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014-5-11 0:10:21下载本试卷

聊城一中东校初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   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动(rú) 苦(sè)  防(dī) 没(yǎn)

B、立(zhù)看(zhōng)望(zhào) 小(miǎo)

C、造(niàng) 甜(nì) 人(zhē) 幸(rǎo)

D、伏(quán)恿(sǒng) 闷(yù)  灭(qiā)

  2、下列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居然  惩戒 一尘不染 悄无声息

B、绮丽  轻盈 沸沸扬扬 参差不齐

C、回旋  安详 心甘情愿 略胜一畴

D、糟蹋  幻想 寡不敌众 疙疙瘩瘩

 3、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斑羚飞渡》一文细腻地记述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课文通过斑羚的悲壮行为直接谴责了狩猎者们的麻木无情。

B、《鹤群翔空》的作者江口涣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

C、《猫》一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郑振铎。

D、《荔枝蜜》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本文赞美了辛劳无私的农民,作者是当代的作家杨朔。

  4、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依次判断真确的一项是( )     

(1)我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

(2)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3)只见半大的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4)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5)鹰的生存艰难,一对老鹰要两年才生一个蛋,平均两个蛋中只能孵出一只小鹰,全靠充足的食物它方能侥幸长大。

A、议论 抒情 记叙 说明 描写

B、议论 抒情 说明 记叙 描写

C、抒情 议论 描写 记叙 说明

D、抒情 议论 记叙 描写 说明

二、填空题

1、中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对此:

    商人会说:                 

    农民会说:                 

    小学生会说:                 

10万年前

300年前

1987年

1999年

2025年

2095年

320万

5、4亿

50亿

60亿

约90亿

约102亿

2、下面是权威资料统计、预测世界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请根据表格内容写一个描写地球状况的比喻句。

比喻为:                        

二、  阅读理解

 (一)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精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作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2、“我不禁一颤”的原因是(  )

     A、蜜蜂辛勤劳作,贡献很大。

     B、小蜜蜂在侵略者的威胁下仍然辛勤劳作。

     C、小蜜蜂的寿命太短了。                  

     D、小蜜蜂在极端的寿命里却给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文段中说“蜜蜂是渺小的”,又说“蜜蜂却有多么高尚啊”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4、“酿造生活的蜜”含义是什么?

     答:                      

                            

     5、作者以“梦”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答:                    

                            

     6、请在文中划出蜜蜂与农民的共同点的句子。他们的共同的高贵品质是:                    

(二)清泉赞

 你大该不止一次的看见过从地上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时候,就表现了倔( )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个小潭,潭口转着石块,潭边长上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熟悉的、安逸的小天地。它蛮可以在这里留连徜( )徉,直到春花凋谢、春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潭底,变成渣( )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 )的冬天成为一滩烂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  不了它,小石块  不住它,小花草  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2、请将“吸引”、“挽留”、“阻拦”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段的空格里。          

  3、文段中划线部分中的“这里”是指   ;“这些东西”是指  

              

4、“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是:                 

5、小潭流不住泉水的原因是(用文段中原文回答)。

答:                         

6、文段中加点的“冒”和“淌”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                         

7、文段借流向海洋的小水流歌颂了一种           的品格。

8、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赞颂了它怎样的性格?你从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请简要回答。

答:                           

                            

(三)骆驼赋

(1)31年前,我由北京去青海柴达木当一名石油工人时,便听说了这个故事,它足以让我终生难忘。

(2)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hàn(  )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

(3)一次,一个8个人的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失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

(4)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

(5)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遥遥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

(6)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chēng( )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勘探对走来…….

(7)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

(8)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hàn(  )得落下了热泪,谁也不肯在向前走一步了。

(9)葛队长急了,他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眼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枝枪,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大喊:“我的权力是战胜死亡,全队立即出发!”他的声音在戈壁滩上空回荡。

(10)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到下又站起来……

(11)傍晚,队伍终于终于找到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灌了一桶水,刚要走。阿吉老人拦住了他:“小伙子,不能去,会迷路的。”驼工说:“不会的,我顺着驼印走……”

(12)驼工走了,再也没回来。

(13)后来,勘探队在一个叫“开特米里克”的地方找到了他。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上衣撕开,tǎn( )露的胸膛上遗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迹,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

(14)“开特米里克”,蒙语为小山包。队员们在这小山包上安葬了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

(15)“开特米里克”,这个沙砾堆就的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山的第一个人。他叫范介民。

(16)今年秋天,我再次返回我在那里生活了28年的青海柴达木。当我站在“开特米里克”面前时,那峰骆驼又出现在我眼前,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

(17) 不远处,已建成百万吨的油田,钻塔林立,钻机轰鸣,现代化运输车队川流不息。油沙山下,耸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书写着: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18)我们来到纪念碑下,凝视着远方。远方,范介民牵着骆驼向我们走来。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的心灵深处。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浩hàn(   ) 支chēng(   ) 震hàn(  ) tǎn(  )露

2、       如果将本文划为三部分,比较合理的划法是(用“/”号标出)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3、       本文(5) 划线句子写阿吉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阿吉老人摇头的原因是什么?

答:                         。 

4、文段(15)运用了   修辞方法,它表达了作者对驼工 

               

5、       观全文与文段(1)在结构和含义上形成照应的一句话是:

:                            

6、       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

  答:                        

7、       本文主人公是驼工,可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