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试卷(第一章至第六章)

2014-5-11 0:33:40下载本试卷

中国近现代史(上)试卷(第一章至第六章)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50小题,每小题1.5l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答案

题号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3

2

3

3

3

4

3

3

6

3

7

3

8

3

9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4

7

4

8

4

9

5

0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36分)

51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 保护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的施政演说。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所储存的数量 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她的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三 1894年6月2日,清政府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倾日译员郑永邦(日本驻朝使馆译员)以其使命来询‘匪情’,并谓‘匪 ’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并不能了,……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3日又电:“倾日暑使山村来晤,该意亦盼华塑代戡,并询华允诺一似无他意。”(注:1885年中日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称互行文知照。)       (李文忠公全集}卷15

   材料四 1894年6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于平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于6月15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日中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16日向清政府提出此项建议。外相陆奥宗光在回忆录中说:归根结蒂,所谓朝鲜内政的改革,原是为了解决中日间错综复杂的难局的一种办法。……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的中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

   请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挑起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要求将理出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②根据材料的有关内容和清政府当时的态度,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朝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 ,人无固志,奸究生心,陈涉缀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牧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 ,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请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对待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及你对材料四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180字左右,超过200字扣1—2分

53、 阅读下列材料(96年北京崇文区考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21日。沙俄代理外交大臣拉托夫奏报沙皇说“从我国利益看来,目前中华帝国的瓦解在许多方面是我们所希望的。即使中国各地区并不完全独立 而彼此之间也将展开削弱它们自己力量的互相敌对行动。

   材料二 德国驻京公使哈豪森致外交部电162号(1911年12月 7日):四国银行代表提议借款三百万两给中国政府, 以华东铁路为担保。我赞同借款,因为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      一(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资料选辑)第3卷

   材料三  驻京公使哈豪森上帝国首相柏尔曼何尔味1912年2月3日;集中于扬子流域及华南的美国利益范围,首先并直接地接受中国革命的影响。当袁世凯于十一月来京的时候,虽然当时政府军队在汉口及汉阳获得了胜利,但英国仍退出对北京政府的支持。上海英商的压力和恐惧商业利益受到威胁的心理战胜了。……               《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辑)第3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导致 中华帝国瓦解”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的“北京政府”指什么政府

   (3)材料三中“当时军队在汉口及汉阳获得胜利”指什么?

   (4)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当时俄、德、英三国对华政策有什么不同?原则是什么?

   (5)分析材料一、二、三,指出三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三、问答题(40分)

54 、试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革命纲领、革命任务、斗争方式、革命结果、经验教训,失败原因诸因素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14分)

55、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99年高考题)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56、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原面是什么?概述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比较这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克这两次运动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特征是

A、外贸处于出超地位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外贸处于入超地位

2 、道光对待英国侵略的态度是

A、抵抗一妥协一抵抗一求和       B、妥协一抵抗一求和一抵抗

C、抵抗一求和一抵抗一投降       D、抵抗一妥协一抵抗一投降

3、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英国决意打开中国的市场

C、马亚尔尼来华商讨通商失败        D、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利益

4 、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有利于中国手工纺织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5、 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

A、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他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C、他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D、 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6、‘合众国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立医院、礼拜堂及殡葬之处。’该文应出自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上海租地章程》

7、鸦片战争期间萌发的新思潮与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不同点是(1985 天津政里调查题)

A、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       B、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学习的方的军事理论

8、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要求增开通商口岸  B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C、在中国自由贸易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9 、那拉氏与肃顺等大臣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卖国与爱国的矛盾  B、 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

 C、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矛盾  D、 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矛盾

10、 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98年高考题)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震动下,一部分人开始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长处,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 B、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 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1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后三年,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汀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抑制作用

13、 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两个纲领,其相同点是

A、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B、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D、 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14、“天京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大平军军事上处于全胜时期

