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试题

2014-5-11 0:11:13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 [试题]

一、《风景谈》结尾写道:“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正的风景,

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选出对这个结尾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文中的“它”指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

B、文中的两个“风景”,前一个是指可供人们观赏的自然风景,用引号表示

强调,后一个是指自然环境加入活动的社会生活的风景。

C、文中的“伟大”指人类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D、文中的“最伟大者”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为民族生存而艰苦奋

斗。

二、选出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如果你站在高处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茫茫碧水,湖色越远越

深,由近到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分明。

A、深青 墨绿 银白 淡蓝

B、淡蓝 银白 墨绿 深青

C、墨绿 深青 淡蓝 银白

D、银白 淡蓝 深青 墨绿

三、下面文字画线处应选填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任何一个神经细胞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记忆群的活动。

情节是以“自我”来根据事物内容自问自答,边设置场景、角色,边加以深

化发展的。形象思维构出画面(可视内容),语言记忆(逻辑思维)则是

“自我”根据画面内容作出的逻辑反应,成为下一个画面的心里要求,概括

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逻辑思维内容确定了形象思想内容,形象思维又诱导了逻辑思维。

B、逻辑思维内容确定了形象思维内容,同时又诱导了形象思维。

C、形象思维内容确定了逻辑思维内容,同时又诱导了逻辑思维。

D、形象思维内容确定了逻辑思维内容,逻辑思维又诱导了形象思维。

四、“《日本时报》建议废除一项反对把骨灰撒入大海的法律,以此作为缓

和公墓拥挤的办法。”这一句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

A、《日本时报》 B、法津

C、废除一项反对把骨灰撒入大海的法律

D、反对把骨灰撒入大海

五、“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

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这句话中“经

过”的宾语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

B、这样

C、反复

D、完成

六、选出下面一段话(1)-(5)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 )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________________

(1)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2)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方的母亲的信。

(3)我就在骑楼下躲雨。

(4)柏油路面湿冷冷的。

(5)看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A、(3)(4)(1)(5)(2)

B、(4)(3)(1)(2)(5)

C、(3)(5)(4)(1)(2)

D、(4)(1)(3)(5)(2)

七、下面是一着七律诗的诗句,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1)可怜东晋最风流

(2)青苔寺里无马迹

(3)向吴亭东千里秋

(4)一笛闻吹出塞愁

(5)月明更想桓伊在

(6)放歌曾作昔日游

(7)大抵南朝皆旷达

(8)绿水桥边多酒楼

八、选出下面多重复句层次关系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宗教等;(3)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

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

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

基础来解释,(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九、选出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人们应该赞扬你的母亲——伟大的中国。

B、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

个人吃粥。

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

着的饼干。

D、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

光,一点热。

十、选出对下面一首《夜雪》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A、前两句从感觉和视觉两个侧面写出落雪时间之长,积雪之厚。

B、后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雪势有增无已。

C、写“折竹”、“时闻”这一细节,既衬托出了一个“重”字,又显示了冬

夜的寂静,透露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D、全诗采用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

风格清新雅淡,凝重古朴。

答案:

一、A

二、D

三、D

四、C

五、C

六、D

七、C

八、B

九、B

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