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单元测试题四
第四第五章
姓名 座号 班别 总分
一、 选择题(60分)
1.下列主要由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 )
A.喜马拉雅山 B.泰山 C.琼州海峡 D.海陆变迁
2.将地理环境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D
A.地质作用 B.水循环 C.地壳物质循环 D.生物循
3.有关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21B )
A.“沧海桑田”都是地壳垂直运动造成的
B.严格地说,所有的地壳运动都包含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形式
C.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变形叫做断层
D.褶皱构造只形成在沉积岩中
4.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22D )
A.泥石流 B.山体滑坡 C.水土流失 D.火山喷发
5.关于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23D )
A.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向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背斜谷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水盆地
C.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利于隧道工程建设
D.水库建设应该避开断层带
6.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 25D )
A.风能 B.重力能 C.太阳能 D.放射性元素衰变
7.造成巨大褶皱山系的运动形式是( 26B )
A.内力作用 B.水平运动 C.外力作用 D.升降运动
8.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28C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9.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原因是( 29B )
A. 流水搬运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10.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组成正确的是(31D )
A.风化作用——冰斗、“U”形谷 B.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
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 D.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
11.下图中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32A )
12.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是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C.地壳运动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
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13.下列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流水作用相关的是( A )
A.长江口崇明岛的面积还在扩大 B.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C.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丘和风蚀磨菇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14.位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 B )
A.天山山脉 B.台湾山脉 C.太行山 D.冈底斯山
15.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因素是( B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和风化C.水的溶蚀 D.冰川侵蚀
16.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型弯曲
17.下列有关公路运输路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国道路线基本方向要尽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
B.省道要尽量以直达运输为主 C.平原区的地形对公路线路限制较少
D.山区尽管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但对公路选线限制不大
18.关于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生物的出现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B、生物能够参与各种岩石与矿物的形成
C、生物能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D、生物能够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19.关于右图山地所在位置的说法:①北半球的温带 ②南半球的温带
③北半球的亚热带 ④南半球的热带,其中正确的是 (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0.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的是( D )
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形B.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C.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植物区D.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21.由赤道至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是(C )
A.海陆分布的影响 B.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C.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的影响 D.大气环流的影响
22.下列叙述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 D )
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
C.坐火车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看到的植被明显变化
D.乘飞机从海口市到漠河镇看到植被发生明显变化
23.由沿海至内陆的地域分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C )
A.赤道地区 B.低纬地区 C.中纬地区 D.高纬地区
24.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B.沿纬度变化方向上的分异
C.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D.非地带性分布
25.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D )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 ②一山有四季 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 ⑤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
A.①②B.④C.③⑤ D.②④
26.下列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C )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植被不同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
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27.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28.由沿海至内陆的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是( A )
A.海陆分布的影响
B.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C.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的影响 D.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2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是( C )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水热差异 D.局地因素差异
30. 气候变暖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地理环境的(D)
A.规律性 B.区域差异性 C.整体性 D.不可预测性
二、综合题(40分)
31.读下图“三大类岩石循环示意图”,回答(6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岩石名称:
(1)A (2)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是:① ⑤ ⑧
3)从________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______,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2.读右上图,完成下面要求(5分)
(1)根据等高线判定,图中是 地形,判断理由是 。
(2)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定,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理由 。
(3)用地质构造的特点说出地形成因: 。
33.读地理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图3—60),完成下列问题。(6分)
(1)在图中补画箭头,以完整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2)此图说明陆地环境具有 特征。
(3)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 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4、下图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后回答:(8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 _ 。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防止水土流失可采取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其中②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读右图(图中A、B、C分别表示河流的上、中、下游),回答:(5分)
(1)图中A、B、C三地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
(2)C地的地貌类型有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
36.读“我国华北平原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有利于______和航运,地形以______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成______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因为那里地形______,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
37.读下面储油构造图,回答:(每空0.5分,共2分)
(1)按褶皱的基本形态划分,这种理想的储油构造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井架处,在地形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形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人们往往采用向油井内注水的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读图3—58,回答下列问题。(每空0.5分,共2分))
(1)沿直线AB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
(2)沿直线CD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 。
答案
1――5ADBDD 6-10DBCBD 11-15ADABB 16-20ACBAD 21-25CDCAD 26—30CDACC
31、(1)A岩浆岩 (2)①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⑤重熔再生 ⑧冷凝作用(3)岩浆 岩石
32、(1)山岭 中间高,四周低
(2)向斜 中心岩层新,四周岩层老
(3)向斜中心岩层新,岩层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受侵蚀
33(1)补画箭头为:(见图3—61)
(2)整体性
(3)气候 地貌
34.(1)暴雨 土质疏松 毁林开荒 (2)耕地减少 河床淤积 (3)打坝淤积 植树造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C
35.(1)侵蚀 侵蚀和搬运 沉积
(2)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该河段水面展宽,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
36.(1)河流 灌溉 平原 带状
(2)B平坦
37.(1)背斜 (2)谷地 脊斜顶部因暖张力被侵蚀成为谷地
(3)水比重大沉在储油构造底部,增加对油层的压力
38(1)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2)由赤道向两极 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