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邮编:512500 手机:
邮箱: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19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8分)
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诗经·静女》)
②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③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④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⑤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⑥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
⑧凭谁问,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2~3题。(9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2.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3分)
3.有人认为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打破了描写战斗的窠臼,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以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6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5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疾病
B.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跬:半步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
5.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分)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6~9题。(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①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③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④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 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⑤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注:①嬴: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③三国:指韩、魏、楚三国。④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⑤故事:旧事、前例。
6.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跟……交好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实在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白天
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依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独自保全了。
B.燕国虽属小国,却较晚灭亡,是因为燕国敢于用兵抗击秦国,并派遣了荆轲去刺杀秦王。
C.赵国灭亡的原因是赵王听信谗言诛杀了良将李牧,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又正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是要警告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8.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翻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翻译】:
9.用“/”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 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二、现代文阅读鉴赏(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8分)
叶子时期的梅
晨 义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引用叶芝的诗,意在阐明自己看重的不是腊梅独艳天下的显露的一面,而是它作为一种花木最本质极普通的一面。
B.文章第3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句中“我的心事”就是指“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C.文章第10段写“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作者的本意不是考问别人是否认识梅树的叶,而是告诫人们,对一个人不但要认识他的外表,还要认识他的内在本质。
D.本文语言含蓄,表意深刻,例如第3段写“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这几句虽是“寻梅”的写实,然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写照。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喻人,抒写了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
F.本文借赞颂叶子时期的梅,来歌颂平凡的人生,借批判那些赏梅者“短暂肤浅的爱”,鞭挞了那些追慕虚荣趋炎附势的凡夫俗子。
1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的艺术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请结合原文,就对比、象征的艺术手法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
12.作者说:“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那么,你喜欢“显露”,还是喜欢“隐藏”呢?请阅读全文,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段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
答:
阅读下面实用文段,完成13~15题。(18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后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商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支付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支付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山西的票号已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极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部分功能。随着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山西票号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类为什么要做生意?因为交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二次大战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这除了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起作用以外,贸易“双赢”的观念是有贡献的。如果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未必需要你死我活地去征服,去掠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济活动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够的互利分割的余地。
(节选自王则柯的《钱》)
1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人们走遍世界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开展了全球性的贸易,而全球性贸易的一个结果则是导致了黄金和白银的掠夺和开采。
B.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的钱商,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
C.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山西票号就是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的。
D.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山西的票号已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极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功能。
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都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因此今后将不会再有你死我活地的征服和掠夺。
F.二次大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和贸易“双赢”的观念,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代的主题。
14.文段中“‘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答:
15.根据文段,参考下面补充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钱”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理据,有分析。120字左右。8分)
(1)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贪与不贪的界限在哪里?我这么看:一个人如果以金钱本身或者它带来的奢侈生活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个被贪欲控制了的人;相反,不贪之人只把金钱当作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作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摘自周国平《谈钱》)
(2)金钱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当你靠勤劳聚起金钱时,金钱是天使;当这些金钱成为明日培养庸人的温床时,它便成了魔鬼。
(摘自杨洁《话说金钱》)
(3)比尔总是告诉妻子,自己努力工作并不只是为了钱。对待这笔巨大的财富,他从没有想过要如何享用它们,相反在使用这些钱时却很慎重。他不喜欢因钱改变自己的本色,过着前呼后拥的生活,他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独立与人交往。
(摘自卓博人才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怎样对待金钱》)
答: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共74分)
三、语言表达(14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在第二个千年的最后几十年,中华民族正励精图治。
B.1997年,亚洲出现了一次令人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C.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卖弄风骚的重要原因。
D.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又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17.根据要求完成(1)~(2)题。(5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统称知识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智慧,是仅有的不受“报酬递减规律”束缚的生产要素。别的生产要素在使用中都会消耗,但是知识却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这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恰恰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发达国家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优势。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占便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钱”在他们手里,即他们占据着金融市场。如果一种符号能够作为信用被广泛接受,哪怕它最终把纸张都免了,它也能起货币的作用。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又一次走在了前头。
(摘自王则柯的《钱》)
(1)请用一句不超过20字的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答:
(2)阅读完这两段文字,你得到些什么启示?请写出两点。(2分)
答:
18. 下面一段文字的四处划线语句中,三处有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前一个横线处只写序号,后一个横线处填修改方法。6分)
①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个可以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②他在物理学的领域内取得了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③汤姆生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④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1)第 句,改正:
(2)第 句,改正:
(3)第 句,改正: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在瑞士,有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发出“砰、砰”的响声。当时他们有些纳闷,也没有太在意。出来以后,一位女士非常着急地问他们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他们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进去打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抽水马桶,可是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正急得满头大汗。那位小男孩觉得自己上了厕所不冲水是违反规则的,可是,偏偏抽水马桶坏了,所以只好临时当起了修理工。
像这个小男孩那样自觉遵守规则的事,也许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你对“规则”有怎样的认识、体会或感悟呢?请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答卷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1.(8分)
⑴
⑵
⑶
⑷
2.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3分)
3.答:
(6分)
4.【 】(3分)
5.(1)
(3分)
(2)
(3分)
6.【 】(3分)
7.【 】(3分)
8.(1)
(3分)
(2)
(3分)
9.(2分)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 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二、现代文阅读鉴赏(36分)
10.【 】【 】(6分)
11.
(6分)
12.
(6分)
13.【 】【 】 (6分)
14.
(4分)
15.
