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自查试卷
(全卷100分钟完成,满分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
班级: 座号: 姓名:
题型 | 卷面分 | 一 | 二 | 三 | 四(一) | 四(二) | 五 | 总分 |
得分 |
一、基础整合(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绯红(fěi) 不逊(xùn) 瞥见(piē) 畸形(qí)
B、质问(zhì) 广漠(mò) 野蛮(mán) 绰号(chuò)
C、胡髭(cǐ) 尴(ɡān)尬(ɡà) 粗劣(lüè) 两颊(jiá)
D、侏(zhū)儒 粗糙(zào) 甲胄(wèi) 纠缠(jiū)
2、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2分)
深恶痛决 翻来复去 暗然失色 冥思假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B.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C.张明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D.学校的几个领导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4、想必同学们在快乐而充实的寒假里一定学到了许多东西,那么老师推荐给大家的几本书你读过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为什么?(2分)
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5分)
5、古往今来,世人表达对自已的母亲,对祖国母亲的爱的诗句有不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来。(1分)
6、母亲节快要到了,或许你要送个礼物给妈妈,或许你想对母亲说几句祝福的话,那么你会对母亲说些或写些什么感激或祝福的话呢,请简单写下来。(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保持连贯。(2分)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爱意绵绵。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古诗文默写。(4分)
8、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
9、 ,松柏有本性!
10、海内存知己, 。
11、念天地之悠悠,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7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造饮辄尽: (2)晏如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4、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2分)
15、“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汉语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2分)
16、从这篇文章里,你联想到哪些相关的成语?请写出两个来。(2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文段,回答17—20题。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7、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1)的主要内容。(3分)
18、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发型装盼,作者用了句话“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4分)
19、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4分)
20、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21-24题。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21、“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2、文中划线处“无法预料的情形”指的是什么?(3分)
23、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做出了怎样的选择?(4分)
24、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作文 (40分)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
①将作文题补充完整,不少于5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注意选材立意,写出真情实感。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答案:
一、
1、B
2、决改绝,复改覆,暗改黯,假改遐
3、D,4、略
二、
5、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略,7、例:“夹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伴在灯光下,照着它,明亮亮”
三、
8、望峰息心,窥谷忘反,9、岂不罹凝寒,10、天涯若比邻,11、独怆然而涕下
12、(1)往、到 (2)安然自若的样子13、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14、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旷达率直、安贫乐道的精神。
15、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16、例:不求甚解、废寝忘食、安贫乐道……
四、
(一)
17、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18、“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表达对他们的讽刺,也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19、某些日本人 例略
20、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二)
21、“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
22、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
23、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24、“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
五、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