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高二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验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小题。
1、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从南向北递减,从东向西递减
B、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D、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2、我国重要经济区中既具有区位优势,又具有资源优势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闽南三角地带 D、环渤海区
3、下列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C、大致是一月份0℃等温线 D、大致是年400mm等降水量线
4、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 B.地处背风坡 C.风力很大
D.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降起对水汽的阻隔
5、下列关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的一个 B.能源和原材料丰富,淡水资源充足
C.是三大经济地带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个
D.是三大经济地带中商品粮基地最多的一个
6、中部经济地带发展经济具有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对外经济贸易发达
B.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高
C.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D.全国粮、棉、油、糖等作物的重要产区
7、西部经济地带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的问题是( )
A.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全国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C.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绿洲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D.积极发展铁路、公路和内运航运,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业
8、在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 )
A.水田为主的农业——旱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灌溉农业——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高山牧业——农区牧业
9、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国土资源全面资料的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C.GPS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GIS技术可分析、处理R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11、遥感的关键装置是( )
A.传感器 B.目标物 C.计算机 D.数据库
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简要程序是( )
A.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下图是我国98°E以东某地气温、降水量与高度关系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该地最可能为
A.天山山脉 B.祁连山脉 C.横断山脉 D.长白山脉
14、图中A处的气候类型可能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5、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A.山坡上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B.山麓地带自古就是陆上交通要道
C.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 D.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温带林区
黄土高原恰好处在我国“季风三角”顶端,冬季风带来的“土”与夏季风带来的“水”二者有着恰到好处的结合。完成16~18题。
16、“土”少了说明没有物质的持续补充,“土”多了意味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根据黄土高原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该地最有可能引发沙尘暴的天气时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只考虑大气运动(风力大小、空气对流)和地面状况(植被、冰冻)黄土高原扬沙天气最容易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水”少了难以满足植物生长,“水”多了则会带来强烈的冲刷,黄土高原河流夏季水文特征有A.流量平稳 B.断流 C.洪峰急涨猛落 D.含沙量少
19、在图4—3—2所示的地区中,可着重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图4—3—2
A.天然橡胶 B.棉花 C.茶叶 D.甜菜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20~21题。
20、“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22、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相比( )
A.两区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B.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有过之而无不及
C.中小河流众多,形成许多小流域
D.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
2005—2006学年高二地理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验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二、综合题,共36分。
23、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地形剖面图”(图4—3—3),回答:
图4—3—3
(1)将下列选项前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内(每空填一项):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戊地 |
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 |
|
|
|
|
|
A.水产养殖与捕捞 B.发展林木业
C.果树栽培 D.捕捞生产
E.种植业 F.放牧业
(2)如果采用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是________地;可能会产生沙化现象的地方是________地。
(3)为了减少灾害和保护环境,在沿海地带应种植____________林;在丁地和戊地实行________期,以保护渔业资源。
24、水资源和人才、技术的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读我国西北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图中河流的径流量年变化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2)图中形成伸入沙漠的锲形绿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历史名城埋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 ;古城附近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4)该地区的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______ 和 。如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解决耕地的用水不足,在a处上游筑坝修水库,那么对该流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地方是 ____ ___________ ,其后果可能会造成 ________________ 消失。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发展
等第三产业;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要发展 ____ 型农业,同时可推广 ___ 、 _____ 等灌溉技术。
(5)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图中的雪线有何变化?
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a地能发展成较大聚落的条件有: _________ 。
(7)为防止沙漠的扩展,在做好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的同时,必须要做到“退人”;如可以将零星分布的聚落居民迁入a地,加速a地的城镇化。这一举措对该区域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B C E A D (2)乙 丙
(3)沿海防护 休渔
24、(1)C (2)由于河流水注入 (3)水量减少,河流退缩,因水源干涸而废弃;风力侵蚀 (4)冰川融水 地下水 水库以下流域 锲形绿洲 旅游 节水 喷灌 滴灌 (5)雪线上升 融水补给减少,绿洲退缩,沙漠扩大 (6)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土地资源好 (7)①可以切实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工作; ②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可以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劳动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