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2014-5-11 0:33:39下载本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革新主要体现在 

A.郡县制度              B.确立州、郡、县三级体制

C.废除宰相制度           D.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内阁的设立             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南书房的设立

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掠夺原料和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4、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

A.一届全国人大            B.二届全国人大

C.三届全国人大           D.四届全国人大

6、新中国历史是最大的冤案是

A.彭德怀被迫害至死           B.贺龙被迫害至死

C.刘少奇被迫害至死           D.叶挺被迫害至死

7、“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闻一多先生所称的“Macao”是指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威海卫

8、中国正式队香港、澳门恢复行使行使主权分别是在

A.1984年7月1日、1987年12月2日

B.1997年7月1日、1999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1997年7月1日   

D.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9、1995年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提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的是

A.邓小平              B.江泽民

C.李鹏              D.胡锦涛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11、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

A.和平共处              B.不结盟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1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建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13、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不合理、不公正的旧秩序的主要根源是

A.世界大战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地区冲突             D.殖民主义

14、雅典民主政治衰亡的根源是

A.城邦内的混乱           B.奴隶制度

C.马其顿征服了希腊         D.城邦间的混战

15、罗马法诞生的标志是

A. 《民法大全》           B.《十二铜表法》

C. 《权利法案》           C.《罗马宪法》

16、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A.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共和国的建立

C. “光荣革命”的完成        D。《权利法案》的颁布

17、 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包括

A. 直接领导政府           B。有权向国民征税

C. 战时可独揽大权          D。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

18、 《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理论来源不包括

A. 德意志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9.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A. 巴黎公社             B。苏维埃

C. 中华民国             D。朝鲜

2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A、 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C. 抗美援朝胜利           D。1945年抗战胜利

21、美苏冷战的标志是

A. 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 北约建立             D。华约建立

22、欧共体包括三部分,其中不包括

A. 煤钢共同体            B。经济共同体

C. 原子能共同体           D。欧盟

23、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为

A. 独立自主             B。不结盟

B. 一边倒              D。霸权主义

24、美国1787宪法的原则是

A. 三权分立             B。分权与制横

C. 总统掌权             D。国会掌权

25、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

A. 苏联               B。波兰

C. 南斯拉夫             D。捷克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26题12分,27题12分)

第一百五十六条:德国将按照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所在青岛至济南铁路之德国权利,其中包含支路、连同无论何种附属财产、车站、工场、铁路设备及车辆、矿产,开矿所用之设备及材料,并一切附属之权利及特权均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

自青岛至上海及自青岛至烟台之德国国有海底电线,连同一切附属之权利、特权及所有权,亦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各项负担概行免除。

          ————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摘录)1919年

请回答:

(1)    该段材料与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革命运动有关系?请说明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该次革命运动中的先锋和主力军分别是什么人?

(3)    该次革命运动中的性质是什么?

(4)    该次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如何?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与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谈其“远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人民网》

材料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近三十年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委的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材料三:台湾“教育部”近日公布一份所谓“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公然将中国清朝和“中华民国”史归类为“世界史”。    ——《人民网》

材料四:2004年11月9日,台“教育部”在网站上公布了新的“纲要草案”,把高中历史课本分为4册,第一册是所谓的“台湾史”,第二册是中国史,第三册和第四册是世界史。新“纲要草案”中的“台湾史”不仅单独成册,而且与中国史比例由现在历史课本中3:7,增加到1:1。2006年度历史课本,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日战争、国共内战都被列入中国古代史,直到1945年光复台湾后才属于“台湾史”的范围。             ——《人民网》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在台湾与大陆关系的认识上有何不同?造成两者认识上差异的前提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近三十年台湾与祖国的分离”的人为因素主要有哪两方面?

(3)    材料三、四两划线部分在实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问答题(28题12分,29题14分)

28、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制度不断得到创新,这些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据此回答:

(1)秦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监察制度?西汉初年有哪些发展?

(2)元代对我国地方制度有何创新,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产生与什么时候,又在什么时候被什么机构取代?

(4)上述制度变化的共同着眼点是什么?

29、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具体表现是什么?

高一历史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题:

1(1)                                    

                                        

                                    

                                   

(2)                                      

                                    

(3)                                     

                                         

                                   

(4)                                     

                                       

                                         

                                       

                                       

2(1)                                     

                                       

                                       

                                         

                                       

(2)                                     

                                       

                                       

                                         

(3)                                       

                                     

                                         

                                       

三、问答题

1(1)                                    

                                        

                                       

                                       

                                        

(2)                                     

                                       

                                       

                                     

                                   

                                   

(3)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