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知识网络
●范题精讲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例1】 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组合,正确的是( )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床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⑦变质岩 ⑧沉积岩
⑨岩浆岩
A.②—⑤—①—⑨ B.②—④—⑥—⑦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解析:此题开放性程度很高,题目并未对如何组合提出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从选项中分析,寻找符合一定规律的排序,从而考查学生的选择归纳能力。
弄清地质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见上图)。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称为矿产;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就是岩石。矿产存在于矿床中,大部分矿床存在于岩石中,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壳由这三大类岩石组成。
容易误选B或D,纠正思维障碍的办法是解答本题要分清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矿床、岩石等地质概念及相互组成被组成的关系。
答案:C
二、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例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的海陆分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世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多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这可信吗?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紧密结合图。试题提供的是“六大板块示意图”,这就必须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来回答问题,特别是第(3)(4)两题,更必须从图上的我国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方向来进行具体分析,回答的文字要简明扼要。
答案:(1)长期以来因地壳运动引起大陆不断漂移和板块不断运动的结果
(2)受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3)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
(4)可信。由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都在不停地运动,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印度洋板块北端的印度半岛在不断地向亚欧板块的下面俯冲,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印度半岛不断地北移,最终将逐渐消失。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例3】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区等温线分布图”和“某测量站水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某海域等温分布图
图1
某测量站水温垂直分布图
图2
(1)图1所示区域位于________半球,且正值________季。
(2)图2中水温的分布符合图1中的________点。
(3)图2说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________,1000 m以下________。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海洋水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解答该题,首先应判断图1的半球位置和季节。从等温线的分布可看出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可判断为北半球;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是冬季(因北半球1月份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其次根据图2水温可判断符合图1中的A点。再次,1000 m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 m以下保持低温。
答案:(1)北 冬
(2)A
(3)递减 保持低温状态
【例4】 读下面“某大洋等水温线图”,判断( )
A.海水温度由大到小排列:甲乙丙丁
B.海水温度由小到大排列:丙丁甲乙
C.海水盐度由大到小排列:甲乙丁丙
D.海水盐度由小到大排列:乙甲丙丁
解析:完成本题要运用盐度和水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据图可知此海域应位于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流经甲、丁处的是暖流,流经丙、乙处的是寒流,所以水温和盐度丁处高于丙处,甲处大于乙处。再根据低纬度海区水温高于高纬度海区,所以水温甲>乙>丁>丙。其次,根据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可知,丙、丁盐度高于甲、乙。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是D。
答案:D
四、海水运动
【例5】 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处于旱季时,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海流P和斯里兰卡以南表面海流Q的流向是( )
A.P从西向东,Q从东向西 B.P从西向东,Q从西向东
C.P从东向西,Q从西向东 D.P从东向西,Q从东向西
解析: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处于干旱季时,是北半球夏季,因为该地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此时斯里兰卡以南(北印度洋)表面海水从西向东流动,而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于密度差异,常年从大西洋表层向东流入地中海。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例6】 二战中一著名的战例:当时盟军控制了地中海水域,并依托地中海进行兵员和军需物质调遣,而德军潜艇成功地躲避盟军雷达的监视,对盟军地中海运输线实施打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大西洋、地中海。
(2)德军潜艇如何利用洋流来躲避盟军雷达监视?
