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鸦片战争

2014-5-11 0:33:39下载本试卷

高一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经济落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

政治腐败: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激化

外交无知: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3、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4、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

中英国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走私鸦片鸦片的危害:白银外流,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士兵吸食鸦片,削弱军队战斗力。湖广总督林则徐和鸿胪寺卿黄爵滋主张严厉禁烟

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硝烟

二、战争经过

1、  时间:1840——1842

2、  1841年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3、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练习二答案:不对。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由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的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中国财富。所以,这场战争绝不是为维护什么商务,完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练习三答案:1、中国出超,英国入超;2、英国走私鸦片改变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出超的地位,导致中国严重入超,白银外流;英国靠走私鸦片,大发横财。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1842)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香港成为英国侵略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圆—恶化了清政府财政,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宁上广厦福—便利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租赁居住权—后来发展为租界

2、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变化: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经济上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变化:中国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练习二.2答案:鸦片战争中,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战败,被迫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如今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这个胜利应归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英明伟大。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

1、  国际背景:19世纪50年代,扩大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

2、  根本原因:英法企图借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  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蒲事件

二、经过:

1、概况:时间1856——1860年,英法联军头目:额尔金、葛罗,美俄充当调停

     联军占领广州,叶名琛被俘,伯贵投降,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联军在广州设立占领委员会

     1860年占领北京,焚毁圆明园

2、天津条约:1858年,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十个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

3、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签订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

     对英法军费赔偿增加到各800万两

三、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1858年 瑷珲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

    1860年  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40多万

    1864年 勘分西北界约记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

    1881年 改订条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  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

      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2、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了

练习二.1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2、两者的性质相同,都是西方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扩大。

第四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  步骤: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

     强迫把上海海关管理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总理衙门设立后,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2、  危害:有利于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商品输出

1、  商品输出的方式:走私鸦片

          倾销商品1865年中国在对外正当贸易中第一次出现入超

          掠夺原料

2、  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经济侵略的次要方式——早期资本输出

1、办洋行;2、开银行;3、经营轮船公司,垄断内河航运;4、设立工厂,掠夺资源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原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原因: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品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二、过程:金田起义(1851)——武宣称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三、天朝田亩制度:

1、  内容:土地分配问题: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2、  评价:目的:建立理想社会

     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

     未施原因:客观上是没有安定环境,主观上是空想,无法实施(根本原因)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

1、  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因孤军深入而失败

2、  西征:先汉英石达开,在鄱阳湖湖口击败湘军

3、  东征:秦日纲攻破江北大营,与石达开攻破江南大营

第六节 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一、天京变乱原因:革命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增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二、重建领导核心:军事: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政治:干王洪仁

三、防御战:陈玉成李秀成合力取得三河镇大捷——华尔组织的洋枪队镇压——陈玉成安庆失败——1864年天京失陷

四、经验教训

1、  失败原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将士的目标不明确;特权思想膨胀

          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教训: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性质:反帝反封的农民革命战争

4、  时代特点与功绩:加速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崩溃

          担负起反对封建主义和外来侵略的双重任务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  轻政府提倡程朱理学压制进步思想,思想界万马齐喑

2、  有识的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思想基础

3、  鸦片战争后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开始寻求强国之道

二、地主阶级的新思想

1、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主张建立新式海军

2、  魏源——海国图志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特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

作用:开阔了人们视野,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3、  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姚莹《康 纪行》、徐继 《瀛环志略》

三、农民阶级领袖洪仁干的资政新篇

1、  内容:政治: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经济: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文教: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2、  性质: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  意义: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4、  未实行的原因:不是农民战争产物,没有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要求

练习二.2答案:林则徐和魏源的新思想,主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练习三答案:不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一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是一种空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政新篇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与前者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  原因: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顽固派和洋务派

主张

代表

目的

根本目的

洋务派

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是镇压人民反抗其次是抵御外来侵略

维护封建统治

顽固派

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封建统治

倭仁

2、  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以利用拥有实力的洋务派,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二、概况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推动机构:总理衙门   宗旨:师夷长技以自强

