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中语文第四册期末测试题

2014-5-11 0:10:20下载本试卷

浙江慈溪逍林镇中初中语文第四册期末测试题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

一、听记题(每题2分,共8分)

听老师朗读下段文字,完成以下练习。

1、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长赞扬女大学生哪种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市长赞扬女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又不答应女儿去农村。请写出小说突出马市长
“变”的一对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几个大雨点_______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2、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潮,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醉翁亭记》中原句答)

3、吴晗、马南 、茅盾、老舍、郭沫若几位作家中浙江籍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永不后悔的选择》和《我们村里的焦裕禄》都属于___________文体。

5、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散文中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___________。

6、《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亲人良好祝愿,体现词人达观情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18分)

甲: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的人,都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①虽然不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是看精神上年龄。便是“年轻精神”(A)的,虽志而不死;“年轻精神”(B)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乙:有人提出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叫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

这就是就:个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你瞧,这公式多妙!

检验一下:

假如: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

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

假定:在向秀丽的工厂里,即将爆炸的那一危急时刻,如果“人人为自己”,能不能避免许多生命财产的毁灭?

人人为自己,实际上是人人为大家吗?

必须改几个字:“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这才真正符合实际,这个“公式”才能成立。

1、以论证的方式角度看,甲段为___________,乙段为___________。(2分)

2、甲文中加点的“专”和“主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乙文中“这公式多妙”一句中“妙”一词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两段文字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①处破折号和②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2分)

    ①破折号________________②引号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甲文A、B两处括号中应填的词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2分)

  8、用简要的文字概括甲、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6分)

爬山

没有爬过山的人便不会理解这“爬”字的真正含义,更体会不出那苦中有乐的滋味。

云空阴翳,冷风萧萧。在山里人穿棉袄的季节里,我们挺起胸脯,为勃发的野兴整装,恨不能立即飞到山顶。

沿南坡而上有一条山路,拐过两个山头,就是主峰。于是我们爬……

汗水渗透了内衣,脚步渐渐沉重,此时又累又渴。我望望同伴,同伴也望望我,颇有同感地相视而笑。

“柱根树棍吧!多一条腿好赶路。”这提议立即得到大家响应。

小路真长,千回百转,无穷无尽,似乎决心要试试那些咬着牙的“英雄”们究竞有几多毅力与韧劲。山的傲慢脾性在年轻人而前无限地膨胀。

然而,我们也是骄傲的呵!

雨点斜着飞落,不久,织成了没有边缘的雨幕。山峦隐去了,整个世界隐去了,水雾涌过来,把登山者埋进蒙蒙的雾海里。但我们不会消失,雨一停,我们又从岩洞中钻出继续前进。窄窄的小径,像一条细长的绢带从山顶上挂下来,落在山腰里,绕个大弯,又向高处铺展。

两边是峰峦,不知名的杂树和荆棘在上面古怪地站立着,轻风吹过,几片残叶飘堕,在空中摇曳,闪现着殷红与橙黄的光彩,给这冷寂的山谷带来一丝生意。

只要有风,就会吹散云雾,还山本来面目。

是的,当风逐走障目的迷雾时,我们的头顶上就出现了一个挺拔的影子:白塔。

力气,不知从何而来,我们摔掉沉重的疲劳,又成为生龙活虎的“英雄”了。

我们鼓作气登上主峰。这时连绵的群山在脚下起伏。犹如汹涌的波涛,奔腾的野马。我们仿佛变了,心胸也开阔了。月光也远大了……

1、为什么要在爬山之前描写“天空阴翳,冷风萧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山的傲慢脾性表现在哪里?(用简要文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为什么说“我们也是骄傲的”?(回答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本文写景的角度、方式与《醉翁亭记》描写醉翁亭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角度有否相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2分)

①雨一停,我们又从岩洞中钻出继续前进。(    )

②没有爬过山的人便不会理解这“爬”的真正含义。(    )

  6、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划曲线句子用符号法划分成分。(2分)

    当风逐走障目的迷雾时,我们的头顶上就出现了一个挺拔的影子。

  8、阅读这篇文章,谈两点你所受到的启示(每点不超过10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一)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给下面的字注音或释义(加“· ”后注音,加“△”的释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莩 ____________________    俑 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面加点的“其”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贫,其一富  ②然于间者,太宗醉也。

③移于海内。   ④为像人而用之也。

⑤恶在为民文为也 ⑥始作俑者,无后乎!

⑦掷笔归告文   ⑧西南诸峰,林暨尤其美。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    B、①/②④⑦⑧/③/⑤⑥

C、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⑦⑧/⑥

3、划线句子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这段文字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而:_______________     ②啖:_______________   

③去:_______________     ④欲: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于南方                 曰:“啖菱须去壳。”

    A、                 B、

       不得已而从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前山后山,地不有           仕南方   

C、                 D、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于我哉     行者休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2分)

    [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作文(50分)

  1、小作文:阅读下面这段材料,针对这一现象,或从学生角度,或以教师角度,请发表你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幼儿园老师在教孩子们画向日葵,一个孩子画好后,在旁边加了一团景色,老师问:“这是什么?”孩子回答:“向日葵的影子。”老师生气了:“谁叫你在画的?你看见老师就画了一棵向日葵吗?”这个孩子犹豫了片刻,只好顺从地擦去“向日葵的影

子”。

2、大作文(40分)

我终于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上自卑、怯弱、自私等。

②以记叙、描写为主,运用穿插抒情议论。

③字数500~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