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物理试卷 - 高中三年级物理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物理科

2014-5-11 0:29:49下载本试卷

北京市东城区05-06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物理科(附答案)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txjy

1.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小球,所带电量多少不同,相距一定的距离时,两个导体球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库仑力。如果将两个导体球相互接触一下后,再放到原来的位置,则两球的作用力的变化情况是txjy

A.如果相互接触前两球的库仑力是引力,则相互接触后的库仑力仍是引力

B.如果相互接触前两球的库仑力是引力,则相互接触后的库仑力是斥力

C.如果相互接触前两球的库仑力是斥力,则相互接触后的库仑力仍是斥力

D.如果相互接触前两球的库仑力是斥力,则相互接触后的库仑力是引力

txjy

2.下列实际的例子中,应用的物理原理表明光是波动的是txjy

A.在磨制各种镜面或其他光学平面时应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

B.拍摄水面下的物体时,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象清晰

C.一窄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得到彩色的光带

D.利用光照射到光电管上产生光电流,进行自动控制

3.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5圈时,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由椭圆轨道转变为圆轨道。轨道的示意图如图所示,O为地心,轨道1是变轨前的椭圆轨道,轨道2是变轨后的圆轨道。飞船沿椭圆轨道通过Q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设为v1a1,飞船沿圆轨道通过Q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设为v1v2、比较和a1a2的大小,有

A.v1>v2a1=a2    B.v1<v2a1a2

C.v1>v2a1a2    D.v1<v2a1=a2

4.倾角为30º的斜面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斜面上放一个质量为5kg的小物块,处于静止。若在小物块上再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F=4N,如图所示。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N,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N减小了4N      B.N的减小量小于4N

C.f减小了4N       D.f的减小量小于4N

5.原子核A发生α衰变后变为原子核,原子核B发生β衰变后变为原子核,已知原子核A和原子核B的中子数相同,则两个生成核X和Y的中子数以及abcd的关系可能是

A.X的中子数比Y少1    B.X的中子数比Y少3

C.如果a-d=2,则b-c=3    D.如果a-d=2,则b-c=1

6.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物块通过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是vAvB,物块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力F对物块做功W和力F对物块作用的冲量I的大小是

A.   B.

C.I=mvB- mvA        D.I>mvB- mvA

7.一个带正电的粒子以初动能Ek0进入匀强电场中,若初速度方向跟电场方向相同,经过时间t动能为Ek1;若初速度方向跟电场方向垂直,经过时间t动能为Ek2。比较动能Ek1Ek2的大小,有

A.Ek2>Ek1      B.Ek2=Ek1

C.Ek2<Ek1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8.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带有等量正负电荷,a板带正电,两板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正电的液滴在两板间作直线运动。关于液滴在两板间运动的情况,可能是

A.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

B.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C.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

D.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

9.如图所示,小木块A用细线吊在O点,此时小物块的重力势能为零。一颗子弹以一定的水平速度射入木块A中,并立即与A有共同的速度,然后一起摆动到最大摆角α。如果保持子弹入射的速度大小不变,而使子弹的质量增大,关于最大摆角α、子弹的初动能与木块和子弹一起达到最大摆角时的机械能之差ΔE,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α角增大,ΔE也增大

B.α角增大,ΔE减小

C.α角减小,ΔE增大

D.α角减小,ΔE也减小

10.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为R,直径MN,一细束白光从Q点垂直于直径MN的方向射入半圆形玻璃砖,从玻璃砖的圆弧面射出后,打到光屏P上,得到由红到紫的彩色光带。已知QM= R/2。如果保持入射光线和屏的位置不变,只使半圆形玻璃砖沿直径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移动的距离小于R/2,则有

