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05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14-5-11 0:11:16下载本试卷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04——05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编号 5)

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17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闲。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  )叠如山  鼎(  )玉石   金块珠(  )     弃掷(  )(  )     直栏横(  )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翻译以下句子: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3分)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分)

                             

4、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3分)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5、本文作者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卷席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qūn xún)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ūi)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甿(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奏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钼耰(yōu)棘矜(qín),非 (xiān)于钩戟长铩(shā)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xié)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振长而御宇内            才能不及中人         

匈奴七百余里             (xié)大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6分)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            

至尊而制六合                 

③然陈涉瓮牖枢之子               

④赢粮而                  

⑤外连衡而诸侯                 

⑥以黔首                   

8、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2分)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B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C不爱惜珍贵的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下的士人。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2分)

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B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D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9、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3分)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  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  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  )强  步(  )  安xiáng(  )  焦zhuó(  )

11、概括选文内容:(2分)

                                    

                                     

12、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2分)

                                        

                                     

13、假如你是史铁生的母亲,寻找史铁生时是怎样的心理?(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5分)

                                       

                                       

                                        

                                        

                                         

                                      

14、作者为什么看到了母亲又“决意不喊她”,看着母亲焦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本文给你什么启示?(3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野菊花!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的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的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琵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震颤回荡在心……

15、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感叹句。“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4分)

   (1)两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表明了作者对野菊花      的态度。(每条线上填入两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野菊花的野性?(不超过20个字)

                                     

                                

 16、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琵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本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请阐释。(4分)

                                   

                                       

  17、文章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中作者都写到人的心灵“久久震颤”。如果你认为这两次“震颤”的缘由相同,就请回答下面的(甲)题,如果你认为两次“震颤”的缘由不同,就请回答下面的(乙)题。(只准回答其中一道题)(6分)

(甲)两次“震颤”都是由于:(不超过20个字)

                                     

                                     

(乙)第一次是由于:(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次是由于:(不超过25个字)

                                     

                                     

18、仿句练习: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                               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4分)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4分)

   A、文章第二段用“密密匝匝”、“重重叠叠”,是为了写淮河堤畔、大别山麓由野菊花织造出的梦幻般神奇的织锦,而这些又把第一段的“漫山遍野”形象化了。

   B、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风秋雨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的变化,是用以反衬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文中用“挣”、“冒”、“睁”、“宣泄”、“毫无保留”等富有力度的词语,表现了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的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

   E、本文以主要篇幅来表现和讴歌菊花的野性。她勇敢地开放,不懈地拓展,显示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便是它的野性美之所在。

 

三、根据题意默写原文:(10分)

(1)苏询为何要写作《六国论》:                               

(2)           ,背西风,          

(3)人间如梦,               

(4)《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自然无穷的句子:                              

(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6)纵然生得好皮囊,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7)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四、回答问题(10分)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共涉及到“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八个专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对社会、人生、文学、亲情是否有新的感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选择两个问题,说一说你的独特的思考。(每条至少60字)(纸另附)

小说解读从何入手?

读图时代,如何读身边的图画?

《东史郎日记》对你读书有何启示?

读了《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对写人的文章你有没有新的认识?

《祝福》对你有没有震撼,如果有,是哪一点?

你对故乡的理解是什么?

如何读书?在读书方法上,本学期你是否有你的新的探索?

本学期所学的写景的文章你最欣赏哪一篇?请结合文章说明原因。

五、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学习了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请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想,以及一个学期学习的思考,谈一谈你现阶段对理想和职业的想法,对未来的设计。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答案:

一、      文言文阅读…

1、 yǐ chēng lì  yǐ jiàn 

2、B

3、(六国)一旦灭亡,不能拥有这些财富,便都被送进了阿房宫。

秦统治者喜欢奢华,人民也要顾念自己的家业。

4、B

5、秦王朝自身的骄奢淫逸,对人民不施仁义,实行暴政。

6、马鞭  普通人  击退 衡量

7、使……弱,削弱,使动用法。

  登上,名词作动词

  用草绳  名词作状语

  通“影”

  使……斗,使动

  愚化,形容词作动词

8、A    B

9、A

二、现代文阅读

10、jué  lǚ   详  灼

11、“我”逐步体会到了母亲寻儿时的焦灼心情,很是后悔。

12、母亲对我的理解,心情烦躁,有问题想不开。

14、成熟男孩的倔强与羞涩。还不能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爱。

15、惊奇  喜爱 赞美

  环境  不禁锢自己  不守现成

16、通感 (论述从听觉和嗅觉的沟通来讲)

17、略,自圆其说即可

18、略

四、略(评分时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思考,有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