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一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2014-5-11 0:34:25下载本试卷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试卷 I

一、选择题(本题有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 1 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 2006 年 8 月 24 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下列哪颗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

A .水星     B .金星      C .海王星      D .冥王星

2 .图 1 为“大棚农业”示意图,这主要是为了改善

A .光照条件   B .热量条件    C .水分条件    D . 土壤条件


3 . 2007 年的春节在2月18日,这天地球约处于图2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小明乘火车从宁波到北京参加全国地理知识竞赛,火车行进时,经过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总体变化是

A .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   C .先变快后变慢    D .先变慢后变快

5 .有关地球结构的错误叙述是

A .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       B .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C .横波可以通过地球的外核

D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划分地球三个主要圈层的界面

6 .某岩层中含有恐龙化石,那么此岩层的岩石属于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或岩浆岩

7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根本性原因是处于三大板块交界处。这三大板块是

A .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C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D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8 .图 3 中甲处可能是

  A .背斜      B.向斜      C .地垒         D .地堑


高一地理试卷一 1

9 .图4为等压面图,图中4处按气压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A . EFHG      B . GHFE      C . EFGH      D . HGFE

10 .最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是

A .尘埃和二氧化碳  B .水汽和二氧化碳 C .臭氧和氮氧化物  D .高云和氮氧化物

11 .影响浙江省的且能成云致雨的天气系统是图5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 .图6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图。上海有一批工业品要用船运往北非,在经过北印度洋时,单从洋流考虑,船速最快是在

A .春季     B .夏季

C .冬季     D .冬季

13 .以下行为,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是

A .围湖造田   B .砍伐森林

C .污水排放   D .退耕还草

14 .图7 中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区域性   D .单一性

15 .自然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属于

A .纬度地带分异  B 垂直分异

C .经度地带分异  D .地方性分异

16 .在自然条件中,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 .地形    B . 气候    C .土壤    D .植被

17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受此影响最小的省(区)是

A .浙江    B .台湾    C .西藏    D .江苏

18 .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等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的时期是在

A .农业社会时期   B .工业社会初期   C .工业社会中期  D .工业社会后期

19 .正常年份,江淮一带的梅雨约出现在

A . 4、5月份    B . 6、7月份     C .7、8月份    D . 8、9月份

20 .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一低”模式的是

A .中国       B .法国       C .埃及       D .巴西

21 .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倍,且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这说明日本的人口容量较大,

以下是其原因的是:

① 自然资源丰富  ② 科技发达   ③ 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 消费水平高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① ④      D . ③ ④

高一地理试卷一 2

22 .目前,宁波市的外来人口已接近 200 万,其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资源       D .经济

23 .有关城市区位的正确说法是

 A .城市的区位一般都比较稳定

B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一成不变的

C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城市的发展影响不大

D .不同的城市往往具有城市发展的不同区位

24 .从总体看,与城市发展关联最为密切的是

A .工业化进程      B .科技发展水平

C .环境质量状况    D .农业生产水平

25 .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下列原因:

① 市区交通拥挤,用地紧张 ② 大城市环境改善 ③ 乡村环境优美

④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属于逆城市化原因的是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① ③ ④   D . ② ③ ④

试卷Ⅱ

二、综合题(本题有 5 小题,共 50 分。)

26 .图 8 为太阳光照图,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

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l)此时节气是 ▲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是  ▲ ;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经度是 ▲ 

(3)此时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甲点的昼长为 ▲ 

时,极夜的范围是 ▲ ;

(4)此时乙点的地方时为 ▲ ,北京时间为 ▲ ;

(5)这一天后,浙江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变小) ▲ 

昼长将(变长、变短) ▲ 

(6)有一水平运动的物体从乙点向正北运动,将向什么方向偏 ▲ 

27 .图9为全球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

压带),读后完成下列要求(11分):

(l)写出气压带名称: A ▲ , B ▲ , C ▲ 

(2)写出风带名称:U ▲ ,V ▲ ,W ▲ 

(3)气压带的形成主要有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 B 气压带的

形成主要是 ▲ 因素, C 气压带的形成主要是 ▲ 

因素;

(4)若风向用8个方位表示, S 风向与V风向是有差异的,

S 为 ▲ 风, V 为 ▲ 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高一地理试卷一 3

28 .读图10、图11 ,完成下列要求( 9 分) :

(1)从上下位置看,冷气团一般在锋面 ▲ ,原因是 ▲ 

(2)锋面的位置是倾斜的,一般都倾向 ▲ 气团一侧;

(3)降水的形成,必定有一个暖气团的上升过程,从这点看,降水一般位于 ▲ 气团一侧,

就暖锋来看,降水易发生在 ▲ (锋前、锋后);

 (4)图12为图10所示锋面经过宁波的过程,

移动方向为从甲到丙。当锋面位于甲处

时,乙处的气温较甲处 ▲ ,当锋面

位于乙处时,市区往往出现 ▲ 天气,

在锋面从乙处移到丙处的过程中,市区

气温的变化是 ▲ ,气压的变化是

 ▲ 

29 .图13 表示一个城镇地域的变化过程,读后回答( 8 分) :

(l)从 A一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 ▲ ,在面积上的变化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地域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是 ▲ ,主要经济地理因素是

 ▲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劳动力

 ▲ 产业转移, ▲ 不断扩大;

( 4 )假若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  ▲ 方向

的郊外。

30 .表1描述了A.B两国人口按年龄结构分布情况,读后回答(10分) :

年龄段

小于15岁

15~65岁

大于65岁

比重

A

35%

60%

5%

B

10%

60%

30%

文本框: 表1

高一地理试卷一 4

(1) B 国大于 65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达 30% ,说明出现了严重的 ▲ 化;

(2) A 国的人口结构,对该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年轻人的比重 ▲ ;人口将 ▲ ,对该国社会发展经济的影响是 ▲ 

(3) A 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4) A、B两国人口按年龄结构分布情况,除用表格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图14、图15请你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A、B两国人口按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高一地理试卷一 5

高一地理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共 50 分)

26 . ( 12 分)

( l )                            ,

( 2 )                            ,

( 3 )                            ,

( 4 )                            ,

( 5 )            (6)              

27 . ( 11分)

(l) A                 

B                 

C                 

(2) U          ,V           

W          

(3)                            ,

(4)                          

高一地理答题卷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