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考地理试题 - 正文*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2014-5-11 0:34:08下载本试卷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专题13  三类灾害区域的综合治理

一、考情深度解读


1.考点分布

2.命题趋向

1. 以区域地图或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主要灾害分布区及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大江大河治理仍然是命题的热点问题。

二、主干知识整合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三、河流的综合整治

三、重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水土流失问题

关于水土流失应掌握以下问题:
  1. 水土流失类型:
  水蚀:流水侵蚀作用,分布普遍,以东部季风区最显著;
  风蚀:风力侵蚀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区分布较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
  冻融侵蚀:冰川侵蚀作用,我国青藏高原较集中。
  2. 成因分析: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 治理措施:从工程、技术、生物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写出该地貌类型名称,并描述该图中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地貌特征。(2)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3)该地貌类型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4)从治标与治本两方面提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典型的水土流失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该题以等高线形态表现黄土地貌的特征,要求考生从等高线形态特征判断黄土地貌特征,即塬面表现为等高线稀少,说明地势平坦,而沟壑区域等高线密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西南部沟壑纵横,而东北部为大型冲沟,如果能从图中等高线形态准确判断该区域为黄土高原,则(2)(3)(4)题的答案就可以根据教材组织答案。

【答案】 (1)黄土地貌。中部地表平坦;东北部有大型冲沟,坡陡沟深,两侧还有小沟;西南部沟壑纵横,有河流向西南流出。
  (2)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一般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
  (3)水土流失。自然原因: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少植被保护,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故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几次农牧经营方式的变更,致使原有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更趋恶化。
  (4)以工程措施治标,生物措施治本,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在河流的干支流建库蓄水,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筑水平梯田蓄水保土,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有:种草植树搞绿化,使水不出沟、土不下坡,清水长流。治本还必须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或农林牧结合,进行草灌(木)混种、间种,提高土地利用质量

探究点二 荒漠化问题

例2 降水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读我国某地降水变率等值线的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

1. 由图中降水变率等值线的分布分析,降水变率分布较明显的规律是    
  2. 试分析A、B两地的降水变率较小的主要原因。
  3.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该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试分析该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4. 我国七月极端最高气温49.6 ℃出现在图13-3中C地,C地所在地形区是    。土地荒漠化是新疆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有人认为栽种草和灌木比栽种乔木更好,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及成因。
  西部大开发仍是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本题以西北局部地区图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较新,是较好的地理学科内综合试题。首先,根据轮廓特征判断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局部地区。其次注意理解降水变率的概念,得出降水量多则降水变率小的结论;然后从图中分析降水变率小的地区的地形和降水,以此证明前结论。最后思考本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答案】 1. 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降水变率愈大,反之则小;新疆北部降水变率较小,南部降水变率较大。
  2. A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较多,降水变率较小;B地位于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所以降水变率也较小。(回答“两地降水较多,所以降水变率较小”即可。) 3. 土地荒漠化严重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4. 吐鲁番盆地 ①因为该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风力强,不利于乔木的生长;乔木的生长需水量大,易导致该地区更加干旱;草和灌木矮小,根系发达(复杂),抗风固沙能力强,草和灌木需水量小,在干旱地区容易成活。

探究点三 大江大河治理问题

考查方向:
  1. 分析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洪涝灾害成因。
  2. 主要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

例3 读我国某区域图(下图),回答:

1. 位于甲省的大型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有     ,c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是     ,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2. 位于甲省的我国农业商品粮基地是    。简述其建立的有利条件。
  3. 丁省(市)位于    (地形区名称),该地形区的突出地形特征是    。简述丁省(市)政府所在地夏季气温特别高的原因。
  4. 横贯乙、丙两省的我国铁路东西干线是    ,其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我国历史名城有    。简述该铁路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5. 我国东部降水地区差异较大,为弥补不足,国家正在该区域实施的工程起止点分别是        

【解析】 主要考查长江三峡工程有关的地理背景问题。
  根据经纬度及等高线等信息对区域中的地理事物进行定位,甲省为湖北、乙为河南,丙为陕西、丁为重庆,c为三峡工程,位于甲省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为江汉平原,位于丁区域的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起点位于丹江口水库(远期调水处为三峡水库),只要区域定位正确后,关于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就可迎刃而解。

【答案】 1. 葛洲坝、三峡、隔河岩、丹江口 移民 就地后靠和外迁安置相结合,实行开发性移民
  2. 江汉平原 地势平坦,利于机械化耕作;土壤肥沃;水网纵横,灌溉条件好;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热充足且配合较好(雨热同期),单产高,复种指数高;有京广线、长江航运(内河)为该地提供运输条件,保证商品粮外运;附近及长江沿岸是我国的工业城市带,人口密度大,有较大的、稳定的消费市场;有很好的、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3. 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 四周为高原山地环绕,中部低四周高,起伏较大(东部是平行岭谷,中部是丘陵,西部是平原) 副高控制,又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河谷地区气流流动不畅,热量不易散失。
  4. 陇海(陇海—兰新线) 开封、洛阳、西安 连接东西,促进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完善我国铁路运输网;利于沿线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我国与亚欧各国联系的陆上通道;利于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5. 丹江口(三峡) 北京

规律技巧提炼

四、课标新题借鉴

[2007届·山东师大附中月考卷]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材料四 经过多年的实践,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已取得的成绩有:①航运方面: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通航里程共1 240千米;②防洪方面: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③水力发电方面:建成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09.3万千瓦,水能利用率达90%;④水质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监测为流域内提供了洁净的水源;⑤土地利用和水上游览方面:TVA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
  1.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2. 我国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
  3. 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 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答: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2. 相似之处:①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3. ①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②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③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④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⑤发展特色旅游业。

 【点评】 该题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为例,对比分析我国的大江大河开发问题,根据所给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分析河流开发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水文、资源等方面进行归纳;根据我国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与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进行对比,可以找出两者开发的共同因素,如水能、航运;根据长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开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