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韩守宏(泰兴一高) 杨荣寿(省泰州中学) 尹继东(省黄桥中学)
审题人: 周仕龙(省口岸中学) 戴寄琏(泰兴教研室)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分两卷,甲卷为必考题,乙卷为选考题。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特别提醒:选做论述类题的考生将17、18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17、18题号处;选做实用类题的考生将17、18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21、22题号处。
甲卷(必考内容,共142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走近芦苇
①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④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着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阅读文章第②-④段,回答:
(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表现在哪里?(2分)
(2)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2分)
2.本文多次写到泥土,请仔细研读文本,概括“泥土”在文中的两层含义。(4分)
3.理清全文思路,简要回答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走近”芦苇的。(6分)
4.作者在走近芦苇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人生的感悟,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选择题每题3分)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齐①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范睢得出。
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穰侯相,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且欲越韩、魏而伐齐纲寿,欲以广其陶封。范睢乃上书,于是秦昭王大说,使以传车召范睢。于是范睢乃得见于离宫,详为不知永巷②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缪为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
昭王至,闻其与宦者争言,遂延迎,因进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③伐魏,拔怀。
客卿范睢复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王不如收韩。”昭王曰:“吾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奈何?” 对曰:“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安得不听乎?若韩听,而霸事因可虑矣。”王曰:“善。”且欲发使于韩。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范睢曰:“汝罪有三耳。”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④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马服子代廉颇将。秦大破赵于长平,遂围邯郸。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①魏齐:即魏相。②永巷:宫中长巷。③绾:人名。④应侯:即范睢。
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齐襄王闻睢辩口 此小大之辩也
B、闻其与宦者争言,遂延迎,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罢归须贾 后五年,吾妻来归
D、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以传车召范睢 比去,以手阖门
B、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且欲发使于韩 (高祖)见信死,且喜且言之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故意与宦官高声争吵,将矛头指向太后、穰侯,击中秦国弊政的要害,赢得了秦王的欢心,表现了他的胆识。
B、范睢为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促进了秦国的发展。
C、范睢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他受辱假装死去,并到秦国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建立了功业。
D、范睢虽受到须贾的侮辱,却能不计前嫌;而他与白起有矛盾时,却进谗言,让秦昭王杀掉了白起。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语句:(9分,每题3分)
(1)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3)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司马迁《魏公子列传》)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8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①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写作此诗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 ②襄水,古属楚国。
(1)诗的首联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
(2)诗的第三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其身正,不令而行; ,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
(王实甫《长亭送别》)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 ,而后乃今图南。(庄子《逍遥游》)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选择题每题3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笃厚(dǔ) 债券(quàn) 沉湎(miǎn) 力能扛鼎(káng)
B. 妊娠(shēn) 泥淖(nào) 栅栏(zhà) 长歌当哭(dàng)
C.商贾(gǔ) 贮藏(zhù) 栖息(xī) 悄无声息(qiǎo)
D.龟裂(jūn) 筵席(yán) 濒临(pín) 桀骜锋利(ào)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作为NBA本年度的六号新秀,易建联能不负众望地成为雄鹿队的首发大前锋吗?人们都在虚左以待。
B.愈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愈是应该明辨是非,如果颐指气使,甚至指鹿为马,只会与人民越走越远。
C.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举案齐眉,生活美满幸福。
D.这场春雨过后,山上的竹笋齐刷刷地冒出来一大片,栩栩如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会议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和主要政策取向的讨论是很有成效的。
B.按照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根深蒂固的绿色观念,德国人正认真行动起来,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还要消毒再用。
C.奥运吉祥物“中国福娃”的设计独具匠心,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人耳目一新。
D.当前,学术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少新的更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强有力的监督体制。
14. 在下边的方框内填词,以图解申农所说的信息传递经过。(4分)
美国贝尔电信公司的申农博士认为,通讯就是在两个系统之间传播信息,即从信源发出信息,信息通过编码变换成信号,信号在信道中传输,通过信道传输的信号再通过译码变换成信息,信宿(接收者)就可以从中获取信息。这种从通讯系统中提出的信息概念,被称为狭义的信息概念。
|
|
