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物理试卷 - 高中一年级物理试题 - 正文*

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测试1

2014-5-11 0:28:09下载本试卷

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4分,对而不全得2分。

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

    B.物体受力越大,运动的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

    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速度一定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速度也一定不为零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而速度却可以为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小时,而速度却可以最大

2.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  )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速度达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加,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速度达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

    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为零时,位移达最小值

3.如图所示,重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系数为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20N,那么物体受到

的合力为(   )

    A.0              B.40N,水平向左;

    C.20N,水平向右;          D. 20N,水平向左。

4.有一质点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质点(  )

    A.t=1s时,离原点的距离最大

    B.t=2s时,离原点的距离最大

    C.t=2s时,回到出发点

    D.t=4s时,回到出发点

5.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变速运动,通过A点时,物体甲的速度是6m/s,加速度是1 m/s2;物体乙的速度是2m/s,加速度是6m/s2;物体丙的速度是—4m/s,加速度是2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A点时,物体甲最快,乙最慢

    B.通过A点前l s时,物体丙最快,乙最慢

    C.通过A点后1s时,物体乙最快,丙最慢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保持平衡

7.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如图所示,受到的作用力有      (  )

   A. 重力、支持力   

    B.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 重力、支持力、下滑力、摩擦力

    D. 重力、压力、下滑力、摩擦力

8.张明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滑下的过程中,张明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1f2,那么              (  )

    A. f1方向竖直向下, f2方向竖直向上,且f1=f2

    B. fl方向竖直向上,f2方向竖直向上,且f1=f2

    C. f1为静摩擦力,f2为滑动摩擦力

    D. f1为静摩擦力,f2为静摩擦力

9.如图所示为一物体沿东西方向(以东为正向)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出            (  )

A.前5s物体所受的外力方向是向西的,后5s受到的外力方向 

是向东的

    B.前5s物体所受的外力方向是向东的,后5s受到的外力方向

是向西的

    C. 物体受到的外力方向一直是向东的

    D.物体受到的外力方向一直是向西的

10.如图所示,两车厢的质量相同,其中一个车厢内有一人拉动绳子使两车厢相互靠近。若不计绳子质量及车厢与轨道间的摩擦,下列对于哪个车厢里有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绳子的拉力较大的那一端车厢里有人

    B.先开始运动的车厢里有人

    C.后到达两车中点的车厢里有人

    D. 不去称量质量无法确定哪个车厢有人

二、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不要求写解答过程。

1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从某一时刻算起, 经过54m用时6s, 再经过54m又用时9s, 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取1位小数)

12.质量为1kg的物体停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N,动摩擦因数为0.2.现给物体施加一水平方向的外力F,则当F=1N时,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1=________N;当F=2N时,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2=________N;当F=3N时,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3=________N.(g取10m/

13.质量为 0.2 kg的小球从某高处由静止落下,设小球所受的空气阻力 F随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空气阻力F    时,小球的加速度最大,最大值a max=    m/s2。此时,小球的速度为     ;当空气阻力F    N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此时小球的加速度为     。(g取10m/

14.两个长度相等、倾角都是α的斜面,一个是光滑的,另一个是粗糙的,物体从粗糙斜面顶端匀加速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从光滑斜面滑到底端所用时间的3倍。那么,物体在光滑斜面和粗糙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之比为    ,物体与粗糙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三、实验题(9分)

15.下图为接在50Hz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所示的是每打5个点所取的记数点,但第3个记数点没有画出。由图数据可求得:

(1)该物体的加速度为           m/s2

(2)第3个记数点与第2个记数点的距离约为       cm,

(3)打第3个点时该物体的速度为         m/s。

四、计算题(共31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只有最终结果的不得分。

16.(8分)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稳态速度。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且正比于球半径r,即阻力f=krvk是比例系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k=3.4×10-4Ns/m2。已知水的密度kg/m3,重力加速度为m/s2。求半径r=0.10mm的球形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的稳态速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7.(11分)如图所示,物重30 N,用OC绳悬挂在O点,OC绳能承受最大拉力为20N,再用一绳系OC绳的A点,BA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 N,现用水平力拉BA,可以把OA绳拉到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

18.(12分)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恐怖主义袭击,恐怖分子劫持客机分别撞击了纽约的“世贸大楼”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其中一架客机拦腰撞到世贸大楼的南部塔楼第60层地方,并引起巨大爆炸,大约1 h后,南部塔楼部分轰然倒塌(高约245 m),灰尘和残骸四处飞溅,300多名救援警察和消防人员没来得及逃生.

我们不妨设置一个情境:当处于倒塌部分正下方的地面人员,看到一块质量约为

    4×103 kg的楼墙块竖直倒下的同时到作出反应开始逃离需0.2 s的时间,逃离的安全区域

    为离大厦100 m外(实际的安全区要更远).设该坠落块与地面作用时间为0.05 s,不计

    空气阻力,g取10 m/s2.

求:(1)地面人员要逃离大厦到安全区至少要以多大速度奔跑?(忽略人的加速时间,百米短跑世界记录为9″79)

(2)该坠落块对地产生的平均作用力多大?

(3)由于爆炸引起地表震动,设产生的纵波的传播速率vp=9.1 km/s,横波的传播速率vs=3.1 km/s,设在某处的地震勘测中心记录到两种不同震感之间的时间间隔Δt0=5s,那么观测记录者与震源之间的距离s为多少千米?

 

高一物理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4.BD  5.ABC  6.C  7.B  8.BC  9.C  10.C

二、11.0.4   12.1N; 2N; 3N  13.0; 10; 0; 2;0  14.9∶1;

三、15.a=0.74m/s2 s23= 4.36cm  ,v3= 0.47 m/s

四、16. 解析雨滴下落时受两个力作用:重力,方向向下;空气阻力,方向向上。当雨滴达到稳态速度后,加速度为0,二力平衡,用m表示雨滴质量,有mg-krv=0,,求得v=1.2m/s。

点评:此题的关键就是雨滴达到“稳态速度”时,处于平衡状态。找到此条件,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7.当OA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逐渐增大时,OABA绳中的拉力都逐渐增大.其中某一根的拉力达到它本身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时,就不能再增大角度了.显然,OA绳中的拉力先达到这一要求.

所以有cosθ=  所以θ=30°

18.(1)坠落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h=gt2 落地速度v0=gt  地面人员逃离时间t′=t-0.2

逃离速度v= 求得t=7 s v0=70 m/s v=10.3 m/s

(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知:(F-mg)=ma=m 求得F=5.64×106 N

(3)震动同时产生传播,则由匀速运动知 求得s=23.1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