①进入地中海 。
②撤出地中海 。
解析:首先根据图中的经度位置可判断出左侧为大西洋,右侧为地中海。其次要掌握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注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德军潜艇就是利用自然条件(洋流)来帮助军事战争。
答案:(1)直布罗陀海底山脊左侧为大西洋,右侧为地中海。
(2)潜艇潜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关闭发动机,利用密度流进入地中海 潜艇潜入直布罗陀海峡深层海水,关闭发动机,利用补偿流撤出地中海
五、陆地水与水循环
【例7】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字母a、b代表的含义:a_________,b_________。
(2)庐山小天池有“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特点。甲、乙两图,能表示“久雨不溢”的是______________图,能表示“久旱不涸”的是______________图。
(3)关于图中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潜水水位的变化幅度一般小于河流水位变化幅度
B.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河流一般没有水位变化
C.地下水与地表水可以相互补给,所以地下水取之不竭
D.潜水与河流水的更新周期都不长,均属于静态水资源
(4)黄河下游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图甲河流处于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图乙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潜水补给河流。庐山小天池属于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第(4)题重在抓住黄河下游“地上河”的特点。
答案:(1)地表水补给潜水 潜水补给地表水
(2)甲 乙
(3)A
(4)河水补给地下潜水
六、生物
【例8】 下列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地区适宜碱蓬生长
B.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根部系统不发达
C.土壤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D.气候是决定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解析:考查学生对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和因素的认识,以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的掌握程度。江南丘陵为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等,碱蓬则分布在盐碱性的土壤地区。
答案:D
七、土壤
【例9】 成熟土壤由上而下的土层结构为( )
A.母质层→淀积层→淋滤层→腐殖质层
B.枯枝落叶层→淀积层→母质层→淋滤层
C.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滤层→母质层
D.腐殖质层→淋滤层→淀积层→母质层
解析:考查成熟土壤的土层结构,见教材图3.51土壤剖面。
答案:D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例10】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个箭头可以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作用?请将符号“×”标注在该箭头的线段上。
(2)a箭头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要点)
(3)此图说明了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
解析:设计该题主要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解题必须深刻理解“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陆地环境。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理论的内涵和知识迁移的技巧。
答案:(1)水 地貌
(2)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整体性
●试题详解
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七)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四种物质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解析: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矿物又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结合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化学元素是组成地壳最基本的物质。综上所述,正确的排列是C。
答案:C
2.下列哪些事实与地壳物质循环有关( )
①岩浆岩的形成 ②土壤层的发育 ③地貌的变化 ④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⑤玄武岩上有许多气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解析:地壳物质循环,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都与此密切相关。
答案:C
3.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分布在( )
A.两个大陆板块发生碰撞的地区
B.两个大陆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区
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发生碰撞的地区
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发生张裂的地区
解析: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答案:C
4.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解析: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夏季暴雨集中,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答案:B
5.下图中属于移动沙丘构造图的是( )
解析:首先根据风向与坡向来判断。沙丘的纵剖面是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而陡。由此可见,图D是不正确的;其次根据沙丘层理情况辨别流动沙丘和静止沙丘。静止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如图C、图D;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如A图和B图。但B图斜层理方向不正确,因为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所以本题只有A图正确。
答案:A
6.下图是“北半球中纬度7月份等温线图”,根据海陆性质不同对气温高低的影响,结论正确的是( )
A.A处气温低于B处 B.A处是陆地,B处是海洋
C.A、B两处气温相同 D.A处是海洋,B处是海洋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24 ℃<A<28 ℃,20 ℃<B<24 ℃,再根据A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B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A处气温较高,B处较低。由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因此A处是陆地,B处是海洋。
答案:B
7.下图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按纬度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从图上看,A曲线反映的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增,不对;C曲线虽然略呈马鞍形分布,但平均盐度值过低,不超过3.4%,且变化幅度小,也不对;D曲线反映的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大致符合海水温度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只有B曲线符合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答案:B
