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物理试卷 - 高中三年级物理试题 - 正文*

高三二轮复习学生易错题分析

2014-5-11 0:29:49下载本试卷

高三二轮复习学生易错题分析

江阴市长泾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

1如图质量为M,倾角为α的楔形物A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B物体从楔形物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在B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A物体保持静止。地面受到的压力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3,因为A物体静止,所以N=G=(M+m)g。由于A,B的加速度不同,所以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物体。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造成错解。

  【正确解答】分别以A,B物体为研究对象。A,B物体受力分别如图2-24a,2-24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运动方程,A物体静止,加速度为零。

x:Nlsinα-f=0 ①    y:N-Mg-Nlcosα=0 ②

B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

x:mgsinα=ma ③    y:Nl-mgcosα=0 ④

  由式①,②,③,④解得N=Mg+mgcosα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g十mgcosα。

  【小结】 在解决物体运动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若要将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做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这几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加速度。

2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都为v0。设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m1,m2,R与v0应满足关系式是。

  【错解分析】错解:依题意可知在A球通过最低点时,圆管给A球向上的弹力N1为向心力,则有  B球在最高点时,圆管对它的作用力N2为m2的向心力,方向向下,则有

  因为m2由最高点到最低点机械能守恒,则有:  

由上述方程可得:

   错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向心力的分析中缺乏规范的解题过程。没有做受力分析,导致漏掉重力,表面上看分析出了N1=N2,但实际并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圆管给m2向下的力。总之从根本上看还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受力分析不过关。

  【正确解答】首先画出小球运动达到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受力图,如图4-1所示。A球在圆管最低点必受向上弹力N1,此时两球对圆管的合力为零,m2必受圆管向下的弹力N2,且N1=N2。  据牛顿第二定律A球在圆管的最低点有:    同理m2在最高点有:

m2球由最高点到最低点机械能守恒:     

  由上述方程可得:

  【小结】 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如能依照题意画出草图,确定好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就会变为简单问题。找出其中的联系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3如图5-6所示,物体A置于小车B上,A与B之间光滑无摩擦。它们以共同的速度v前进。突然碰到障碍物C,将A从车上碰了出去,A被碰回的速度大小也是v。问:小车B的速度将怎样变化?

  【错解分析】错解: 以A,B原来速度方向为正,设小车B后来的速度为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则: (mA+mB)v=mBv′-mAv

即:(mA+mB+mA)v = mBv′

则:  因为2mA+mB>mB

  所以:v′>v(变大)方向为原来的方向。

  上述错解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分析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乱用动量守恒定律而造成的。

  当我们研究对象为A和B组成的系统时(如上述错解的研究对象)。在A与障碍物C发生碰撞时,因为C对A的作用力就A与B的系统来说是外力,所以不满足动量守恒条件(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也就是说它们的动量不守恒,不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去计算与讨论。不加分析地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必然导致错误。

  【正确解答】 实际上,在A与C相碰时,由于C对A的作用力的冲量使A的动量发生了变化。而A与B之间光滑无摩擦。在水平方向无相互作用力。所以对B来说,其水平动量是守恒的(实际上也只具有水平动量)。也就是说,A在水平方向运动的变化不会影响B的运动情况,因此B将以速度v继续前进。

  【小结】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选哪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这是人为的选择,但要注意,若系统选择不当,则导致对该系统不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来求解,如本题的A,B组成的系统。因此我们应注意研究对象的选取,使其能满足我们所选用规律的适用条件。如本题中以B为研究对象,即包含了所求的B的运动情况,而满足了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动量守恒的适用条件。

4如图5-10所示,倾角θ=30°,高为h的三角形木块B,静止放在一水平面上,另一滑块A,以初速度v0从B的底端开始沿斜面上滑,若B的质量为A的质量的2倍,当忽略一切摩擦的影响时,要使A能够滑过木块B的顶端,求V0应为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设滑块A能滑到h高的最小初速度为v,滑块A到达斜面最高点时具有水平分速度为V′,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所以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 mv0cosθ=mv′+Mv′ ①

  在B的上端点m的合速度为:

由动能定理有:

把有关量代入:

 解得:。所以,当时,A可以滑过B的顶端。

  主要是对滑块A滑过最高点的临界状态分析不清楚。实际上,当滑块能够到达最高点时,即其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零,也就是说,在最高点,滑块A只具有水平速度,而不具有竖直速度。所以,式①是正确的,式②中关于滑块A的动能,直接代入水平速度即可。

