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九次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日某时刻30°N纬线圈和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1~3题。
1.P地位于T地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该日T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 )
A.14:10 B.15:10 C.15:30 D.14:30
3.若该日一架飞机在F地日出时起飞,飞往T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为( )
A.东北、5小时 B.西北、6小时
C.东南、5.5小时 D.西北、5.5小时
|
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表
地 点 | 一月气温(℃) | 七月气温(℃) | ≥10.0℃积温 | 年降水量(mm) |
宝鸡 | -1.0 | 25.5 | 4073.6 | 701.0 |
遵义 | 4.2 | 25.3 | 4715.5 | 1094.6 |
重庆 | 7.5 | 28.6 | 5939 | 1075.2 |
巴中 | 5.6 | 27.6 | 5465.4 | 1133.9 |
汉中 | 2.0 | 25.9 | 4497.1 | 889.7 |
留坝 | -0.1 | 22.7 | 3561.4 | 910.3 |
4.图中序号代表汉中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5.导致巴中与汉中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因素 D.大气环流
从1975年与2005年两次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数据来看,其海拔高度相差了3.7m。读图3,回答6~7题。
6.若不考虑测量技术等方面的误差,假定“岩
升雪降”的说法成立,则原因是( )
①板块挤压造成山体岩层抬升
②海平面变化造成山体岩层相对上升
|
④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冰川消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有关研究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珠峰平均每升水中的砷含量增加了10倍,硒的含量增加了4倍,这表明( )
①登山探险活动对珠峰的影响越来越大 ②该地区火山活动越来越频繁
③人类活动排放的重金属元素越来越多 ④大气环流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图4所示是四个国家有关特征。回答8~11题。
8.与甲国特征最接近的国家是( )
A.印度 B.巴西
C.日本 D.澳大利亚
9.若丙国面积为0.2万平方公里,则GDP总量为(亿
美元)( )
A.6 B.9 C.60 D.90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较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图中箭头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迁移 B.能源输出
C.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 D.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
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回答12~14题。
12.我国封建赋税制度正式形成标志是( )
A.秦朝的“令黔首自实田” B.西汉的编户齐民
C.唐代的租庸调制 D.清朝的摊丁入亩
13.关于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考试科目和录取人数增多 B.殿试成为定制
C.考试制度日益严格 D.一度强调考试的实用性
14.第一部最为系统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791年宪法》 D.法国拿破仑《法典》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回答完成15~18题
15.下列科技成就中,不属于秦汉时期的有( )
A.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B.《九章算术》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C.《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D.“太初历”标志着我国历法体系的成熟
16.培根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推动了工业革命 B.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
C.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D.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17.在法国先贤祠,正门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11位政治家,其余多为思想家、作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下列关于这些伟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拉伯雷的《巨人传》鼓励人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B.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 主张通过开明君主改革,实现君主立宪制
C.拉瓦锡是通过化学反应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
D.巴斯德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18、下列各项成就中,不属于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是( )
A.大亚湾核电站 B.安太堡露天煤矿
C.宝山钢铁公司 D.青藏公路
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两国关系对亚太地区局势有着重大的影响。回答19~21题。
19.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倭奴国王”金印。这证实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记载的真实性,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有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谋生
B.中国的物品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C.日本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D.公元1世纪左右,日本已经与汉朝交往
20.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其相同之处是( )
①都是日本企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
②都要解决国内经济发展导致的矛盾激化
③都对中国平民进行了血腥屠杀
④战争的结局都影响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格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原因主要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苏关系恶化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据此完成22~23题。
22.一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国家利益,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②将苏俄排斥在大会之外,体现了反社会主义的色彩
③承认了东欧一些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具有客观进步性
④是在英美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23.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
A.从经济衰落到重新崛起 B.从军事对抗到和平竞争
C.从战争对抗到政治经济的联合 D.从冷战到政治经济对峙
2007年1月14日,我国首个《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正式公布。该指数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回答24~25题。
24.有关部门进行环保民生指数的调查,反映了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 )
①以人为本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民主法制 ④科学发展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25.我国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高,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又都不及格。从经济学角度看,这说明促进环境的好转需要( )
A.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B.以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促进节能降耗
C.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倡导树立“绿色”消费观
2007年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博”、“网聊”,各大网站开通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活动,拉近了百姓与代表、委员、政府的距离,网上政治正在升温。回答26~27题。
26.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
A.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的代表 B.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C.都由参加人代会进行表决的权力 D.都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权利
27.网上政治升温体现了( )
①人民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提高 ②公民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公民参与政治,行使监督权 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出,支出总额高达3917亿元。将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回答28~29题。
28.按最终用途划分,上述财政支农应该属于社会公共消费的是( )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
③债务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9.上述材料表明( )
①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②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支出重点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
