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上学期]

2014-5-11 0:11:16下载本试卷

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200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语文   

一、基础知识(单选,每题二分,共二十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

A、(jū)子  满(zǎi)  低(húi)  束(sù)

B、(zhàn)动 宁(mìn)  (zhuó)烈  (lán)山

C、(chǐ)谈  (kè)守  (pán)石  愤(mèn)

D、商(bù)  (yú)蠢  (qǐ)祷   杀一(jìng)百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型正确的一项是( )

 A、协手并进  容光涣发  民生凋弊  致理名言

 B、转瞬既逝  描摩物态  走头无路  要言不凡

 C、白皙圆润  绰有余裕  鸦雀无声  死有余辜

D、其乐溶溶  铜枝铁杆  不可思忆  迥然不同

3、依次选出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①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__为暴力行动。

②知识的小溪发源于昔日的荒山,__在未来的沼泽。

③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__ 和最受__的人。

A、退变  消逝  憎恨  诽谤

 B、退变  消失  憎恨  诬蔑

 C、蜕变  消逝  忌恨  诽谤

 D、蜕变  消失  忌恨  诬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敢于仗义执言的人才,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B、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流芳千古

C、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D、“文化”大革命后,这两个分离了八年的好朋友才得以破镜重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理是一位大约三十岁上下的年轻干部。

 B、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C、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学习方法。

 D、大学时代,对于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风华正茂的同学们要千万珍惜。

6、对下面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则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A、“鉴赏”、“盛举”两词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同胞精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

 B、作者运用“鉴赏”和“盛举”对任人宰割而不知的人们进行了鞭挞,怒其不争。

 C、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鉴赏”、“盛举”二词客观的叙述了日军欲砍中国人头颅示众的场面。

 D、“鉴赏”、和“盛举”在这里带有讽刺的意思。

7、下面与“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所用手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蝉噪林愈静

 B、脉脉不得语

 C、明月松间照

D、忧伤以终老

8、选出对“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答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蛛丝”比喻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时刻缠绕他。

B、“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回击力量巨大。

C、“蛛丝”比喻敌人对马克思的各种各样的打击。

D、“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进攻毫不在意,极度蔑视。

9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缘由。

 A、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D、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当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B、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作品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C、演讲稿是在集会或其他公众场合发表演讲用的底稿,又叫演说词。广义的演讲稿包括欢迎词、开幕词、闭幕词、祝酒词、贺词、悼词等。

 D、“曲笔”,在文中指不拘泥于事物的事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11—15每题2分,16题4分,共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镜而自视   窥:本是偷看,此处引申为“照”。

 B、谤与市朝   讥:讽刺。

 C、客之我者   美:认为……美

 D、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1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公何能君也

②微夫人之力不

①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②损公肥

A、两个“及”相同,两个“私”相同。

B、两个“及”相同,两个“私”不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私”相同。

D、两个“及”不同,两个“私”不同。

13、下列句子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闻寡人之耳者”中“闻”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C、老臣足             D、与郑人

1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B、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C、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邹忌得意忘形。

D、邹忌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4分)

(甲)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乙)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丙)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7、《新生》的失败后,作者有什么感受,他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8、结合(乙)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剖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4分)

19、结合上面的文字,说说“呐喊”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2分)

A、“听将令”说明鲁迅的文艺创作是为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的。

B、在瑜儿的坟上凭空填一个花环,目的是象征革命后继有人,前途光明。

C、“主将”是指革命的前驱者,既无产阶级的先驱

D、我在一些作品中往往不恤用曲笔,是因为要听将令。

E、作者用曲笔是因为他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

四、名句默写(任选4题,每空1分,共4分)

2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2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23、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4、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5、我轻轻地招手,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语言综合运用(共8分)

26、在比喻修辞中,两个以上的比喻句连用,称之为博喻。如下文段中描写荷花的句子就运用了博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请模仿此句,以“满月”为话题,写一个博喻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内容不得删削)(3分)

     里克特是德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穷人的歌者”,他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4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于光远先生承认自己是“二表人才”,即爱表现自己和爱受表扬。他认为,只要表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受表扬时不失自知之明,就足够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时时表现自己。

  

请以“表现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C (A当中 橘 jú 载zài 束shù; B当中 颤 chàn谧mì;D当中 祈qí)

2、C (A当中协--携 涣--焕 弊--蔽 至--致;B当中既--即 摩--摹 头--投 凡--烦;

D当中溶--融 杆--干 议--忆)

3、D (参看原文)

4、A (B“悲惨故事”不能“流芳百世”,感情色彩不对;C“当务之急”与“当前”语意重复;D“破镜重圆”指的是夫妻分离又相聚。)

5、B (A“大约”与“上下”语意重复;C“克服”与“方法”搭配不当;D“对于”应该成“对”。)

6、C (此时作者包蘸激情)

7、A (以动衬静)

8、B (结合D来看)

9、C (A作者并不欣慰;B“不能全忘却”不是因为“寂寞”、“痛苦”,而是因为没有实现救国之梦;D作者并不想摆脱)

10、A  (鲁迅是现代作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二、文言文阅读(11—15每题2分,16每小题2分,共14分)

11、B (讥:议论)

12、D (及:①比得上;②达到,到。私①动词,偏爱;②名词,私人。)

13、A (例句和A都是介宾结构后置;B是宾语前置;C是反问句;D是判断句)

14、B (例句中“闻”与B中“退”都是使动用法;A中“鄙”、C中“病”D中“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5、C (邹忌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思考)

16(1)(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

(2)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的上等奖赏。

三、现代文阅读(抓住基本要点,正确理解文意既可, 14分)

17  ①《新生》的流产,使作者感到理想的挫折和人生的寂寞,以及不知道希望在哪里的悲哀②同时也使他开始严格剖析自己,在痛苦中反省,走向成熟。(每点2分)

18  ①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②用“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③用“不久就要闷死了”预示他们可悲的命运;④用“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在新思想的宣传鼓动下开始觉醒的人。(本题答出三点既可,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2分,答出3点以上得4分)

19  ①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斗争。②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加油,使之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映的寂寞、孤独。(每点2分)

20 CE(每项1分)

四、名句默写(每句1分,共5分)

21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3 露从今夜白      24 接天莲叶无穷碧      25 作别西天的云彩

五、语言综合运用(8分)

26 正如一玉盘,又如一明镜,又如一令人向往的仙境。(6分)

27 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穷人的歌者” 里克特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