【正确解答】 根据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 mv0cosθ=(m+M)v′ ①

根据动能定理有:

联立方程,并代入数据得:

所以当时,滑块A可以滑过斜面顶端。

  【小结】 分析此题时,可以先定性分析,从题目可以知道,V0越大,上升的距离越高;v0较小,则可能上不到顶端。那么,刚好上升到最高点就是本题所求的最小速度,即上面的答案那么,只有当v0>v时,才能够滑过。对于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滑过”、“至少”等要深入挖掘。

5一列火车由机车牵引沿水平轨道行使,经过时间t,其速度由0增大到v。已知列车总质量为M,机车功率P保持不变,列车所受阻力f为恒力。求: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

  【错解分析】错解:以列车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f。

  据P=F·V可知牵引力地时间F = P/v ①

  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据动能定理有

  代入可解得:

  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对P = F·v的公式不理解,在P一定的情况下,随着v的变化,F是变化的。在中学阶段用功的定义式求功要求F是恒力。

  【正确解答】以列车为研究对象,列车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据动能定理  因为列车功率一定,据可知牵引力的功率。

      解得

  【小结】 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恒定时,据P = F·V可知v变化,F就会发生变化。牵动ΣF,a变化。应对上述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个定性的认识。下面通过图象给出定性规律。(见图3-4所示)

6如图8-21所示,长为L的绝缘细线,一端悬于O点,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带负电小球,置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在O点正下方钉一个钉子,已知小球受到的电场力是重力的,现将细线向右水平拉直后从静止释放,细线碰到钉子后要使小球刚好饶钉子O′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求OO′长度。

【错解分析】错解:摆球从A落下经B到C的过程中受到重力G,绳子的拉力T和电场力F三个力的作用,并且重力和电场力做功,拉力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得:

即:

  摆球到达最低点时,摆线碰到钉子O′后,若要小球刚好绕钉子O′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8-22。则在最高点D应满足:

  从C到D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负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方程可得:

所以:

考生以前做过不少“在重力场中释放摆球。摆球沿圆弧线运动的习题”。受到这道题思维定势的影响,没能分析出本题的摆球是在重力场和电场叠加场中运动。小球同时受到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对摆球运动轨迹都有影响。受“最高点”就是几何上的最高点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没能分析清楚物理意义上的“最高点”含义。在重力场中应是重力方向上物体运动轨迹的最高点,恰好是几何意义上的最高点。而本题中,“最高点”则是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方向上摆球运动的轨迹的最高点。

  【正确解答】本题是一个摆在重力场和电场的叠加场中的运动问题,由于重力场和电场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因此可以把两个场叠加起来看成一个等效力场来处理,如图8-23所示, 所以

开始时,摆球在合力F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从A点运动到B点,由图8-23可知,△AOB为等边三角形,则摆球从A到B,在等效力场中,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在B点处,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细线被拉紧,摆球受到细线拉力的冲量作用,法向分量v2变为零,切向分量

接着摆球以v1为初速度沿圆弧BC做变速圆周运动,碰到钉子O′后,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在等效力场中,过点O′做合力F的平行线与圆的交点为Q,即为摆球绕O′点做圆周运动的“最高点”,在Q点应满足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联立方程可解得:  

  【小结】用等效的观点解决陌生的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等效是有条件的。在学习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时,我们在有发热相同的条件将一个直流电的电压(电流)等效于一个交流电。本题中,把两个场叠加成一个等效的场,前提条件是两个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

7如图9-4所示,电源电动势ε=9V,内电阻r=0.5Ω,电阻R1=5.0Ω、R2=3.5Ω、R3=6.0Ω、R4=3.0Ω,电容C=2.0μF。当电键K由a与接触到与b接触通过R3的电量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K接a时,由图9-5可知

 

此时电容器的电量

K接b时,由图可知

此时电容器带电量   流过R3的电量为△Q=QC-QC′=3×106(C)

  没有对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做深入分析。图9-5图中电容器的上极板的电势高,图9-6中电容器的下极板的电势高。电容器经历了先放电后充电的过程。经过R3的电量应是两次充电电量之和。

  【正确解答】  K接a时,由图9-5可知 

  此时电容器带电量  K接b时,由图可知    此时电容器带电量

流过R3的电量为△Q=QC+Q′C=1.7×105(C)

  【小结】对于电容电量变化的问题,还要注意极板电性的正负。要分析清电容器两端的电势高低,分析全过程电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