A.半圆形玻璃砖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红光最先消失

B.半圆形玻璃砖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紫光最先消失

C.半圆形玻璃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红光最先消失

D.半圆形玻璃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紫光最先消失

二、本题共8小题,共10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1.(13分)固定的光滑圆弧轨道ABC处在竖直平面内,圆轨道半径为R,半径OA处于水平,OB处于竖直方向,∠BOC=60º,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质量为m,从A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沿圆弧轨道运动,从C点飞出。求:⑴小物块通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⑵小物块经过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的大小和方向。⑶小物块从C点飞出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12.(10分)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是,式中p是运动物体的动量,h是普朗克常量。已知某种紫光的波长是440nm,若将电子加速,使它的德布罗意波长是这种紫光波长的10-4被。求:⑴电子的动量的大小。⑵试推导加速电压跟德布罗意波长的关系,并计算加速电压的大小。电子质量m=9.1×10-31kg,电子电量e=1.6×10-19C,普朗克常量h=6.6×10-34J·s,加速电压的计算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13.(12分)上海磁悬浮列车已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运营。据报道,列车从上海龙阳路车站到浦东机场车站,全程30km。列车开出后先加速,直到最高时速432km/h,然后保持最大速度行驶50s,即开始减速直到停止。假设列车启动和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恒定,列车做直线运动。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磁悬浮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距离是120km,若以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方式行驶,最高时速和加速度都相同,由北京到天津要用多少时间?

14.(13分)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理想的电表,电阻R1=10Ω,R2=3Ω,R3=2Ω。保持S1闭合,开关S2接通和断开时电源的总功率之比是9∶5。求:⑴电源的内电阻。⑵开关S2接通和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之比。⑶开关S2接通和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之比。


15.(8分)一个物块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某位同学从这两图线作出了如下的判断:“由于物块在第二个2s时间内动能增加比第三个2s时间内多,故力F在第二个2s时间内做的功比第三个2s时间内做的功多”。试分析这位同学所做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的结论,并说明理由,同时要求指出这位同学判断不正确的原因。


16.(14分)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Oxy,在y>0的空间存在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O点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图中曲线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边界,其中边界与y轴交点P的坐标为(0,a),边界与x轴交点为Q。求:⑴试判断粒子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⑵粒子所带的电荷量。⑶Q点的坐标。


17.(14分)如图所示,边长L=2.5m、质量m=0.50kg的正方形金属线框,放在磁感应强度B=0.80T的匀强磁场中,它的一边与磁场的边界MN重合。在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左运动,在5.0s内从磁场中拉出。测得金属线框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已知金属线框的总电阻R=4.0Ω。⑴试判断金属线框从磁场中拉出的过程中,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并在图中标出。⑵t=2.0s时金属线框的速度和力F的大小。⑶已知在5.0s内力F做功1.92J,那么金属线框从磁场拉出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18.(16分)物块A与竖直轻弹簧相连,放在水平地面上,一个物块B由距弹簧上端OH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弹簧上端后将弹簧压缩。为了研究物块B下落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某位同学在物块A的正下方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测量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在物块B的正上方放置一个速度传感器,测量物块下落的速度。在实验中测得:物块A对地面的最小压力为P1,当物块B有最大速度时,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为P2。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物块B的最大速度为v,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弹簧的质量。求:⑴物块A的质量。⑵物块B从压缩弹簧开始直到B达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它对弹簧做的功。⑶若用T表示物块B的速度由v减到零所用的时间,用P3表示物块A对地面的最大压力,试推测:物块B的速度由v减小到零的过程中,物块A对地面的最大压力P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可能是下列函数中的(要求说明推测的依据)

A.    B.

C. D.

参考答 案

1.BC 2.AB 3.D 4.AD 5.AC 6.AD 7.C 8.C 9.A 10.D

11.⑴ ⑵3mg,竖直向下 ⑶ 12.⑴1.5×10-23kgm/s ⑵

13.⑴66.7m/s ⑵20min 14.⑴0.3Ω ⑵9∶10 ⑶27∶5 15.不正确,第三个2s内做功较多。

16.⑴粒子带正电 ⑵ ⑶(a,0) 17.⑴逆时针方向 ⑵0.5N ⑶1.67J

18.⑴ 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