2、内容

旗号

人物

企业

前期:军事工业

自强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后期:民用工业

求富

李鸿章

张之洞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成立海军衙门

洋务教育

创建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三、评价

1、  性质:是清政府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2、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3、  失败原因:列强并不真正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真正掌握先进的技术

封建顽固派的仇视与阻挠

洋务派在中央没有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地方上的洋务派力量分散

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单纯引进西方技术,拒绝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4、  作用:引进了一批近代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练习二2答案:要尽力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技术,要防止洋人惟利是图,要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

1、  条件:历史前提: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外国的侵略分解了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可能性

     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2、  概况: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重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  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革命性;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  概况: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过程: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无产阶级特点:

     中国无产阶级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

     中国工人阶级出身于破产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人斗争

练习三答案:早期中国轮船运输业多托洋行出面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原因是避免报捐;或商人与洋人合伙经营,原因是可以借助洋人的管理和技术,又可购买修葺之料。    从中国轮船运输业的艰难兴起中可以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与它们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第四节 中国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  背景: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2、  概况:西北:阿古柏侵略新疆,俄国侵占伊犁

左宗棠收复新疆,曾纪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西南:英国侵略西藏,清政府被迫开放亚东

     东南:日本侵略台湾,勒索白银50万两

二、中法战争

1、  战前黑旗军的抗发斗争:1883年刘永福在纸桥大战中杀死法军统帅李威利

2、  1883年底战争首先在中越边境展开

3、  1884年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4、  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才

三、中法新约:1885年,李鸿章——巴德诺

1、  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在中越边境开设商埠

     中国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2、  影响:法国势力深入云南广西,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

练习三答案:清军占据优势却不敢首先发动攻击,这是李鸿章的投降政策造成的,使福建水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造成马尾海战的惨败;与法国用武力阻止战备没有必然关系,因为福建水师处于有利地位,并不是法国阻止中国水师而不能出击,而是清政府妥协退让指挥失误,失去了优势地位

第五节 甲午战争

1、  背景: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资本主义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列强的支持或默许

     导火线: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2、  过程:爆发(1894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黄海战役(致远号邓世昌,经远号林永升牺牲)——辽东之战(聂士成抵抗;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马关条约:1895年 李鸿章——伊藤博文

     割辽台澎给日本:破坏主权完整,迫使台湾分离50年,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

赔偿军费2亿两:加剧人民负担,清政府大举借债,便利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口岸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4、  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

目的: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俄国与日本争夺东北的矛盾

5、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军领袖(丘逢甲、徐骧)与黑旗军刘永福共同作战

第六节 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1、  争做债主:起因: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赎辽费,大借外债

列强给清政府的借款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重要手段

2、  争夺路权矿权厂权

法国最先取得修筑铁路的特权;控制铁路的危害:直接控制中国铁路动脉,便于镇压人民反抗,掠夺中国财富,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特点: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对中国的危害:掠夺资源,占领中国市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二、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德国    强租胶洲弯        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俄国   强租旅顺和大连      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

  法国   强租广州弯        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   强租新界和威海卫     把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      把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2、实质: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三、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  目的:为了分享侵略权益

2、  内容:对任何条约、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税

各国对它国船只货物运费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3、  实质: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得到利益均沾

4、  影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练习二1答案:不是。英俄美的目的是巩固或争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国与俄国勾结,相互趁人对方在中国的既得利益,美国是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练习二2答案: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下,为了支付赔款和赎辽费,被迫大举借债,这些贷款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新中国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维护领土了和主权完整与不附带任何政治奴役性条款的前提下,向外国贷款,以补充资金的不足,贷款的利息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深重的民族危机

2、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3、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4、  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

        代表:王韬、郑观应

        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思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5、  组织基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维新运动兴起

1、  兴起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  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 论战:

    内容: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三、百日维新

1、  施政纲领:1898年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2、  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  内容: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 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