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06年9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在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用一首打油诗说明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资金诚可贵,机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马俊如教授也提出创新者要具备“三气”;志气、勇气和灵气,志气首当其冲。回答30~31题。
30.两位学者的观点共同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 )
A.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 B.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C.必须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要重视知识的积累
3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目标。这反映了( )
A.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B.当今世界的主题
C.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D.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读图5所示的漫画,回答32~33题。
32.漫画中的卖房者( )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在错误价值观指导下作出了错误的行为选择
C.是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D.应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
A.走城镇化道路,从农村中分离出更多的人进入城市
B.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C.大力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
D.依靠国家大量的投入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1/3以上。没有中国和非洲的和平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回答34~35题。
34.“没有中国和非洲的和平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说明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统率着部分
B.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C.部分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35.2006年是新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非洲48个国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人民的和平统一大业。这表明
①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②非洲国家履行国际义务,不干涉他国内政
③国际社会的支持,是我国和平统一祖国的唯一条件
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36、图6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36分)
|
(1)填注图中用代码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物:A、 (湖泊)R、 (铁路)N、 (地形区)(6分)
(2)该区域的耕作土壤为 ;图中4座名山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和 (填序号及名称)。(6分)
(3)指出通常年份夏季对图示区域影响较大的两个天气系统,并分别描述在其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12分)
(4)扼要说明图示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6分)
(5)简述保护本地区湿地环境的主要措施。(6分)
37.(32分)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我国曾是世界上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古代的水路交通曾经创造过相当辉煌的成就。
到了近代,旧中国运输业发展非常缓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首先,是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次是各种交通线路太少。以陆路运输来说,旧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建于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在上海擅筑,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淞到上海),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是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则是京张铁路。从1876年修筑第一条铁路,到1949年的73年间,一共修筑了2.2万公里铁路,每年延伸铁路的长度年均大约不过340公里;到解放前夕,能通车的铁路仅剩1.1万余公里,全国有将近1/3的省份不通火车。
——《人口与经济发展》
(1)用秦汉和隋唐时期的史实说明“我国曾是世界上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的国家。”“古代的水路交通曾经创造过相当辉煌的成就。”指的是什么?概括我国对外交通发展的影响。(14分)
(2)结合材料,分析旧中国铁路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导致近代中国运输业发展非常缓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原因有哪些?。(5分)
材料二:宝成铁路,是四川与全国沟通的第一条铁路,又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北起陕西宝鸡,过略阳、阳平关入四川,经广元到达成都,全长669公里,四川境内374公里。
(3)简述宝成铁路建设的背景 (3分)
材料三:1820年,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1825年9月27日,全球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启用。这条铁路由史蒂芬孙亲自指挥修建,铁路同运河连起来,使交通更便利,英国和欧洲及北美看到铁路的种种优势后,很快掀起了修建铁路的高潮。
——摘自《世界铁路发展史》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修建的背景以及影响。(8分)
38.(32分)材料一:国务院正式批转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指出,我国近年来劳动关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部分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现象比较严重。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仲裁机制。
(1)用辩证唯物论原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10分)
(2)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2分)
(3)说明党和政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依据。(10分)
39.(60分)2006年9月25日,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开幕。作为“中部崛起”从坐而论到起而行的第一次集体发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2007年4月,第二届中部博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中部地理范围: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古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有国家的历史是从河南开始的。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
(1)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河南,哪些时期最能反映其地位和水平?它的经济从何时开始衰退了?结合史实分析衰退的原因。(8分)
材料二:党中央在《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方针》中规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战,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2)中国共产党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它的开始?战略反攻的胜利有何作用和影响?(12分)
材料三:由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
制完成的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规划,于2006年7月在
北京进行评审,这是最后一个编制完成的中部城市群
发展总体规划。从2005年11月,长株潭城市群第一
个出台总体发展规划开始,进入中央关于中部崛起10
号文件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
皖江城市带,都已经正式出台了规划未来发
|
本法”,也标志着中部的城市群由理念阶段正式进入
到实际操作阶段。
根据材料及图7,回答下列问题:
(3)写出河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及经过的铁路干线名称。(5分)
(4)目前,中原城市群“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9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则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手段。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你认为中原城市群有哪些优势和劣势?(12分)
(5)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分)
材料四:中部六省立足省情,提出本省崛起的战略规划: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战略,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山西的“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湖南的“一点一线”战略,江西的对接“长珠闽”策略,安徽向东部沿海靠拢等,都彰显出要突出重围的阵势。
(6)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中部六省各自提出的实现崛起战略措施的正确性。
材料五:经过“十五”期间外商投资和GDP增长的高速膨胀期后,2005年以来长三角区域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压力,进入高位调整期,如苏州,其主要缺陷为:两头在外的制造加工业比重过大,对外依赖度太高,缺少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厂商;三个产业比重为2.2%、65.7%和32.1%,工业强,而服务业偏弱。
(7)从经济学角度看,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对中部崛起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