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

2014-5-11 0:11:18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大联考试题

命题人:汤登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含致癌化工原料“苏丹红”卷土重来的内幕被央视(bào)光,它警醒着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实施有效监管和治理,切勿一(pù)十寒一劳永逸。

B.梅葆玖还说,扮演我母亲的李胜素,她(zhuó)重表现了我母亲如何来辅佐我父亲渡过困境的,(zháo)急也好害怕也好,表现得都挺自然,一点不“小气”。

C.被搬上舞台的“原生态”已不再是“未经专业加工和(tí)炼升华的原始状态”;我们要(tí)防的是遍地开花之后,良莠不齐的跟风之作充斥演出市场。

D.这个案件的确有许多值得诘问的地方,省高院明明发现了案件重重疑(dòu),为何只是简单地发回重审?应该知道,党和政府是绝不允许(dú)职失职者逃避责任的。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记者还获悉,鉴于马季对中国新时期相声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曲艺家协会拟受予马季先生“人民曲艺家”称号。

B.我们为了求得一劳永逸地解决整个边界问题,委屈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们要尽力克服困难实现这一方案。

C.未竞的事业必须要完成,中国今天仍然需要有场成功的文艺复兴,这样才能对今天的和未来的每个中国人有个交代。

D.与他谈话会有很多收获,因为他饱读诗书,言谈间旁征博引,张口就来,话语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动感单车基本与普通单车相似,包括车把、车座、蹬板和轮子几个部分,车身则将它们稳固地联接为一个整体。

B.第一节比赛开始,双方都在防守上做足了功夫.进攻几轮试探,双方的比分差距始终都保持在2分左右。

C.“三城牵手”步履蹒跚,有时未免让人怀疑“一体化”的可行性,而信息同享先行,能让民众直接得到实惠,从而对长株潭一体化充满信心。

D.管理班费可锻炼学生的能力,管理得当可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财能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6年国家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财政保障政策和支持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B.在经历了长期的暴力冲突后,巴以领导人终于能够坐下来谈判,说明双方关系正逐渐走出冰点,虽然这一关系能否在未来继续升温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C.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参加到狂欢行列,是在文化上进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原因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沉沦。

D.德国医学专家说,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社会迫切需要让病人接受因人施治、副作用小的疗法对于年老并长期接受治疗的病人尤其重要。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晚清以降,中国科学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日益彰显。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国门被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感知到西方科技的力量,于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尽管时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理解尚很肤浅,但他们确已抓住了西方文化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科学方面的影响始终是主线之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家与西方传教士密切合作,历尽艰辛,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输入中国,堪称“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的实践者。进入20世纪,在留学运动中产生的新一代科学家更加活跃。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包括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内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论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科学家不仅是西方近代文化输入中国的桥梁,而且也是创造中国近代文化的主体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竺可桢、赵元任对传统天文学与星象学的研究;李俨、钱宝琮、严敦杰对传统数学的阐述;王琎、曹元宇、陈文熙对传统化学的整理;丁文江对传统地理学与地质学的查证,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中国传统科技的整理与对近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普及,促进了东方与西方、古代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汇流,促进了科学在中国的复兴和发展。对于科学史以外的传统文化,许多科学家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他们以近代科学思想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使其蕴含的科学价值得以彰显。

许多科学家都是文理兼通的学者,他们不仅在科学领域研究开拓,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近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民主、科学。中国近代科学家对文化上的影响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无不显示着近代科学、民主思想的光辉。当然,从总体上看,近代科学家在科学与民主两大时代主题中,更偏重于对科学思想的坚守和弘扬,相形之下,对于民主思想重视程度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救国”论者的特点。

 (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有删改。)

5、第一段中,“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指

A.西方文化中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西方科学技术力量强大。

B.西方文化中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坚船利炮”很有威力。

C.中国近代科学家对西方文化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解深刻。

D.有识之士感知到西方科技的力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6、不能说明“中国近代科学家是创造中国近代文化的主体之一”的一项是