5、评价: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

     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迎

     局限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主张,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

四、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勾结荣禄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都被废除

2、  变法措施只有陈宝箴支持

3、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五、意义与教训

1、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  意义: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历史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  失败原因: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

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了群众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

1、  原因:山东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严重的地区,教会势力更加猖狂

     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  标志:1898年赵三多在冠县攻打教堂,揭开序幕

3、  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群众,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4、  镇压山东义和团:袁世凯

5、  1900年清政府改剿灭为招抚的目的: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6、  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二、八国联军侵华

1、时间:1900年  八国:英法俄德意奥美日  统帅:西摩尔

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

3、辛丑条约 1901年

赔款4.5亿两:人民社会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军驻扎要地: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外国列强的帮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帝国主义的旨意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修订商约:以便于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5、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练习二1答案:庚子失败之前,大多数中国人对清政府还存在幻想,不理解甚至是反对革命,庚子失败之后,大多数中国人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同情支持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政治上 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主权大量丧失。

         经济上 列强加紧资本输出,社会贫困落后,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2.清末实行新政 时间1901年

   目的: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内容: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结果:未能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深了阶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成长

4.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收回利权运动

二.兴中会的成立

1.兴中会  时间 1894年 领导 孙中山 地点 檀香山

革命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广州起义 1895年  意义: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1.    革命思想的传播

时间 20世纪初 途径:译书 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等

报刊 《 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二十世纪大舞台》、:《汉声》

指导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中心:上海、日本东京

三大革命思想家: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    革命团体的建立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和宋教仁

1904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6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影响: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三.材料解析题答案

1.    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要内容是扫除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华振兴。

2.    明确地提出了革命建国纲领。有助于唤起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局限性:对西方的共和政体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点盲目崇拜和排满的思想。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  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历史条件: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三民主义

提出: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阐发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 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 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思想核心。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就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二.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争

作用: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特点

萍浏醴起义

1906年

刘道一

同盟会影响下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

秋瑾 徐锡麟

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 黄兴

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孙中山 黄兴

同盟会影响下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三.  材料解析

1.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政治革命是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是指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因为:清朝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和民族压迫,对外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之工具,故要民族革命,而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政府,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故要政治革命,而要解决革命后社会发展问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2.孙中山鉴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导致的即将单来的社会革命而提出的。想以此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防止欧美之弊端在中国出现。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  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预备立宪

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

过程:1.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2.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1911年裁辙军机处,设“皇族内阁”

实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

结果:清王朝空前孤立

2.立宪派

概念: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也反对革命

代表:康有为、张謇

二.  保路运动

直接原因: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其实际是将修路权卖给帝国主义)

保路运动首先从湖南掀起而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

四川保路运动:时间 1911年

组织:保路同志会  口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政权:荣县革命政府,领导人 吴永珊 这是同盟会会员建立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

军队:保路同志军

影响: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从而为武昌起义制造时机。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群众基础

革命党在武汉做了长期的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做了大量的工作

经过:爆发时间 1911年10月10日;领导人:熊秉坤、金兆龙

政权建立: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任总督,号“中华民国”

危机: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政府覆灭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

表现: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

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2.严守中立

原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

结果:迫使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3.    南北议和

地点:上海英租界;代表:南方 伍廷芳 北方 唐绍仪

实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权;革命党人妥协

三.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诞生

首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内政: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政治方面:  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经济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教育方面:发展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气 

外交:《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有驳回权和附属权。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帝国主义施加压力 ;立宪派、旧官僚乘机进攻;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

2.经过: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 

千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孙中山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五.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结果: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材料解析

1.    孙中山承诺解职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帝国主义、袁世凯和立宪派的共同压力之下,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妥协。但他坚持以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体为条件,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2.    孙中山解职的条件是:推翻满清专制政府。拥护共和政体,南北停战,实现国内和平。

