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014-5-11 0:11:15下载本试卷

肥西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45分)

⒈选出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苑(yòu) 南(lù) 口(gǔ)      B筑(hāng) 青(zhǒng) 谬(bèi)

C国子(jiān) 虫(zhì) 睚必报(zì) D乎(jiǒng) 于(dān) 众口金(shuò)

⒉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积毁销骨 长乐未央 妄加猜测 事物内孕   B流芳百事 莫明其妙 游刃有鱼 攀附阔老

C如坐春风 令人愤发 独舒新见 宽恕妥协   D刻己为人 自渐浅薄 烟消云散 平易近人

⒊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而遇 潜伏周 日夜期艾艾  B积毁魂摄魄 声匿迹 按时

C己为人 勤克俭 以柔食化滞  D口不提 处逢生 顶聪明 巧妙

⒋下面画线句子强调重音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A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B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C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D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⒌填到下面横线上与前后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      )

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        ,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A 他们终于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

B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终于被他们脱下了

C终于把那套用以标志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脱下了

D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宽大的衣服

⒍下面文字画线处应填的词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      :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①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    ②最后,才看清了他的眉目

③然后,才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       ④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胖是瘦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⒎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也算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他们和衷共济,挽起了袖子挥汗出工。

B赵大妈前天接到大儿子的来信,今天又收到小儿子的立功喜报,难怪她一天到晚欢欣鼓舞

C第一印象总是浮光掠影的,需要在它身边停下来,仔细端详,看多了,听多了,才有深刻的认识。

D学校应该树立脚踏实地的学风,学生生活在其中,耳闻目睹,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实事求是的人。

⒏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议论文的语言,要求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议论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B李老师是前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C说着,他便赤手空拳地冲了上去,拼命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

D为了使这项产品成批进入国际市场,总公司利用国家贷款对所属20家公司进行了重点技术改造。

⒐下列词语按结构方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儿低吟  ②冬天之美  ③江山如画  ④热爱乡村  ⑤惴惴不安

⑥周游世界  ⑦民怨沸腾  ⑧指桑骂槐  ⑨逆来顺受  ⑩豁然开朗

A①③④⑥/②⑤⑩/⑦⑨/⑧        B②⑤⑩/④⑥/①③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⑩/⑥/⑦⑨/⑧        D①③④⑥/②⑤⑦⑨⑩/⑧

⒑《琐忆》中“他(鲁迅)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一句中“居高临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

A鲁迅思想深刻,高瞻远瞩,极具战斗威力    B鲁迅眼光锐利,洞察秋毫,能识破各种人物的嘴脸

C鲁迅笔锋犀利,咄咄逼人,使各种丑类无处容身 D鲁迅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黑暗势力毫不妥协

⒒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引用)。

B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借代)。

C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反问)?

D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拟人)。

⒓下列各句全是单句的一组是(       )

①即使在我们严寒却偏偏不恰当地称为温带的国家里,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

②英国人比较明智,他们到乡下别墅里去过冬。      ③今天我们去公园,还是去打高尔夫球?

④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            ⑤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⒔对“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一句中“风浪”一词的正确理解是(         )

A汉族与匈奴多次发生激战         B寒流南侵,风势恶猛,飞沙走石

C剧烈的民族纷争             D游牧民族异军突起,盛极一时

⒕“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一句运用的辞格及“后来”的特定含义分别是(   )

A借代;指给这个青年补靴之后         B暗喻;掌握了阶级分析的观点之后

C双关;对空虚青年有了真正了解之后      D移就;指明白了青年不都是好的之后

⒖关于《琐忆》一文中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琐忆》一文中的“琐”字,一是表明所记都是些小事,二是表明这类事很多,文章所记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B“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出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C“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D“淆乱乾坤”原意为弄乱了天和地,文中指分不清男女界限

E“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全文之纲,文章先安排“横眉”的材料,后安排“俯首”的材料

二、阅读(30分)

⑴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⑵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⑶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有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⑷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⑸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⑹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码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⑺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①,第二道防线②,第三道防线是③。(10分)

⒗第⑶句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情况,其顺序是(    )

A由北向南    B由外到内      C由多到少     D由主到次

⒘⑷⑸两句也是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情况,与第⑶句的内容是否重复?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⑶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区域,⑷⑸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地位,不重复。

B⑶介绍古城遗址分布的一般情况,⑷⑸是举例介绍古城分布的特殊情况,不重复。

C⑶是介绍考古报告中指出的情况,⑷⑸是作者实地考察情况,不重复。

D⑶是介绍考古报告中指出的情况,⑷⑸是后文⑹⑺两句推论的前提条件,不重复。

⒙第⑹句是作者的第一个推论,句中的“两个峪口”具体是指哪两个峪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阴山南麓和阴山北麓这两个峪口      B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

C大青山和乌云拉山之间的缺口       D蜈蚣坝和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

⒚第⑺句是作者的第二个推论,讲汉王朝为抗击匈奴入侵而部署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依次应是(  )

A①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 ②阴山北麓的峪口 ③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

B①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②阴山南麓的峪口 ③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

C①阴山以北的每个重要峪口 ②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 ③包头市北大青山与包拉山之间的缺口

D①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 ②阴山南麓的峪口 ③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⒛根据有关内容,能否分析得知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是当时的第几道防线?(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

⑴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子,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⑵当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⑶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⑷“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⑸“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⑹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⑺我还看到了花瓶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⑻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的照像的前面。

⑼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⑽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⑾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⑿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⒀我们在这边,只有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10分)

21.文中第一次暗示鲁迅先生已经去世的一句话是(      )

A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B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C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D……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22.文章虽没直接说万年青就是鲁迅先生,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这一用意。以下不含这一用意的是(    )

A瓶里面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B“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  C“不怕的,最耐久!”

