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第一册期中测试题

2014-5-11 0:11:17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 120分钟 总分 120分)

第Ⅰ卷  (共42分)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18分,每小题3分)(答案请填入第三页表格中)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粗(cāo) 永(juàn) 做(kē)  会稽(kuài jī)山
B.壁(kǎn)  疾(zhěn) 宁(mì)  蹰(chí)
C.漫(sù)  女(yuán) 音(qióng) 动(zhàn)
D.有(xì)  样(mó)   河(pàn)  长(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忧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3、下面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纸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B.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作追求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律。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D.新诗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号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4.填入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___________________。
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
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
C.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
D.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B.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C.(这)不是一次能解决的事,而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
D.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③唯君左右之        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⑤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⑦明日,徐公来       ⑧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⑨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⑩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①③⑤⑦   B.④⑥⑧⑩   C.①②⑥⑨   D.③⑦⑧⑩。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众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里学过道。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对于高品位的中国文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是能使那些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例如李白、苏东坡对它的思念,就与此有关。

也可能是它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早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后来,天柱山地区出过让一切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历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国周瑜,以及包括“小乔初嫁了”在内的二乔姐妹。这般风流倜傥,又与历史的大线条连结得这般紧密,本是历代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无疑也会增加这座山的诱惑力。王安石初到此地做官时,曾急切询问当地老百姓知不知道这里出过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这种寂寞可能更加增添诱惑。一般的文人至少会对乔氏姐妹的出生地发生兴趣:“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只今冷落遗故址,令人千秋思余风。”(罗庄《潜山古风》)当然,还会有其他可能。

(7)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风物”解释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  )

A.指可使人得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宗教启迪的山川风物。

B.指山川风物使宗教思想得到具体体现和形象展示。

C.指天柱山处处地方都弥漫了浓存的宗教气氛。

D.指被虔诚的封建宗教意识所渗透的山水景物。

(8)对“王安石深感寂寞”一句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因百姓对历史人物的无知感到有些失望。

B.曾建赫赫功业的周瑜尚且湮没无闻,初来此地做官的王安石增添了失落感。

C.王安石追思古人,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现象感慨万端。

D.王安石觉得自己老来功业无成,深感此时又老又孤独。

(9)以下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天柱山即古之南岳,它与后来称为南岳的衡山不是同一个地方。

B.天柱山自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有可能成为高品位文人的精神皈依点。

C.天柱山那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一直是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D.游天柱山而对乔氏姐妹发生兴趣的,不过是一般文人。

(10)对上面的文字综合分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

A.汉武帝、司马迁、李白、苏东坡等看重天柱山,都是因其宗教气氛和历史魅力。

B.天柱山确有使文学艺术家获得“解脱”、“受到吸引”的人文景观。

C.文学家们的悟性和追求,往往使他们并不重视自然景观的好坏。

D.文学家们对山水景观喜爱与否,原因都各不相同,难以历数。

三、阅读文言文《张俭》,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1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览遏章表                    绝:截留。

    B.笃因送俭出塞                 缘: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                               并辟:同时征召。

    D.而俭资计温                  差:稍微。

1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有   (  )

①所不轨                       ②俭所弃

③明廷今日载半矣                ④莫不重名行

    A.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           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B.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            ①②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C.③④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D.③④意思、用法都相同           ①②意思、用法都相同

1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

    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

 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才受器重,但他对政事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

 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Ⅱ卷 (共78分)

四、阅读钱钟书的《论快乐》(节选),完成(15)—(17)题。 

我们经常概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切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过;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文本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每问2分,共4分)

答:道理是:

好处是:

(16),作者为什么说把“快乐”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是“最糊涂的分析”?(2分)

答:

(1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通过对快乐的阐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鲜明地指出了通往快乐的途径。

B.《西游记》中一句“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与第二自然段中“永远快乐”“荒谬得不能成立”都是从同一个角度论证同一个道理——欢娱嫌夜短。

C.文中谈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苏轼诗句“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就能恰当地说明精神作用能使人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D.文章语言活泼深刻,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四自然段中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第三自然段中“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E.作者对第四自然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人是“傻子”。

五、翻译划线语句,任选其中两句。(每句2分,共4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译: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译: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译:

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言志,香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言什么样的“志”?有什么共同点?(2分)

答:

2、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2分)

答:                              

七、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④能(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八、用信息革命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标志。

答:信息革命(                                  )