A.近代科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B.近代科学家不仅在科学领域研究开拓,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C.竺可桢、赵元任对传统天文学与星象学的研究;李俨、钱宝琮、严敦杰对传统数学的阐述。

D.中国近代科学家与西方传教士密切合作,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输入中国。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科学方面的影响始终是主线。

B.近代科学家对近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普及,促进了古代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汇流。

C.近代科学家以科学思想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使其蕴含的科学价值得以彰显。

D.从总体上看,近代科学家在科学与民主两大时代主题中,不重视民主思想。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代科学家在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见他们在近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B.中国近代科学家积极主动地引进西方文化,可知他们与封建正统人士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C.近代科学家最早实践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可以说,没有近代科学家就没有洋务运动。

D.“科学救国”论者对于民主思想的重视程度不够,可以推知,重视民主思想的近代政治家对科学也是重视不够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9—12题。

可楼记〔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①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注①: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左偏为楼             高:使……高,往上搭建。

B.西则九龙焉              峙:耸立。

C.可以风之爽             被:覆盖。

D.吾少时               曩:从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有一组是

A.

方丈

谓吾意之所

B.

南则湖山

则斯楼又赘矣

C.

高子登望之曰

所得止于一饱

D.

于水有悠然之旨

无所不可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的一项是

A.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B.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C.凡为山水者一致也

D.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楼记》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即只是略写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详写“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思与感叹。

B.文章开头写“可楼”命名之由,虽记述了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悠然自得的心态,但从全篇看,它只是为后面议论蓄势。

C.作者叙写年轻时“思得”可意之“丘壑”,而“观览所及”又“无足可吾意者”,因而对现在“可斯楼”产生疑惑,否定了斯楼之“可”。

D.第三段卒章显志:人之大患在不知足,知足则无所不可;但“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所以要忘掉“可与不可”,那么“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第Ⅱ卷(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

译文:                      

(2)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译文:                    

(3)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双调]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①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②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注释] ①偏宜:偏偏喜欢。交:交结,交朋友。②芳心:即芳情,优美的情怀。

这两首咏梅曲的三、四句都没有直接写梅,但着眼点、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两句,着眼于梅花的品性,因此运用对偶、拟人手法,写梅花偏偏喜欢与“雪月”交朋友,不招惹趋炎附势的蜂蝶,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两句,则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五、(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6—19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文汇报》2006年12月6日)

16.“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联系下文看,句中“特殊的音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7.本文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第②段,止于第   段;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第⑦段中说“那儿是寂寞的冬季……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其中“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的意思是                       

“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是指                  。 (4分)

19、第⑧段中“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中的“秋赋”与文题“秋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5分)

 

六、(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 赋得秋韵翻新声

——简析《秋赋》精巧的构思艺术

(2) 笔落相似相异处

——简析《秋赋》比较方法的运用

(3) 思接自然人生间

——简析《秋赋》运用联想的特色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沉浮”的本来意思是“在水中忽上忽下”。《现代汉语词典》列的义项是: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如与世沉浮(比喻跟着世俗走),宦海沉浮(旧时比喻官职升降)。

其实,联系生活思考,“沉浮”也许还有其他的意义。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沉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1.(答案略。请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本卷试题及答案全为汤登仲原创,未经本人允许,任何出版单位与个人不得抄袭编书。)

1.答案:C。“提防”的“提”读dī。

2.答案:D。A.“受予”应为“授予”;B.“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C.“未竞”应为“未竟”。)

3.参考答案:B。 A.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提到“促进”前面,让数量短语置前;“财政保障政策和支持政策”应为“支持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先有积极措施再有保障,更合事理。C.动宾搭配不当。“参加”应为“加入”,或“参加”后面删掉“到”;“进入”应为“陷入”,“进入”有主动之意,“陷入”是不自觉的。D.句式杂糅。“需要”的宾语是“疗法”,在“疗法”后面应加逗号,在“对于”前应加“这”或“这种疗法”。)

4.参考答案:A。“联接”应为“联结”。联接:同连接,(事物)互相衔接。联结:结合在一起,也作连结。)