(8分)
三、语言表达(14分)
16.【 】(3分)
17.(1) (3分)
(2)
(2分)
18.(6分,每小题2分)
(1)第 句,改正:
(2)第 句,改正:
(3)第 句,改正:
19.作文(60分)
作文纸自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名句名言】(8分)
(1)①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②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2)③朝搴阰之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 ④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3)⑤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⑥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4)⑦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⑧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评分说明〗:每组只评1小题,每小题两空,补写一空正确得1分,错写、漏写、多写1字,则该空不给分。
2.【文学常识】(3分)
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状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任意填对其中二类即可),这首诗属边塞征战诗。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古诗鉴赏】(6分)
这两句没有从正面描写战斗,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而诗人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来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则更是别具机抒了。
评分说明:能答出烘托手法,得1分;答出两句诗的意思,得2分,答出一句只给1分;答出“旗”和“鼓”对表现战斗的作用,得2分;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得1分。
4.【文言实词】(3分)
〖答案〗:A(疾,应解释为“疾劲,强,大”。)
5.【文言翻译】(6分)
(1)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地面的尘土,向下饮地底的泉水。
〖评分说明〗:(1)大意1分,“水”、“绝”各1分;(2)大意1分,“上”、“下”,1分,定语后置,1分。
6.【文言词语】(3分) D(日:名词用作状语,天天,一天天地)
7.【内容归纳】(3分)
B(“派遣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是招致赵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却较迟灭亡的原因。)
8.【文言翻译】(6分)
(1)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秦国的进攻)。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评分说明:(1)大意1分,“再”、“却”各1分;(2)大意1分,第二个“为”、“劫”各1分。
9.【断句标点】(2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断错两处扣1分;错4处,本题不得分)
【参考译文】: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用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10.【文意理解和赏析】(6分)
C F(C项,“告诫人们,对一个人不但要认识他的外表,还要认识他的内在本质”的说法有误,作者问别人是否认识梅树的叶的目的,是突出梅“隐藏”时的默默无闻;F项,本文的主旨应是借赞颂叶子时期的梅来告诫人们,应固守自己的本色,做到无所谓显露,无所谓隐藏,乐于平凡,要实实在在地做人,并没有“鞭挞”“那些追慕虚荣趋炎附势的凡夫俗子”)
11.【技法赏析】(6分)
对比举例:梅花开时灿烂、热闹、繁华,而叶子时期则黯淡、冷落、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叶子时期的梅的“默然”、“隐藏”,为赞颂叶子时期的梅作铺垫。(找出其中一组对比或其他的对比,均可,但必须言之成理。)
象征举例:梅的花开时期和叶子时期,分别象征人生中的显露和隐藏。这样写,能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深思。(只要能找出其中一组象征,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说明:写出对比和象征内容各1分;分析其作用各2分。
12.【形象赏析】(6分)
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①赞成“显露”;②赞成“隐藏”;③赞成“该‘显露’时则须‘显露’,该‘隐藏’时则须‘隐藏’”;④能固守自己的本色,踏踏实实做人即可,不必在乎是“显露”,还是“隐藏”。
评分说明:有观点,1分;恰当引用文章相关语句,2分;分析合理,2分;语言通顺,1分。写出其他的看法,如能言之成理亦可。
13.【文意理解分析】(6分)
A F(B项,“复活”的应是“发生的故事”,而不是“钱商”;C项,“山西票号”不是因为“宫廷借钱不还”而退出历史舞台的,而是“随着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才退出了历史舞台的;D项,“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功能”有误,它只代行了“国家财政的部分功能”;E项,“今后将不会再有你死我活地的征服和掠夺”有误,原文只是说“未必需要你死我活地的去征服,去掠夺”)
评分说明:每选对一项给3分。
14.【内容概括】(4分)
(1)含义:指“钱”由金、银、铜等“硬通货”变成纸币,其重量变轻了;而其作用却更大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更重了。(2分)
(2)原因:在这变化之后的一千年里,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就是围绕着这张又轻又薄的“纸”所展开的。(共2分)
15.【应用探究】(8分)
评分说明:观点,2分;理据,2分;分析,2分;语言通顺,2分。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按上述评分说明评分。若考生完全是照抄文段内容或补充材料,则不给分。要求考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16.【熟语运用】(3分)
C(卖弄风骚:故意向人家炫耀自己的轻狂放荡,一般指轻浮的女子向男子挑逗。此处应用“独领风骚”。A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B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情绪就紧张起来。D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17.【综合运用】
(1)【提炼概括】(3分)
〖答案〗:发达国家在知识和金融市场上均占据着优势(或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占据的两大优势)。
(2)【应用探究】(2分)
〖答案举例〗:①我懂得了“知识就是金钱”的道理,掌握知识对个人、对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②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要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确立好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说明〗: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但内容要求与这两个文段内容有关,而且要合理,要求考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每点1分。
18.【情景语言运用】(6分)
第①句把“最杰出的”调到“20世纪”后(语序不当);第②句把“取得”改为“作出”,或把“贡献”改为“成就”(搭配不当);第④句删去“的殊荣”(语义重复)。
评分说明:每一点2分。
19.【写作】(60分)
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 内 容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 |||||
表 达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文字流畅 书写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文字通顺 书写较工整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文句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文句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 |||||
发展等级10分 | 深刻 | 丰富 | 有文采 | 有创意 | ||||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 | ⑩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巧妙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 |||||
[说明]: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⑤判偏离题意的文章,内容分在四等评分,表达分在三等或三等以下评分,发展分在3分或以下评分。
⑥不足250字的文章在10分或以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