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5-11 0:11:14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H版)期中考试试卷(联考)

题目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一、          默写和填空(10%)(每个空格1分,默写错一字不给分,填空部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3、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絷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成既勇兮又以武,终钢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4、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创作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鲁迅在自己的小说集《彷徨》扉页上题的屈原的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所著的长篇小说有 《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写对一部即可) 等。

二、          现代文阅读(30%)

(一)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8分)

《对岸》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边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成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同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作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6、本文是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填国名)泰戈尔(填人名)的作品,按照文学体裁分类,这篇文章属于散文诗。(本题共2分,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7、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本题1分)

      在竹竿上     狼     野      

 A    jì     chái    wù    zhǎng

 B    xì     chái    niǎo    zhǎng

 C    jì        chái    wù    cháng

 D    xì     cái     niǎo   cháng

8、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给分;但句子表达不通顺者、卷面模糊者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加强了诗的节奏,而且突出的表现了全诗的基调——热爱大自然、眷恋故土的感情。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里有生机勃勃、美丽可爱的大自然,有自己依恋的妈妈和孩子们,所以,我不愿离开,只愿做“渡船的船夫”。

9、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波浪线的这句话中“诧异”一词表达的作用。(本题2分,大意对,尚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参考答案:诧异,指“觉得十分奇怪”,带有羡慕之情。这里,充分表现了一个儿童能在同伴们的关注下,自由渡来渡去时那种喜悦、得意和神气的心情。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10分)

《最先与最后》

①《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拚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戌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③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10、文中第二节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本题1分)

   错字是 戌  应改为 戎  

11、简要说明第④节中四个“少有”的含义及作用。(本题3分,大意对即可给分)

参考答案:“少有”,指的是“缺少”。这里四个“少有”,用排比的形式,列出了历史上的四种情况,其根源都在于缺乏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造成了民族精神的萎靡不振和妥协、退让、苟安的后果,必将导致国家在外敌入侵时的“土崩瓦解”,展示了“耻后”的危害                                   

12、在对待国家、民族的事业上,应该提倡“不怕争先”,可是作者却在赞扬“不耻最后”的精神,这是不是在提倡落后?为什么?(本题3分,大意对即可给分)

参考答案:作者从剖析“国民精神”出发,认为当时中国要改革,就需要作韧性的斗争,需要发扬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所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不耻最后”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耻最后”的人,不会像“不为最先”者那样盲目从众,更可能“不怕争先”。                                  

13、下面这句话的读法应该是  C 。(本题1分)

  A、不幸中国人却奉 / 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B、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 / 处世金针了。

  C、不幸中国人却奉为 / 人的处世金针了。

  D、不幸中国人 / 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

14、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集名“华盖”,使人联想起鲁迅的“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诗句。这首题为《自嘲》的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本题2分,错字在4个以内给1分,4个以上不给分)

(三)阅读以下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本题共12分)

《冬 美》(乔治·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而且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在我国的大都市里,臭气熏天和冻结的烂泥几乎永无干燥之日,看见就令人恶心。在乡下,一片阳光或者刮几小时风就使空气变得清新,使地面干爽。可怜的城市工人对此十分了解,他们滞留在这个垃圾场里,实在是由于无可奈何。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在巴黎,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可是小麦从秋天就开始发芽,而冬天惨淡的阳光——大家惯于这样描写它——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15、下面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写出主语、谓语、宾语;是复句指出类型:(本题2分,每处为0.5分。回答句子成分时,将其他成分抄上不给分)

  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

答案:1、这是一个单句。 2、主语是“人们”;谓语是“忍受”;宾语是“光芒”       

16、在《冬天之美》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冬天农村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宁静清丽、恬然、幽雅的生活。请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笔下农村的“冬天之美”的具体表现。(本题3分,大意对,句子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给分)

参考答案:作者的笔下,冬天的阳光“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青藤涂上了大理石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微笑。”“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息!”“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花彩。”这是多么美丽的冬天之美啊。虽是冬天,万物却生气勃勃,不管是植物或动物,它们在冬天向人们展示生命的颜色,装饰着大地,也装点着生活。白雪和冰凌似乎失去了凝重的色彩,在红、绿、紫色中显示着自己特有的洁白和剔透。

17、作者在文章第一节的描写似乎与“冬天之美”没有关系,删掉行吗?(本题2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答案:不行,这里,一方面为下文描绘“冬天之美”作反衬,一方面,又表现出作者对自由、平等以及社会公正有执著的追求,对上流社会极端蔑视和反感。

18、作者乔治·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女性作家,雨果说:“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他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请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这一风格特点的若干句子。(本题2分)

例如:“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听从我们的使唤。”“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19、在教育部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里,本文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合编成一课:《外国散文两篇》。请你根据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说说两者的异同?(本题3分,意思对,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参考答案:这两篇散文都提到了美。《世间最美的坟墓》是朴素美,《冬天之美》是自然美。写前者的美,是要激起人们对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的崇敬与赞美,并让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写后者的美,是让人关注平民生活,注意大自然。所以从思想内容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内涵较深,值得品味。                                 

三、          文言文阅读(20%)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本题共12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0、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这里的“昌黎”就是指“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本题1分,每格0.5分。答“唐宋古文运动”此格不给分)

21、《高级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一年级第二学期)》对文中 “师”字的用法作了如下归纳:

……按“师”的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作名词,译作“老师”,例如:……。这一类“师”字,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后,有时用在名词介词之后,分别作定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

作动词,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a、译作“学习”,如……;b、译作“从师”,如……;c、译作“以…为师”,如……。这一类“师”字,它们都有一个特点:不是用在名词、代词前面,就是用在形容词后面,活用作动词。……

请根据上述的归纳,从文中找到你认为最合适的例证,整理成一张“师字用法的资料卡片”: (要求:每一种用法找一个例证,并翻译这个例句)

用法

例句

翻译

作名词

详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一年级第二学期)》第107页

作动词,译作“学习”

作动词,译作“从师”

作动词,译作“以…为师”

(本题5分,例子找对给2分,错1个扣1分,扣完为止;翻译3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2、说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本题2分,错一个扣0.5分)

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代词,代“生乎吾前而闻道者”。

师道不传也久矣——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

23、文章的第④节中哪些词句照应了前文的内容?这段文字对论述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本题2分)

参考答案:1、“不拘于时”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等照应。“能行古道”则照应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2、这段文字旨在巩固中心论点,树立榜样、推进古文运动。                                    

24、文中用来证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论断的事实论据是: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理论论据是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本题2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本题共8分)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本题3分,每个0.5分)

  质而金色——名词作状语,像“玉”一样。

  将以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充实。

  吾是有年矣——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此为业。

  甚矣哉欺也——动词,作。

  今子之不察——代词。

  予默默无应——连词,用来。

26、下列句子中与“吾子未之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本题1分)

A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27、翻译下列句子:(本题2分)

  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把柑)放到市场上卖,价钱在(原来)十倍以上,但人们依然争相购买。                                 

28、本文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本题2分)(大意对即可)

   揭露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                                  

四、               作文(40%)

29、以《从“师不必贤于弟子”谈起》《说解惑》为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