C、洪秀全的腐败退化      D、洪、杨之间的争权夺势

15、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根本分歧是

 A、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问题        B、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

C、对待封建专制统治的问题        D、 对待一切外洋事物的态度问题

16、致1866年赫德向总理衙门递交(局外旁观论)对中国内政外交提出诸多建议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办理内政外交   B、 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妥协

C、清政府中央政权性质已开始半殖民化  D、 外国侵略者要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17 、西方列强最终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

A、 在中国广泛开办银行,吸收大量存款        B、严密控制中国海关 

C、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争做中国的债主       D、增加对华商品的输出

18、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在于 

 A、李鸿章的“保船”政策      B、丁汝昌的懦弱无能

C、 日军实力的强大         D、 英美教习怂恿中国海军投降

19、(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A、实力不如俄、德、法           B、贪图中国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C、清政府利用西方列强与日本的矛盾     D、 李鸿章请求英国“调解’成功

20、 在长江流域深入内地最远的通商口岸是下列哪国首先取得的?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 日本

21、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大借外债主要是为了

A、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辽费”       B、 筹借资金,发展民族工业  

C、筹集军费,镇压农民起义        D、大规模修筑铁路

22、 首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特权的国家是

A、德国  B、俄国 C、英国  D、法国

23、 19世纪末,俄英换文协议:“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计与权。”其真正目的是

A、尊重中国主权  B、俄国向英国妥协  C、划分势力范围  D、 英国向俄妥协

24、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是因为

A、美国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B、美国有了独立侵华政策

C、没有直接影响到列强的利益      D、 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

25、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西方基督教披上儒学的外衣    D、 利用孔子的思想进行托古改制

26、 保国会宗旨中的 “保教”是指

A、保佛教 B、保孔教 C、保道教  D、 保法家学说

27 、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区别在于

A、开办厂矿企业   B、 办新式学堂  C、改革政治制度  D、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8、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B、清朝统治的进一步腐朽

C、中国农民传统的反抗精神    D、 顽固派和地方封建士绅的怂恿

29、《应诏统等全局折》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系。 以前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

A、君主立宪政体 B、开明君主制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30、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厂一批民用工业,其直接目的是

A、刺激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扩充洋务派实力 C、适应军事工业的需要 D、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

31 、下列组织成立的地点由东向西排列顺序是  ①兴中会②同盟会③华兴会④光复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32 、主张人人享有天赋人权,建立独立、民主、自由“中华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是

A、 邹容  B、章炳麟  C、陈天华  D、孙 中山

33 、19世纪来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件主要有

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     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

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      D、时务学堂、湘报、南学会

34 、下面反映保路运动的有关史实,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路权问题上发生尖锐冲突

B、民族资产阶级在保路运动中起领导作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

C、革命党人利用群众请愿乘机展开武装起义  D、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导火线

35、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放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36、“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自人智日聪明,而人人皆得有天下之权利可享。”该引文出自(96年北京市崇文区练习题)

A、(变法通议)    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警世钟)  D、(革命军)

37 、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96年北京市宣武区练习题)

A、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的矛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38、 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是(96年西安市模拟题)

A、不削弱专制集权  B、改革各级官制  C、顺应舆论要求  D、 引进欧美政体

39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96年北京市崇文区模拟题)

A、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B、加强满洲贵族统治  C、欺骗社会舆论  D、 实行君主立宪

40、 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96年高考题)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 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41、 武昌起义后,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其原因是(96年成都市诊断题)

A、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B、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缺乏统一领导

C、袁世凯已控制清政府的大权    D、 投机革命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

42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96年辽宁省模拟题)

A、幻想帝国主义不会破坏中国革命   B、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     D、 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43、 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97年温州市模拟题)

A、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B、北洋军阀集团的武力逼宫

C、资产阶级立宪派倡导的立宪运动   D、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

44、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和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其相同点是(96年广州市模拟题)