D每次到许先生家里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E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

F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23.下面对本文有关文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面,作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后面又接着说“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显然,这两个“第一次”是作者有意这么说的,有意将“万年青”和“鲁迅”视为一体。

B文章直接写鲁迅,有一个抖掉烟灰的动作:“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那“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烟火(作者有意不写烟火的熄灭)正是鲁迅火红的生命的写照。

C“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将花瓶和花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家里鲁迅像下的万年青实指鲁迅,墓前花瓶指的则是鲁迅这株万年青。

D“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这里的“万年青”加上了引号,除表示着重和引用外,还有双关的意思,即鲁迅依旧活着,鲁迅的精神永存。

24.结尾段中“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一句的意思是(      )

A没有人去剪齐墓上的荒草了。        B谁愿意去剪齐墓上的荒草?

C谁也不能去剪齐墓上的荒草。        D哪里还有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

25.下面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⑴/⑵-⑺/⑻-⑿/⒀  B⑴/⑵-⑺/⑻-⑾/⑿⒀  C⑴-⑺/⑻-⑾/⑿⒀  D⑴-⑺/⑻-⑽/⑾⑿/⒀

㈢半张纸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有黑纱的房客还在空房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这一切都记录在这片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⑴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的有光泽的便纸条。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⑵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⑶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种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⑷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经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⑸

家具行,室内装饰店──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⑹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倒到无可救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  丙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 丁 云罢了。⑺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⑻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了,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到来,因为他们需要她。⑼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⑽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⑾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了一切──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⑿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⒀

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衣袋里。⒁

这两分钟里,他又重新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⒂

但是他走出去的时候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已经尝到了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的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⒃(10分)

26.在第⑺段中横线上的甲、乙、丙、丁处依次填上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A倾 药 乡 烟  B潦 药 地 烟  C潦 治 乡 风  D潦 药 乡 烟

27.第⑴段中说:“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没有什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此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B此句意在突出主人公东西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

C此句增浓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D此句对下文“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起着反衬作用

28.第⑴段末说“半张小张”,第⑵段又说“一张淡黄色的有光泽的便纸条”,二者有无矛盾?(    )

A无矛盾。第⑵段说的“一张”,即第⑴段说的“半张”,之所以要变一下,是因为要使语言丰富生动。

B有矛盾。这是作者的粗心导致的笔误,将后者改成“半张”,前后就一致了。

C无矛盾。第⑴段说“半张”,是说明纸的形态,形容其不完整,而第⑵段说“一张”,是对“便纸条”而言,角度虽变,但所指对象却是同一事物。

D有矛盾。容易误导读者,以为第⑴段和第⑵段分别说了两张纸。

29.小说开头说“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对句中的“美丽”评析得最准确的是(    )

A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生活,因此用“美丽”来形容。

B他们的生活史曲折动人,既有刻骨铭心之情,又有撕心裂肺之悲,是他永难磨灭的记忆,因此用“美丽”来形容。             C“美丽”是作者用的反语,在句中是“悲恸酸楚”的意思。

D该句说“美丽的罗曼史”,是为了跟第⑶段开头所写“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前后呼应。

30.对第⑻段中出现的人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修女”就是“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  B“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就是“她”。

C“一个女子”和“L医生”是同一个人。     D“L医生”和“有着亲切和蔼面貌的人”是同一个人。

答题卷

一、选择题(3×15=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阅读(2×15=30分)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三、填空(1×25=25分)

31.《内蒙访古》作者为史学家        ;《琐忆》作者为        ,是著名

    研究专家,我们初中学过他的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是《            》

32.默写鲁迅《自嘲》诗:

                                       

                                       

                                               

                                             

33.《胡同文化》作者是       ,小说代表作有《    》《        》

34.把下列俗语补充完整:

①远亲不如        

                 ,休管他人瓦上霜;

③穷忍着,富耐着,                       

35.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           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代表作有《          》、《            》和《复活》等。

36.“莎翁”指英国诗人、戏剧家        ,其四大悲剧指《          》、《          》、《              》和《麦克白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15=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A

A

D

C

C

D

B

A

B

C

C

B

BE

二、阅读(2×15=30分)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D

D

B

B

A

C

C

B

D

B

C

B

C

三、填空(1×25=25分)

31.《内蒙访古》作者为史学家 翦伯赞 ;《琐忆》作者为 唐弢 ,是著名的 鲁迅 研究专家,我们初中学过他的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是《同志的信任 》

32.默写鲁迅《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33.《胡同文化》作者是 汪曾祺 ,小说代表作有《 受戒 》《大淖记事》

34.把下列俗语补充完整:

①远亲不如 近邻 

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

③穷忍着,富耐着, 睡不着眯着 

35.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 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代表作有《 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和《复活》等。

36.“莎翁”指英国诗人、戏剧家 莎士比亚 ,其四大悲剧指《 哈姆雷特 》、《 奥赛罗 》、《 里尔王 》和《麦克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