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登泰山记课堂练习

2014-5-11 0:11:14下载本试卷

登泰山记

自学感知

一、作者介绍

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 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 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

二、课文思路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3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第2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大风扬积雪击面"形容风力的强劲,以"足下皆云漫"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异色"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稍见""须臾"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写日出,只有两句,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绛皓驳色",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若偻"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三、预习检测

1、 填空

《登泰山记》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    派的古文家,他和        并称为    

姚鼐,清,桐城,方苞,刘大魁,桐城三祖。

2、 写出下列通假字

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须臾成五采

(有同又,采同彩)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自京师风雪(冒着)    B半山雾若带然(居住)

C道皆砌石为(石级)    D亭东自足下皆云(弥漫)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泰山之山之阳为南)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世皆谓之天门语气助词)    冰雪,无瀑水瀑布

5、默写课文

戊申晦,五鼓,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或得日或否,                ,而皆若偻。   
  (与子颖坐日观亭、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正赤如丹、回视日观以西峰、绛皓驳色

阅读感受

四、语段精读

(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越长城之(界限)        B苍山雪(背)

C明天南(照)          D望晚日照廓(外城)

2、选出纪年、月、日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C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

D在丁末三月之望

3、下列“以”解释不同类的一项是;         (   D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C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D    )

A六王毕,四海。     B用心也。

C古今也。        D其级千有余

5、下列翻译的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自京师乘风雪(从京城冒着风雪走)

B道皆砌石为磴(路上都是石砌的石级)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覆盖着白雪,明亮的蜡烛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半山居雾若带然(半山腰上停留的云雾好象飘带一样轻柔。)

(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亭东自足下皆云(弥漫)

B正赤如(红色)

C日,观道中石刻(这)

D其远古刻尽失(磨灭)

2、解释下列“或”字

或曰,此东海也。    

或得日或否。        

云霞明灭或可睹。      

莫之或止。         

有人,有的,或许,语气助词

3、解释下列“视”字

回视日观以西峰。        

秦人视之,不甚惜。       

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视事三年。            

看,看待,比照,掌管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戊申晦,五鼓(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或曰,此东海也。(泛指东面的海)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颜色错杂)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皇帝的住处)

5、选出对“僻不当道,皆不及往。”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偏僻不在路上的人,都没有来得及去看。

B处在偏僻的不靠路边的游人,都没有来得及去。

C偏僻不挡住路的石刻,都来不及去观看。

D偏僻而不在路旁的时刻,都来不及去观看。

五、阅读检测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明烛天南"中"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C   )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3.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B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

4.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

 .略 

阅读感知

(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1.根据以上内容确定此文的文体  (     )
A.奏章    B.赠序  C.祭文      D.碑志

2.宗元七世祖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__时期(写历史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封号_________________。曾伯祖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曾任_______________时期(写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写官职)。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写姓名)先是_____________(写官职)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最后是_______________(写官职)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名句名篇哪些是柳宗元写的?(        )

A.《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捕蛇者说》《小石潭记》/《三戒》
B.《黔之驴》/《种树郭橐驼传》《陋室铭》/《师说》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蜀犬吠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E.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4—5题
丁已,徙汉王恪为蜀王,卫王泰为越王,楚王祐为燕王。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虞世基,以致鼓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能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选自《资治通鉴》

4.《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_______体史书,“资”是___________意思,“治”译成_________________“通鉴”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此文“上”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_________;以古为镜,可以见__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可以知____________。魏征没,朕亡___________________矣。”魏征曾在《谏太宗十思疏》曾规劝皇上要永远居_________________、戒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加黒字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     )

A.徙(升官)人主(国君)明(明白)暗(糊涂)
B.明四目(广视四方之意)达四聪(广听四方之意)清问(清审详问)
C.梁武帝(南朝梁时武帝萧衍)拥蔽(阻塞)善(好)
答:


1.D 2.柳庆、北魏、侍中、济阴中公柳奭(音shì)、唐、宰相、柳镇、太常博士、县令江南、侍御史号为刚直 3.AD
4.
编年体、帮助:治理通鉴可以借鉴的一面明镜、唐太宗、衣冠、兴替、得失、一镜、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