九、仿句。《我愿意是急流》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其构思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我愿意是荒林”,是“废墟”……很有特色。试模仿诗句构思,再造一个新的意象,并说出理由。(3分)
诗句节选: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1)新的意象:我愿意是(       )      
(2)构思的理由:                               
十、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记得有这样一幅画:远处是座入云的高山,近处是一条崎岖的小路;路边坐着一位背着行囊的旅人,正拿着一只鞋在磕。画的下面有这样一句话: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这是一句意蕴多么深远的话啊!其实,这沙子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种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困扰与烦恼么?那么,面对这种种不顺心、不如意的小事,你将怎么办呢?
  请你以“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文体不限,可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写感情等等;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语音辨析A   2.汉字辨析B(“暄响”应为“喧响”)  3.文学常识B (“穆旦”为“胡适”)  4.D 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衔接能力。审读并列的四个短语,该空的前一句是“把黑暗照淡了”,后面应用“淡”来衔接,可以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应选答案D  5 . B 此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A项,句中语意表转折关系,应该将“即使”改为“虽然”更为准确,因为“即使”是表让步假设关系,而本句是倒装的转折关系;C项,“而是”应改为“怕是”,因为“而是”用在这里,与前文的“不是”构成并列关系,而本句句意是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D项,“照”字重在描写事物的静态,课文中用“泻”字:它既能很好地承接上文“月光如流水”的比喻,又写出了月光那流水般的动感和质感。  6.C

二、 7 A(山川风物并非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形象展示,可见B项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CD项也可据此排除) 8 D(据王安石的生平可知,他早年知郡县,晚年罢相在家)  9 D(这种说法太绝对了)  10 B(A项从文中可看出,汉武帝、司马迁到天柱山并非因宗教气氛,道教兴起于东汉,佛教还在后;C项“往往”过于武断;D项文学家们喜爱景物的原因有些是相同的) 

三、 11.B 缘,机会,机缘。 12.C  13.D(句②是侯览的行径,句⑤是晚年的事,句⑥也是“救助”的后事。)  14.D(文中“俭资计差温”一句,说明张俭一生清廉,家中的财务只能使生活稍微温饱,说他比较富裕是错误的;另,并不是晚年才受重视)译文: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出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诌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下令逮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品行,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藏在李笃家。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旁对他说:“张俭知名天下,虽然逃亡,并非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起来拍一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说:“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毛钦叹息而去。

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因此能够幸免于难。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四、15①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的或者几天的快乐能使我们活上一辈子,能使我们忍受许多痛苦;②这种表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16.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即便是肉体上的快乐也是缘于心上没有挂碍,灵魂是轻松的。  17 CD (A没有表现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没有指出通往快乐的途径;B角度不同;E作者对第五自然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并非持否定态度)

五、(任译两句,每句2分)(1)京城里的人没有人敢说话了,路上碰到,只敢用眼睛互相示意。(2)因此,治理河水的挖开河道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说话。(3)如果堵塞他们的嘴,那帮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文段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指责厉王。邵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人,叫他监视批评的人。只要把批评的人告发,就杀掉他们。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示意。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消除议论了,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住它啊!封闭人的嘴,比阻挡洪水更危险。河水堵塞而使河堤决口,伤害百姓一定很多,人们的嘴被封闭也象这样。因此,治理河水的挖开河道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说话。……老百姓在心里考虑而在嘴里说出来,考虑成熟了而自然地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它呢?如果堵塞他们的嘴,那帮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周厉王不听从。于是京城里的人不敢说话了。三年以后,就把厉王驱逐到彘地去了。

六、1、香句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句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都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敢于进取的勇气。2、整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七、①粪土当年万户侯②人间正道是沧桑③袅娜地开着的④谤讥于市朝

八、(信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继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九、(1)是绿叶,是土壤,是基石,等等,合理即可。(2)有奉献精神,献身精神,有默默无闻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十、(1)审题参考
有些考生审此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
①未扣材料中的“沙子”、远处“高山”和近处“崎岖小路”的特点及它们的寓意。“沙子”很小,看起来微不足道,它象征生活中种种不顺心、不如意的小事。“高山”高入云端,是旅人的目的地,象征人生的奋斗目标;同理,“崎岖小路”应该与小小的“沙子”对应,象征着人生旅途较大的艰难困苦。而部分同学如果列举身患癌症、高位瘫痪、双耳失聪、受辱宫刑一类的例子,显然未扣住“沙子”的特点。
②未扣住“磕”这个能体现对待“困扰与烦恼”态度的动作。很多学生可能整篇文章大谈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扰与烦恼,根本没有涉及到他是如何排除的,或者是打算怎样排除。
③未扣住“困扰与烦恼”、“不顺心、不如意”这些关键性的给“小事”定性的字眼,单纯谈“小事不小”,列举“毋以善小而不为”、“磨刀不误砍柴工”、“牛顿抓住苹果下落的小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抓住洗澡时水的溢出现象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等等,都是似是而非的。
以上三种错误类型都有—个共同特点: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外,材料中还有—个表明材料主旨的关键句不可忽视:“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行文的立意应以此为“准星’。
(2)评分标准

参看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