8.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浪、海啸、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B.海啸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
C.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D.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下落称为汐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区别波浪、风浪、海啸概念的种属关系。海水运动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波浪包括风浪、海啸等表现形式。其次要掌握潮汐的含义,潮是一次海水涨落,汐也是一次海水涨落,只不过是早上海水涨落为潮,晚上海水涨落为汐。本题正确选项应为C。
答案:C
9.从静态储水量看,储水量最大的水体是( )
A.地下水 B.冰川 C.河流水 D.海洋水
解析: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和深层地下水等,其中以冰川的储水量最大。
答案:B
10.塔里木河进入丰水期时( )
A.地中海沿岸多雨 B.悉尼正值夏季
C.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D.长江进入枯水期
解析:塔里木河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丰水期出现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此时长江流域受锋面雨带影响,长江也进入汛期;印度半岛属南亚,夏季风为西南风;地中海沿岸此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悉尼处于南半球,正值冬季。综上所述,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
11.以下属于海陆间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
A.冬季风南下 B.台风登陆宁波
C.钱塘江入海 D.高山冰川融化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弄清水循环的环节。钱塘江和高山冰川属地表径流;冬季风发生的领域在陆地上空,属陆地循环;台风登陆发生在海陆之间,是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
答案:B
2002年11月,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西班牙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
12.上图中显示,西班牙境内菲尼斯特雷角和拉科鲁尼亚间的海域污染尤为严重,其原因是( )
A.“威望”号触礁后被拖至此海域
B.海平面由菲尼斯特雷角向拉科鲁尼亚倾斜
C.油污随盛行风向吹送和洋流挟带
D.海中鱼类和过冬海鸟携带大量油污
解析:西班牙地处西风带且其大西洋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所以可以断定:油污是随盛行西风吹送和洋流挟带而扩散到近岸海域的。
答案:C
13.12月份,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航船常遇到( )
A.顺风顺水 B.逆风顺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逆水
解析:12月份,直布罗陀海峡受西风带控制,同时此海峡表层洋流终年都是自西向东流。故自东向西穿过此海峡应是逆风逆水。
答案:D
读“某区域等温线图”,完成14~16题。
14.下列对该图季节及位置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
A. 1月北半球 B. 7月南半球
C. 1月南半球 D. 7月北半球
解析:由图中纬度值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由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该半球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应该是夏季,北半球7月份是夏季。
答案:D
15.造成图中A、C之间温差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低不同 B.洋流性质不同
C.植被覆盖率差异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A、C之间即陆地与海洋之间同一季节出现温差,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答案:D
16.图中B处洋流可能是( )
A.东澳大利亚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秘鲁寒流 D.巴西暖流
解析:根据B处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知,B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说明B处应有寒流经过,又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故选B。
答案:B
17.北纬20°纬线穿过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北纬20°纬线附近,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形成面积较大的热带荒漠带。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即撒哈拉沙漠,只有在大陆的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C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19.若AB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印度洋 D.南大西洋
20.若AB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由图可知该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通过联想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可能为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或为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的乙处于中纬度,受盛行西风的吹拂;按洋流的性质分,乙属于暖流。
答案:18.B 19.A 20.C
读“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略图”,判断21~23题。
2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海域,按海水盐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2.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则不可能出现( )
A. P处的海水温度比往年异常升高
B.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异常干旱
C.秘鲁、智利等地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涝灾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23.关于图中山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是世界最长的山脉
B.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成的
C.气候、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D.在40°S以南,西侧的降水多于东侧
解析:按照世界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①②位于副高附近,③④位于赤道海区,故①②的盐度高于③④。另外,②处有暖流,盐度最高;④处有亚马孙河注入,盐度最低,故第21题选B。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温暖的海水沿南美西海岸南下,使这里的水温升高,并造成秘鲁、智利沿海地区降水量异常增多,出现洪涝灾害,并可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另外,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减少。
