了回畴,
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
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
18、诗中方框中的词,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3分) ( )
A、浸蚀 背 B、浸没 扛 C、浸融 驮 D、浸化 托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开始的画面由两种色调构成:大片的淡绿,点状的鲜红。红绿相映成趣。
B、诗人注意了语言的色彩美,将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句中各不相同的位置,富于色彩地表现了生活的美,也丰富了读者美的感受。
C、诗中的植物与飞禽都是如实描写。如写燕子“背上 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以及“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等。
D、这首 诗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法。诗中有大与小、浓与淡、静与动、实与虚的对比。多样的艺术对比,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作文(50分)
在生活中,父母和儿女在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作为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作为父母,常为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困惑。两代人之间这种无形的沟壑似乎永远存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填平这条沟壑吗?写写你与父辈(父母或师长)之间曾发生过的与“代沟”有关的故事,或者谈谈你对“代沟”的看法。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自拟题目;(3)全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
1、C 2、A 3、D 4、C 5、C 6、D
二、(一)7、志南和尚 春风 柔和 8、C 9、B 10、B
(二)11、C 12、C 13、比喻 拟人 拟人 14、D 15、B
(三)16、A 17、D
(四)18、C 19、C
三、作文(略)
[提示]
第5题C项:“眉飞色舞”往往带有贬义,应改成“津津乐道”。
第16题A项:“次”在这里不作“次要”解释,应作“停泊”解释。
第17题D项:王湾不是宋代诗人,而是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