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简笔与繁笔》练习

2014-5-11 0:11:12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简笔与繁笔》练习

1、下列加点的注意正确的一组是:(  )

A、拖 (tà)  繁(yǎng)  如(bì) 言简意 (gāi)

B、眼(líng) 累 (zhuì)   彩(bó)  汩汩滔滔(gǔ)

C、刘(xié)  罚(chéng)  迸流(bèng)  毛骨然(sōng)

D、描 (mó) 儿(qing)  儿(bá)   字(zhēn  zhuó)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繁拖沓(多余的)   汩汩滔滔(水流动貌)

B、形尽相(不足)   言简意(完备、全)

C、毛骨然(害怕)   各得其(适宜之处)

D、痛快淋漓(形容畅快) 风和水上,自然成(文章)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累赘:       (2)凝练:

(3)点染:       (4)描摹:

(5)惜墨如金:    (6)用墨如泼:

(7)字斟句酌:    (8)洋洋洒洒: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时,真是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B、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十、百、千亦在所有惜。

C、只要来自生活,发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D、然而简则简矣,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的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说    笔墨。

②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    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    的一条。

A、滥用     提炼     忽视

B、乱用     凝练     忽视

C、滥用     凝练     轻视

D、乱用     提炼     轻视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淅淅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B、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C、“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穿形尽相

D、这就避免了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病,读起来令人耳熟能详

7、下面一段话顺序打乱了,哪一组排列是准确的?( )

①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②刘思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③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练。

④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⑤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⑥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A、①③⑤⑥④②             B、②③⑤⑥④①

C、①④⑥⑤③②             D、②④⑥⑤③①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提炼语言除了下笔时要态度慎重讲究文字的仔细推敲,还包括其它方面,如写作来自生活,有真情实感。

B、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说明精练与字面上的简,通常说的啰嗦与艺术表现上的繁笔有区别,不是一回事。这有力地澄清了读者可能产生的模糊认识。

C、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说明文字数量的多少不是衡量文章繁简的依据,言“繁”的往往繁冗拖沓,言“简”的往往平淡、单薄。

D、作品写得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辩证地分析了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要点清楚、明确、全面。

9、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C、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D、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10、阅读全文,弄清文章思路,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本文从历来文章家           谈起,辩证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对于简,文章也辩证地指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     ,二是    

(3)对于繁、文章也辩证地指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     ,二是     

(4)在举例论证“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基础上,文章引用刘勰的话,提出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           。而要做到繁简适当,关键就在于           

(5)最后,文章针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提倡       

11、下列句中加点的比喻说的是什么?试作出解释。

(1)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答:                                。

(2)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答:                                。

(3)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

答:                                。

12、下面这段话是否重复啰嗦?为什么?

从前有一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管池塘的人却煮着吃了,回报子产说:“刚放在池塘里,它还半死不活的;一会儿就摇着尾巴活动起来了,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子产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管池塘的人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得到了好地方了!”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刘勰说得好:“句又可削,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向上列的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的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以及艺术的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的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让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原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简繁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是多余。

13、“提炼的功夫”在于什么?

答:                             

14、就选段看,造成目前创作上“长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情分条列出。

答:                             

15、“简而淡,繁而冗”,“两病兼具”,那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                             

16、“感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

A、创作上的长倾向

B、简而淡,繁而冗,两病兼具

C、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的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

D、大师们的名著,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拓展性阅读训练】

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平字见,常字见,陈字见,朴字见。”这就说明他们对艺术语言的重视,要求人们在这方面下刻苦的功夫。贾岛诗云:“两句三年的,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颈须。”大概越是出色的作家,越不肯放松随自己语言的锤炼。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满”字;经过多次更衣,最后才选定了“绿”字。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据说这个“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临末才定下来。其实“绿”也罢,“闹”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的生机。可见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一句、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离不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17、这段文字除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险  奇 雅 美    B、奇 险 新 色 

C、险  奇 新 美    D、奇 险 雅 色

18、作者在引用福楼拜话之后说:“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指的是:( )

A、最具表现力、最适用的词或句子只有一个

B、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C、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

D、作家都重视语言的锤炼

19、在文中阐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是:( )

A、⑴ ⑽  B、⑴ ⑵  C、⑵ ⑿  D、⑵ ⑾

参考答案:

1、D

2、C(A项,冗,冗长,烦琐;B项,穷,穷尽;D项,文,波纹,喻指文采)

3、(1)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文中指后者。

(2)凝练:(文笔)紧凑简练。

(3)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

(4)描摹: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摹,仿效,照着样子做。

(5)惜墨如金:爱惜笔墨如同爱惜金子。

(6)用墨如泼:应使用笔墨的时候,应该毫不吝惜不厌其详。

(7)字斟句酌:指用词、造句及行文的仔细考虑和揣摩斟和酌,都是指考虑事情、文字是否恰当。

(8)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情调明快;也形容气势宏大,说话连绵不断。洋洋,形容众多或丰盛。

4、D(应为“却” )5、A 6、D(应为“耳目一新” )7、B 8、C 9、B 

10、(1)都提倡简练 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2)言简意赅  言简意少

(3)以繁胜简  啰嗦

(4)“无可削”  “不得简”  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5)简练为文

11、(1)文章出于自然,自会形成文采。

(2)对表现中心不起作用的多余的话

(3)形容用的笔墨多,象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来。

12、答:并不重复罗嗦,子产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这里两个句子的重复,突出表现了子产不调查研究就轻信了管池塘人的话,因而十分高兴,语气极为逼真。后面,管池塘的人又重复了子产的话,是特意通过重复来嘲讽子产,写的很有风趣。

13、答: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和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14、答:①对生活的提炼不够②艺术手法欠熟练③语言表达欠洗炼

15、答:①有内容②无可削,不可减

16、A  17、B  18、A  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