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二下期期中检测题

2014-5-11 0:10:19下载本试卷

初二下期期中检测题

A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20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硕果 (shu悾? 坎坷(k嘰plain) 攫住(ju 哱plain) 遮挽(W僴)

B、嗤笑(ch塡plain)   广袤(m俹)鞭笞(ch塡plain) 潜藏(qi僴)

C、翱翔(俹)    造诣(Y孿plain)  气馁(l噄)  无垠(Y妌g)

D、埋怨(m俰)  惘然(W僴g) 蹉跎(cu 峔plain)嫉妒(j奬plain)

2、下列词语有两个别字的是:(     )

A、 义愤填鹰 事与愿违 前扑后继

B、谈笑风生  栩栩如生  自力更生

C、 贪脏枉法  心旷神怡  敝帚自珍

D、小心翼翼   痛心急首  至死不渝

3、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一面做   一面想     要靠想来指导    想   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的联结在一起的  

A  , , , 。 , 。 。              B  , 。 ; 。 ,,。

C  , , , ; , 。 。              D , 。 , ; , 。 。

4、某班要举行班会,请校长讲话。下面是去邀请校长讲话的同学说的话,比较得体的是      (      )

A、你来讲一次,想来你也会觉得荣幸的。

B、明天上午九点,我们在会场等您。

C、班会定在明天上午九点,限您在九点前到会场。

D、你的报告对我们有一定帮助,希望您不要失约。

5、与原文不一致的句子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不蔓不枝,亭亭净直。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只可远看,不可去玩。

B、远看好看,近看不好看。

C、只可远远的观看,不能不庄重的玩弄。

D、只能远观,不能到近处去观看。

7、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

A、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B、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C、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

D、想起它,就象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深切的怀念。

8、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无论谁怎么说,那么他也不赞成。

B、即使天气 很冷,你就要多穿点衣服。

C、不管别人去不去,我总是要去的。

D、虽然姐姐这么说,可妹妹也这么说。

9、加点字含义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奋笔疾书。

A、疾恶如仇      B、积劳成疾   C、疾风知劲草    D、讳疾忌医

10、画线词在句中含贬义色彩的是:(    )

A、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

B、我们边区军民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

C、在延安,美的观念有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D、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而一夜之间竟全开了。

二、判断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单句写出句子主干,复句标明分句间的关系。        (10分)

1、要么战胜困难继续前进,要么被困难吓倒,止步不前。(      )

2、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或成分,在森林中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                                                          (    )

3、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

4、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在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

                                                    (      )

5、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       )

        三、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①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②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是:       策①:     策②:

2、选出下列句子中“食”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食马者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一食或尽粟一石  D、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B、文中的“千里马”指有才干的人。

C、文中的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人。

D、文中“天下无马”的"马"是指没有才干的人。

4、对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 对在位者不能发现和使用人才进行批评。

C. 对统治阶级不能重用和奖励人才,致使人才流失表示惋惜。

D. 对统治阶级中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给以肯定。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②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③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④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⑤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儿来?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⑦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⑧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的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⑨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⑩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1、请说出①句在本文的作用:                             

2、③句在本文中的作用有两点,一是:                             

二是:                                       

3、请各用一个字(尽可能是文中原字)概括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珍惜时间的特点:

                             

4、第⑩句中加点字"这些"是指(     )。

  A.鲁迅先生的成就 。               

  B.爱迪生、鲁迅先生和巴尔扎克的成就。

  C. 巴尔扎克的成就 。               

  D.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成就 。 

   5、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先      论证,后      论证,主要是从      面阐述观点的。

五、作文(45分) 题目:虚心使人进步

 要求:1、议论要有理有据

       2、字数:500字左右。

 

  B卷

一、填空(10分)

1、《陋室铭》全文紧紧扣住               ,                 一句来写,其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2、周敦颐从                                  两句,从莲花的生长环境 方面入手,赋予了莲高洁、质朴的品质。 

3、《故乡》中借助一幅美丽的画面作为自己美好希望的象征,并表达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这幅画面是: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挑书

 ①                     

 ②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瘦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单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 "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城里上班了。”“这回算对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⑸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⑹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 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⑺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⑻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 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 我忘不了这个雨衣,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第③段中与"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这句话意思相呼应的语句是                   ,父亲"逢人便说"这句话表明了他                        的心情。

2、第④段中"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父亲时常对"我"重复此话的目的是(   )

A.希望"我"不要像浮漂草那样软弱受人欺,要像捕鱼人那样善于保护自己。

B.希望"我"不要像浮漂草那样心情急躁,要像捕鱼人那样小心谨慎。

C.希望"我"不惹是生非,要安分守己。

D.希望"我"做人不虚浮,要脚踏实地做事情。

3、第⑤、第⑥两段中,父亲挑书走路"蹒跚"而又"踉跄",却"固执"不肯放下书担,这表明他怎样的心情?

答:                                                                 

4、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选文的第①段,这一项是( )

A.六十多岁的父亲挑着一百多斤重的书沉闷地走着。

B.年老的父亲轻松地挑着一百多斤重的书。

C. 一百多斤重的书无奈地压在父亲的身上。

D.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5、从全文看,最后一段"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的原因是

答:

6、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事简练而感情丰富。

B、本文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C、本文中父亲是个慈祥、朴实而又固执的乡村老人。

D、本文顺叙中有插叙,结构首尾呼应。

阅读张志公先生的《说"问"》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问,很有好处,很有意义。"学而不思则罔",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功 课里边,有些地方并不难懂,只是这里有点值得思考的东西,"学生自己未必注意到了,不知道从哪条路上去想。在这种地方,提出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注意法。结果,学生顺着教师提示的路子一想:自己就明白了。这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功课里边,也有些地方比较难懂。在这种地方,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首先可以把难点、关键突出,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想的结果,可能还是不明白。这时候,教师再来讲,效果要好些。第一,由于难点、关键已经由于提问而突出,讲解就容易得多了;第二,学生经过思考,再听教师讲解,印象也要深刻得多;第三,时常这样做,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不论是容易的地方或者比较难懂的地方,都可以问。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自己想出来,教师证实他想对了,这在学生是愉快的事;自己想不出来,或者想得不周全,教师一讲,"豁然贯通焉",这有更大的喜悦。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

1、选段中引用的"学而不思则罔"出自《              》一书,意思是:                                    ,在选段中的作用是:                    。

2、选段论述了两种情况下的提问,第一种情况是:                                ;第二种提问是:                                              

3、论述第一种情况时,作者先表述提问的:             ,再论述提问的:          ,最后论述这样提问的:           。(各用一个词语回答)

4、选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是直接论述“                                                          ”(引用原句回答)

5、善于提问的好处是什么?(用两个短句回答,每个句子不能超过12字。)

   6、概括选段的中心论点 :                                         

    答题卷

一、选择题:(20分)

二、1、                             

     2、                               

    3、                             

    4、                              

    5、                             

三、阅读

(一)1、是:         策①:      策②:

      2、         3、          4、      

      5、翻译:                                          

(二)1、                                               

      2、一是:                                           

         二是: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