5.答案:A。B项以偏概全,科技力量不止显现在坚船利炮方面。C项弄错了陈述对象。要求理解的是一个名词,宾语,“他们的确抓住了……东西”中的“东西”。D项超出范围,限制“东西”的是“西方文化”,这里是要求理解西方文化中的“……东西”,而不是说怎样对付西方。)

6.答案:C。A项“主线”应为“主线之一”。B项根据原文意思,“促进古代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汇流”的应为“对中国传统科技的整理”。D项应为“民主思想重视程度稍显不足”,这里说过头了。)

7.答案:D。本项没有涉及创造中国近代文化。)

8.答案:D。文中没有根据,由于文中没有提及近代政治家是否重视科学,因而无从推断。)

9.参考答案:C。被,通“披”,引申为享受。)

10.参考答案:D。都是句末语助词。A.大约,副词/认为可以,动词;B.它,代词/也许,副词。C.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

11.参考答案:A。因为A项的意思是“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与前面句子意思相反;而且作者接下去说:“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多余)矣”。)

 12.参考答案:C。“否定了斯楼之‘可’”错误。因为行文至此,还没有完全对“可楼”否定,从文气上看,仍是引而不发,为下文蓄势。)

参考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高,使……高)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调整语序为“四辟疏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查《词源》无“九陆”词条,此处当为陆地多之意。汤登仲注),西面(有)九龙山耸立在那里。小楼筑成,我(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即(它)是我心中认为很适宜的处所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有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岁时十一”也可译为“每年适合游赏的时节中拿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是犹与物为耦也”直译则为“这就好比某事物和其他事物成为对头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汤登仲译)

13.参考答案:

⑴可以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宾,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1分。饯,饯行,欢送。1分。往,归去。意思对即可。)

⑵想找到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在那里。(丘壑,处所,风景。1分。托而栖,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1分。后置定语调整到前面,“如桃花源最奇的后壑”,1分。意思对即可。)

⑶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为什么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可吾意,使我心中满意。1分。乃,却。1分。可斯楼,对这间小楼满意。1分。意思对即可。)

14.参考答案:着眼于梅花的四周环境,(2分)因此运用对仗、叠字手法,写明月清辉,淡烟飘渺的环境,以景衬梅,景中融情(2分)从侧面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隐约透露出几多春意。(2分)

15.答案: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⑵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6.参考答案:人生的秋天,是一首成熟收获曲,一首忧伤别离曲,也是一首人类自身永恒的秋魂曲。关键词:收获、别离、永恒。答对一点2分,任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17.参考答案:④。2分。自然界的别离虽有忧伤,但蕴藏着再次聚会的希望。或:自然界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2分。意思对即可。)

18.参考答案:①年老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2分。说明:上文说“每见到老人”联想起老树、空了枝头、飘零的落叶,下文说“在……之后,是……墓碑”,故此处不应指人死去。②回想青春年华时的欢乐。2分。意思对即可。)

19.参考答案:不同。1分。因为这里的秋赋是指人类自身不能再生与轮回、生者只能给死者留下墓碑并永远思念的“永恒的秋赋”。2分。而文题“秋赋”的含义则除此之外,联系下文第八段看,还有激励人们珍惜生命并让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的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20.参考答案:

⑴赏析要点:立意新颖,不落窠臼;文势跌宕,曲折生姿;双线贯串,首尾圆合。围绕以上一点或几点来写都可以。

  参考例文:        赋得秋韵翻新声

——简析《秋赋》精巧的构思艺术

从立意与文章结构看,本文有如下特点:

立意新颖,不落窠臼。传统的咏秋诗文,不是悲秋,就是颂秋,或言秋之寥落凄切之景之情,或言秋之成熟丰硕豪壮之色之状。而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从秋之成熟想到人生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警示人们“热爱生命”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

文势跌宕,曲折生姿。作者由开头由人生如同游云落叶,有“特殊的音韵”总领下文,从果实成熟的短暂谈到“忧伤的别离”,又从自然界的别离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再将人类与大自然相比,说明人类不能再生,人生的短促,进而援引诗文点明题旨:人类应珍惜生命自身,有所作为。作者行文有如抽丝剥茧,逐层推进,因而跌宕生姿,引人入胜。