3.    立宪派只要求“退位”,他们因“预备立宪、皇族内阁”问题对清廷不满,希望袁世凯退满后上台执政。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为达到革命目的,要求袁世凯“倾覆专制政府,拥护共和政体,使民国卓立于世界”的条件下才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  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  性质:封建军阀统治

二、袁世凯的专权与反袁的二次革命

1、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原因:根本原因是袁世凯的专权

   直接原因是刺宋案

概况:时间1912年 人物 江西都督李烈钧

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

三、袁世凯复辟和护国运动

1、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4年:解散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

1915年:接受21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

各阶级的反对:革命派 孙中山发表 讨袁宣言

        立宪派 梁启超发表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护国战争:云南都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组织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第三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一、背景

1、  中国政局的动荡为帝国主义侵略创造了有利时机

2、  北洋军阀推行卖国政策

二、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1、  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规定广大蒙古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2、  1911年成立大蒙古国,立活佛哲布尊巴丹为皇帝

3、  1912年签定俄蒙协约,外蒙古实际上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

4、  袁世凯与俄国签定中俄声明,外蒙古实际成为俄国的变相殖民地

5、  俄国强占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三、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1、1913年 西姆拉会议,英国企图分裂西藏,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

2、英国与西藏地方代表制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四、日本侵占山东

1、  1914年日本占据胶济铁路、青岛和胶州湾

2、  1915年提出21条

第四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原因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兴办工业的浪潮(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

2、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日货)

二、发展概况

1、  时间:一战期间

2、  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

3、  两大社会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

4、  代表: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1、  行业分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  与外国资本比较: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3、  与封建经济比较: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结果: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五、影响:

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和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列强加紧侵略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上: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1、概况:标志:1915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

2、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鲁迅狂人日记揭示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3、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2、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国际:不利因素:日美加紧侵略,促使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有利因素: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2、国内:不利因素: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掠夺,军阀混战

     有利因素:工人队伍壮大奠定了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3、根本原因: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4、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大战时期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 中心在北京,以学生为主力

2、第二阶段:1919年6月 中心在上海,以工人为主力

3、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

1、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特点:先锋:青年学生;主力:工人;领导: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

3、意义:启导人民觉悟,准备革命力量团结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练习二答案:1、六月后五四运动成为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作用,但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2、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二、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920年陈独秀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三、中共诞生

1、  概况:1921年在上海召开一大,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

2、  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3、  内容:成立中国共产党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成立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宣传李达张国涛组织

4、  意义:宣告了中共诞生

     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

       (有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有了新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型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四、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中共二大)

1、  内容

分析中国的国情: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动力——工、农、民资、小资

制定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

2、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五、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  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  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二七惨案:牺牲的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

3二七惨案的教训: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的,必须联合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

 

练习二答案:1、二七惨案;原因是工人没有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没有自己的武装;2、教训是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无法战胜敌人,必须联合革命的阶级,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六章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第一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  必要性:二七惨案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真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威信;在南方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

3、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4、  中共制定合作方针(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中共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造成为工、农、民资、小资联盟的政党

    但是没有提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主要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1、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是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意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意义:标志着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概况:1924年  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2、特点:把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  意义: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  一、军阀混战和北京政变

2、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3、  北京政变: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二、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

1、  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2、  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发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

三、五卅运动

1、  起因:五卅惨案

2、  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影响最大的省港大罢工

3、  上海的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各阶级在运动中的态度:上海总商会(大资产阶级)单独退出;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退出;工人有条件地复工

4、  省港大罢工:领导机构是省港罢工委员会

特点是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东征对象:陈炯明

2、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主席汪精卫,军队国民革命军,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练习二答案:1、各马路商界联合会是中小资产阶级代表,他们在运动中表现比较积极;2、总商会代表大买办阶级的利益。站在革命的对立面,反对革命。他们在运动中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对民主革命的反对态度

 

第三节 国民革命的发展

一、直奉军阀联合:直系吴佩孚,奉系张作霖

二、北伐胜利进军

1、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  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占领武昌

