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历史试卷 - 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 - 正文*

高一历史上学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4-5-11 0:33:42下载本试卷

岳麓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习题集锦

一、开国大典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主要任务是:

   A.讨论建立新中国的问题        B.制定《共同纲领》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的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南京的解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4、以下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文本框: A.新中国成立 
B.解放战争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改革开放

 

5、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D

A、“三反”运动   B、“五反”运动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6、建国初期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稳定社会环境的是 A

A抗美援朝   B镇压反革命  C进行战略决战   D三反、五反运动

7、三反不包括 C

A反贪污   B反浪费    C反行贿受贿   D反官僚主义

8、五反运动是针对 A

A私营工商业者  B国家机关干部   D反革命分子  D不法地主

9、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C

A林彪   B聂荣臻   C彭德怀    D陈庚

10、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A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B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树立国际威信的需要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国民党的灭亡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刑事诉讼法》

C 《民事诉讼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的是: C

  A.《共同纲领》颁布        B.第一次全国人大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D 中国人民政协召开

5.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不同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C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1954年宪法中规定中国的国体是 C

  A.新民主主义国家       B.苏维埃共和国

  C.人民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共和国

8.有关1954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①将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②规定共和国主席由全国政协选举产生

③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④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 A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3、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C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B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说明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昭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5.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央人民政府

C.国务院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

7.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A.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B.由共产党员组成

C.实行终身制             D.通过考试认定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规范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B.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是人民

C.奠定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D.代表只是大会的代表而不是人民的代表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是

  A.在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B.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C.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造

  D.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经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2. 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是(  )

A 全国政协  B 国务院  C 中央人民政府  D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3.在新中国政权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注意吸收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为例,63名委员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30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人。这最能说明: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

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是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共同繁荣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5.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本目的是( )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把民主党派改造成为劳动人民的政党  D.为实现“一国两制”的目的

6.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D

A.全国人民代表   B.民族区域自治

C.基层选举     D.政协会议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

A.政治协商  B.互相监督

  C.参政议政  D.轮流执政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B、党内合作共事和广交朋友
 C、广交朋友和自我监督   D、党内外合作和相互监督
10.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1. 下列各项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之一    D.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2.下列有关政治协商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B.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C.是共产党员参政议政的舞台       D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3.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主要不同是

①政党竞争 ②多党合作 ③三权分立 ④政治协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4、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春天,指的是 C

A新中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文革结束   D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1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下列哪项不符合1982年中共提出的多党合作的方针(  )

A 长期共存         B 平等交往 

C 肝胆相照,荣辱共存   D 互相监督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政治协商 

2.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  )

A.民主改革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   D.民族区域自治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      B.少数民族多处于边陲地区,中央难以直接管理

C.少数民族大多民风强悍,难以驯服 D我国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5.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目的不包括

A、保证祖国统一      B、促进民族团结
   C、实现民族平等      D、减轻外来压力
6.较早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是 A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制实施纲要》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7.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下列五个省级自治区成立的先后顺序是①内蒙古自治区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 ④宁夏回族自治区 ⑤西藏自治区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⑤①② C、①②③④⑤ D、⑤①②③④
8.以下省级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是: A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9.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10.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③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六、非选择题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

   答: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答: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开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

   答: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

   答:趋势:民权取代君权的进步性。

2、一个国家实行宪政的历史,浓缩着这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又融聚着其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分别在建国初期颁布过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试指出这二部宪法的名称,并分别概括说明其颁布的背景、意义。

38.(1)《临时约法》:

①背景: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袁世凯篡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大权;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②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促进民主共和,促进思想解放的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

①新中国逐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②为了保证在政治上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③为了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意义:

①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的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的繁荣。

                   ——摘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4、1954年9月中国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那么第一部宪法对我国有何伟大意义?

(1)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3)它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4)它的颁布极大的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此回答:

(1)新中国建立起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答:新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人大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有利于团结各党派,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