双线贯串,首尾圆合。一是双线贯串:以“秋色”为明线,先写自然之秋,再写人生之秋,秋色贯串全文;以“秋情”为暗线,从秋情之感伤、悲凉到秋情之豪放,人生之奋进而卒章显志。最后双线总绾全文。二是首尾圆合:文章开头说“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尾段中“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照应落叶、游云,“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照应“人生”;而全文亦是笔走“自然”与“人生”话题之中,可谓匠心独运。

文势跌宕波澜生,双线贯串揽全文;首尾圆合如天成,赋得秋韵翻新声。读罢全文,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作者构思艺术之功力。(汤登仲)

⑵赏析要点:人类与自然比较;离别与璀璨比较;有限与无限比较。围绕以上一点或几点来写都可以。

参考例文:       笔落相似相异处

——简析《秋赋》比较方法的运用

比较思维是散文写作常用方法之一。比较,既要 “缘此知彼”,丰富内蕴;又要“据同求异”,或拓开意境,或升华主题。

“缘此知彼”,丰富内蕴。作者以离别与璀璨进行比较:果实的成熟会露出“迷人的色泽”,但那“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美丽的瞬间”却十分短暂,它们要面临的是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母亲与儿女也是如此。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长大,而当“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作者由见枝头绿色凋零与发鬓添霜发端,在自然与人生的相似处比较,丰富了文章内蕴。

“据同求异”,拓开意境。作者将人类与自然比较,这是本文的宏观构思时比较的内容:自然界有别离,但那别离“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而“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人类不能再生与轮回,如果把人类这首“永恒的秋赋”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通过比较,拓开了文章意境,并为下文推出主旨作好了铺垫。

“据同求异”,升华主题。作者将生命的有限与无限进行比较: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也是无限的。有限的生命是无作为的生命,无限的生命是有作为的生命。作者列举文化格言与诗章,勉励自己,亦是勉励读者,让物质的生命创造出可以长存于世的精神财富,让自己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作者在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比较中,升华了主题。

笔落相似相异处,吟得秋声唱新韵。本文运用比较,就这样丰富了内蕴,拓开了意境,升华了主题。(汤登仲)

⑶赏析要点:可从联想的切入(内容)写:由眼前景,想到秋色;由秋之美,想到离别;由自然界,想到人类;由白发老人,想到自然;由人生悲凉,想到珍惜生命。可从联想的作用写:联想推动了文思的发展;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联想凸现了文章的主题。围绕以上一点或几点来写都可以。

参考例文:       思接自然人生间

——简析《秋赋》运用联想的特色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形之散,则凭写作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神之聚,则靠联想时的触发点,连接线。

联想推动了文思的发展。作者首先是由眼前景(窗外绿色凋零)联想到秋色:人生如同游云落叶,有“特殊的音韵”,总领下文。然后由秋果实成熟之美,联想到“忧伤的别离”,进而联想到自然界的别离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再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由白发老人想到自然;由人生悲凉,想到珍惜生命。作者就这样通过联想,一步一步地推动文思向前发展,最后推出主旨。

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意蕴。作者由果实的成熟会露出“迷人的色泽”,联想到那“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美丽的瞬间”却十分短暂,它们要面临的是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然后又联想到母亲与儿女也是如此。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长大,而当“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运用相似联想,从自然秋天联想到人生,丰富了文章意蕴。

联想凸现了文章的主题。文章第⑦段人生的“永恒的秋赋”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的歌,再又联想到莫扎特的《安魂曲》充满了秋色的悲凉,再以第⑧段首句作为联想的新的触发点:“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然后联想到诸多“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中国文化格言,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这样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外到中,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一步一步地推向这首秋韵之歌的高潮。

展翅于联想的触发点,缘着人生意义的红线,让笔端游走于自然人生间:联想,让读者体悟到了人生的崇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