图中山脉即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应该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而成。
答案:21.B 22.D 23.B
(2002年杭州5月)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某区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该区位于松嫩平原内,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后经开采,果然原油喷出。据此回答24~25题。
24.本地区为大型背斜地质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自A至B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的年龄分布为( )
A.老—新—老 B.新—老—新
C.相当接近 D.新—较新—较老—老
解析:题中已经说明,该地为背斜构造。按照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答案:B
25.如上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的是(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水、气
解析:该分布主要是按照三种物质的比重分布的。天然气的比重最小,在上面。水的比重最大,在下面。
答案:B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满分50分)
26.(10分)读“海洋表层温度和盐度按纬度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分布,B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分布。
(2)图中①的数值低于②③的主要原因是该海域_________多,而②③海域_________强。
(3)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附近的水温较大陆西岸附近 ,其原因是 。
(4)④与⑤纬度数相同,但④的数值高于⑤,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可判定A为海水温度曲线,B为盐度的分布;①②③④⑤均在盐度分布曲线上,它们盐度的差异应从降水、蒸发、河川径流等因素去分析;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而同纬度水温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洋流的影响。
答案:(1)温度 盐度
(2)降水 蒸发
(3)太阳辐射 高 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有暖流经过,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
(4)⑤处位于北半球,陆地径流有大量淡水注入
27.(11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标出箭头,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的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________到形成________,又到新的________形成。
解析:解题关键是清楚三大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
答案:(1)A处箭头都指向岩浆,B处箭头都指向沉积岩,C处箭头都指向变质岩,D处箭头指向岩浆岩。
(2)重熔 侵蚀、搬运、堆积 高温、高压变质 冷凝
(3)岩浆 岩石 岩浆
28.(11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洋流所在的海域位于_________半球,判断理由是
。
(2)A、B、C、D四支洋流中,成因属风海流的是 ,其成因与西风密切相关的是__________。
(3)若该图表示大西洋,那么,A洋流为__________;若该图表示太平洋,则C洋流为____________。若此海域为北印度洋,那么我国东部河流进入__________(丰水期或枯水期)。
(4)在①②③④海域中,最有可能成为大渔场的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图。此图标出回归线,说明一定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中环流是顺时针运动的,表明是北半球,在此基础上找成因或判定地理现象。
答案:(1)北 在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2)B、D B
(3)墨西哥湾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丰水期
(4)①
29.(5分)读“我国某河流水文站的气候图及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回答问题。
(1)7、8月该地总降水量约为__________mm。
(2)7、8月该地总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为( )
A.33% B.43% C.53% D.63%
(3)4月份峰值流量是_______m3/s,造成此峰值流量的主要补给是______,它对农业生产的益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及分析、计算图表的能力,同时要会分析气候资料与河流流量过程线之间的关系。(1)气候直方图右侧纵轴表示降水量,左侧纵轴表示气温,分别读出7、8两月降水量,然后相加即可。(2)读出各月降水量,算出全年降水量,再计算7、8两月降水量占全年百分比。(3)该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即4月份的峰值。春汛是冬季大量积雪在春季融化补给河流形成的。在我国,这种河流分布在东北地区,对缓解春旱,给春播作物提供水源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1)400
(2)C
(3)130 冰雪融水 缓解春旱
30.(6分)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B为_________。
(2)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____。
(3)A处顶部缺失是__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
(4)A、B两处的特点是( )
A.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
B.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
D.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解析: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经外力的堆积作用而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
答案:(1)褶皱 背斜 向斜
(2)B
(3)外
(4)AC
31.(7分)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下列各自然带的代码填入与图中A、B、C、D对应的位置上。
①高山草甸带 ②冰碛和地衣带 ③常绿阔叶林带 ④针叶林带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同________的地域规律有些相似。
(3)南坡自然带比北坡数目多,其原因是
。
解析: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显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1)给定的4个自然带与需填空的A、B、C、D四个空是等额的,难度相对较小。A、B、C、D的排序是由低到高的顺序,它们所代表的自然带的水热状况由好到差,①②③④所代表的自然带按水热状况由好到差的排序是③④①②,它与A、B、C、D一一对应。
(2)题干告诉我们,这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并标有海拔高度,自然会想到,该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类似从赤道到两极的水热状况的变化。
(3)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山麓位于海拔4000 m的青藏高原上,而南坡自然带的基带的海拔在2500 m以下,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较北坡复杂而完整。
答案:(1)③ ④ ① ②
(2)垂直 从赤道到两极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