A、设议院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C、建立国民政府  D、 允许人民上书言事

45、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96年高考题)

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   B、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        D、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6、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98年3月山东临沂质检题)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47 、下列人物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时,其主张明显克服了义和团“灭洋”思想局限性的是(98 长春第二次模考题)  A、严复       B、陈天华    C、 邹容   D、章炳麟

48、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96年成都市诊断题)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改革了封建专制体制 

C、制止了民族危机           D、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49、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96年南京市模拟题)

A、政治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 B 、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C、 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D、维新派的局限性

50、 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C、其它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 、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50小题,每小题1.5l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答案

B

A

D

C

C

B

C

D

D

A

B

D

D

D

D

C

C

A

A

D

A

D

C

C

C

题号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3

2

3

3

3

4

3

3

6

3

7

3

8

3

9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4

6

4

7

4

8

4

9

5

0

答案

B

C

A

A

C

D

A

D

A

C

C

B

A

B

C

D

A

A

A

C

A

B

A

D

B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51、答案:①在1890年日本已把朝鲜、中国列入它的“利益线”范围,充分暴露出它的侵略野心,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军事装备(弹药)和兵力一切准备就绪。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怂恿清政府出兵,以便把中国拖入预设的战争陷讲。炮制所谓朝鲜内政改革,拒绝撤兵,并强加给中国, 寻找战争借口。

   日本侵略蓄谋已久 并有充分准备。而当时清朝统治者慈禧正为她的大寿庆典大肆铺张,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李鸿章车行避战自保 万针,毫无战争准备,因此这场战争中国惨败已成必然。

  

   52、答案:(1)民族危机严重,清统治危机严重。(2)用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改造社会,挽救危亡。(3)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4)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5)观点不正确。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必然失败。

  53 、答案:(1)武昌起义(2)清政府(3)袁世凯清军进攻革命军 清军夺取了汉阳,并炮轰武昌。(4)沙俄希望中国出现混战局面,以便乘机强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德国欲扶植新的代理人袁世凯,因为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在辛亥革命的中心地区。英国“退出对北京政府的支持’,因为其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首先并直接地受中国革命的影响 ,恐惧商业利益受到威胁。(5)一致,都是为维护和扩大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

三、问答题(41题13分、42题14分.43题13分,共40分)

54、答案:①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队伍的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并形成了资产阶级任命政党 :同盟会。这三大基础的形成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o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这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定革命任务是推翻 “洋人的朝廷”——腐朽的满清王朝,其斗争方式只有武装推翻满清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它的历史前途产生的革命结果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验:树立了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权威。提出了革命纲领,进行了武装斗争,建立了革命政权。

失败原因: 一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二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三是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革命;四是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充分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动摇封建统治的基城

历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团体,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5、评分说明:(14分)

   下面列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理由各若干项,作为评分的参照。考生答卷中的主要方面(积极或消极)各项得分不得超过9分,次要方面消极或积极,各项得分不得超过4分。如考生有别的看法,并有合理的发挥或创见,可以参照以下示例的酌情评分,合计不得超过13分。

   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3分)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2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分)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2分)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2分)

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3分)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庄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2分)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2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2分)经营管理腐败(2分)

文字表述(回分):文句基本通顺,思路清晰,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不混淆颠倒。注意:①只答同意某种看法而没有说出理由的,不给分。②对“理由”的表述,不强求与上列“示例”一样,意思相同即可;如说出其他理由(有理有据),酌情给分。③“文字表述”单独计分,不得溶化到“理由”中。

  56、答案①危机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③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接近完成,世界领上已被瓜分完毕,他们便把瓜分矛头指向中国这块半殖民地,在中国展开激烈争夺。

   ③贡献:资本主义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义和团提出 “扶情灭洋” 的反帝爱国口号,英勇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并重创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④失败原因:相同点——反动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义和国运动没有统一领导,对清朝封建统者缺乏认识,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

   ⑤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盲目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必须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