3、  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

     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三、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

1、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2、  农民运动: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迅速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四、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

1、  英国制造惨案: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

2、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  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北伐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北伐将士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叶挺独立团,铁军称号)

练习三答案:1、支持吴佩孚、张作霖联合进攻国民军,2、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二、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1、  邹鲁、谢持等右派召开西山会议,破坏国共合作

2、  1926年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扣押李之龙,中共退让,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3、  后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三、4·12与7·15反革命政变

1、  蒋介石的政变准备:勾结帝国主义(日美英)、江浙财阀(大资产阶级)、上海流氓头子

2、  政变中牺牲的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

3、  张作霖杀害李大钊

4、  汪精卫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四、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1、  性质:人民大革命

2、  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  失败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年幼的中共缺少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对右派退让,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  作用:宣传了中共的反帝反封主张,扩大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5、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练习二答案:1、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2、不正确。因为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放弃了革命武装,使中共在国共合作中处于从属地位,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问答题精选)

1.    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本原因是: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直接原因是: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影响是:(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由战前的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战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战前的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变为战后的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由战前的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变为战后的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双重任务。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

      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了

2.    太平天国性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出什么教训?分析太平天国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

·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参加革命的目的不明确。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教训: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的影响。

主张对外贸易,并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与亚洲革命风暴的其他斗争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3.    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主张、旗号、代表、内容、失败的原因、作用与局限性。

·时间 : 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口号:“自强”、“求富” 

·代表:中央, 奕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概况: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培养科技人才

·失败的原因: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富强 ;顽固派的阻饶和破坏 ;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只学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评价:积极性 引进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改革文化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消极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4.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时间,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原因 (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直接刺激作用(4)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表现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诞生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1)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掀起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表现 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要求救亡图存,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戊戌变法。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或20世纪初

·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扫除了一些障碍(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达到反帝爱国斗争有利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表现: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两大社会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代表: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 意义 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化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5.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革命性和妥协性 

原因: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一产生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行业分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比较: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与封建经济比较: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    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危害、影响。

·1895年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内容 割辽台澎给日本:破坏主权完整,迫使台湾分离50年,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

赔偿军费2亿两:加剧人民负担,清政府大举借债,便利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口岸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7.    戊戌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性质、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军,添设海军

·文教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

·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进步性: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

爱国性: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对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思想解放的作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的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8.    同盟会时间、地点、性质、作用(略);三民主义的内涵、性质、意义、局限。

·提出: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阐发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 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 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思想核心。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 就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    、武昌起义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败因、功绩与教训。

·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群众基础

革命党在武汉做了长期的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做了大量的工作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结果: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0.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记忆条约内容

(1)    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    中法战争后签定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4)    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  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内容,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增加了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内容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意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12.  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

·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中心在北京 主体是学生

         第二阶段1919年6月        中心在上海 主体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3.  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

有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有了新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型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二大的内容、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方针制订、方式、政治基础、标志、意义

·条件:

必要性:二七惨案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真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威信;在南方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共制定合作方针(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中共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造成为工、农、民资、小资联盟的政党

但是没有提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方式:党内合作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意义:标志着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14.  大革命的性质,意义,失败的原因。

·性质:人民大革命

·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失败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年幼的中共缺少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对右派退让,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作用:宣传了中共的反帝反封主张,扩大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5、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阶段与特征

·19世纪中期: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商品输出的方式:走私鸦片

          倾销商品1865年中国在对外正当贸易中第一次出现入超

          掠夺原料

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早期资本输出

1、办洋行;2、开银行;3、经营轮船公司,垄断内河航运;4、设立工厂,掠夺资源

·19世纪末期: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争做债主:起因: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赎辽费,大借外债

列强给清政府的借款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重要手段

争夺路权矿权厂权

法国最先取得修筑铁路的特权;控制铁路的危害:直接控制中国铁路动脉,便于镇压人民反抗,掠夺中国财富,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特点: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对中国的危害:掠夺资源,占领中国市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