15.根据下列内容(数据仅为参考),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就“中国的茶叶”向外国游客做一个简明得体的介绍。(80字左右)(5分)
中国的茶叶
●公元810年传入日本,16世纪中叶传入欧洲……
●绿茶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60%和72%
●茶树种类350以上,商品茶种类达上千种
●公元前2730年以前,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四、写作(共7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2007年,《士兵突击》红遍大江南北,主人公许三多这一虚拟人物甚至上了百度的图标。
许三多,这个迟钝、木讷到让人忍不住想抽他的农村孩子,在兵营中凭着自己的不放弃,一个人修了一条路,独自看守钢七连,成了特种兵,最终成了“兵王”。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你对生活的意义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看法。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
乙卷(选考内容,共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特别提醒:选做论述类题的考生将17、18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17、18题号处;选做实用类题的考生将17、18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21、22题号处。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孔夫子需要标准像吗
由于海内外出现儒学热,现代人要为孔夫子制作标准塑像了。我以为,为孔夫子塑像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偶像文化意味,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风度。
孔夫子生于春秋时代,离今天已经有二十五个世纪之久了。除了有一些身材高大这类简略的文字记载以外,一代圣贤究竟长得什么样,并没有留下可供后人复制的真实蓝本。专门记载孔夫子言行的《论语》,其中《乡党》这一章为我们记述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的孔夫子的形象。但是,通篇没有一个字去描写孔夫子的身形或长相。没有真实蓝本,艺术家们获得了自由。可以说,有一千个艺术家就有一千个孔夫子的形象。从西汉开始,唐宋元明清,都不断有孔夫子画像或塑像出现,而且形象都不相同。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创作的那些孔夫子肖像,并不好看,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丑化。但实际上,这是古人神化圣贤的一种方式。因为圣贤不同于常人,面貌也与常人不同。在传说中,孔夫子相貌就很奇特: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耳露轮。据说还有对孔夫子身貌更加神化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神化人物的经典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并不太看重人的外在形象这样一种意识。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非偶像崇拜的特性。
中国文化里不能说没有偶像崇拜因素,但它们大多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从来未成主流。
在北京天坛,人们可以看到过去由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祭祀对象就只用了一块上面写着“昊天上帝”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表,而没有用什么偶像之类。北京还有一座帝王庙,过去里面供奉着历代帝王,全都是用牌位来代表,而不是一些偶像。
作为中国文化的伟大阐释者,孔夫子自然显示出对形貌一类东西很淡然的风度。据说孔夫子到郑国,与弟子走散了,一个人立在东城门外。学生子贡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有郑国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颈项像皋陶,但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疲乏劳累活像一条丧家之狗。”孔夫子知道后笑了:“样子,一点不重要,但他说我像丧家之狗,说得对啊!说得对啊!”
还有一个以貌取人的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叫子羽,相貌长得很丑恶。他想做孔夫子的学生而跟随他,但孔夫子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出息。在做了一阵学生后,子羽回到家里,自己修学。后来子羽到江南,有数百名学生跟随他,他在诸侯中也很有声望。孔夫子听说后,感叹道:我以貌取人,就看错了子羽啊。
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趣。孔夫子去世以后,有人主张把长得像孔夫子的有若当做老师供起来伺候。曾子反对说:“不可以这样。圣人德行,好像江汉之水荡涤过一样,好像秋天大太阳暴晒过一样,非常高洁,没办法去模仿啊。”
正如曾子所说,孔夫子最光辉的,不在于他的形象,而在于他的德行。况且对于孔夫子这样的先人而言,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蓝本流传下来,今人就不必非要去塑造一个标准像。何况,大象无形,孔夫子的伟大是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描述的,因此,在那些与孔夫子相关的地方,没有偶像,只有书香,只有经典、思想与对话,这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风度,才是先人孔夫子所期许的风度。
17.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涂在答题卡17题号处)
A.在唐宋元明清的孔子塑像或画像中,孔子的相貌都非常奇特: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耳露轮。
B.对相貌一类的东西,孔子显示出十分淡然的风度,这正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存在偶像崇拜。
C.郑国人把孔子比喻为“丧家之狗”,对此,孔子非但毫不介意,而且还认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D.大象无形。任何至圣先贤、伟人英雄,其高风亮节是无法描述的,因此不应该为他们塑像留影。
18.下列不符合中国传统非偶像崇拜特征的一项是(3分) (答案涂在答题卡18题号处)
A.孔子的形象在历代画像中各不相同。
B.古人以丑化方式来创作孔子的肖像。
C.北京天坛只有“昊天上帝”的牌位。
D.北京帝王庙并不供奉历代帝王偶像。
19.文章后半部分接连写了三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这样行文是否显得繁复?试从论述角度及写作意图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答:
20.联系全文,概述作者不主张为孔子制作标准塑像的三点理由。(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访2008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
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下午2:30,记者有幸在烟台见到了200 8北京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山东汉子肖勇。
记者:2008奥运会举世瞩目,能够设计奥运奖牌是一份非常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是怎样的机缘让你有机会参与到这一工作中的?
肖勇: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我一直想着用设计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前几年,我曾有机会到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我非常渴望有一天能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虽然我个人不是体育迷,但我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可以说,我一直有这个准备。
记者:听说整个设计工作是由你和你的团队共同完成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肖勇:是这样的,我是设计小组的组长、主创设计师,另有杭海、王沂蓬两位教授全程参与,先后有十几位学生参加。当时的工作很苦!2006年1月11日,我们的方案中标,整个团队立刻着手修改。因时间紧迫,限时3个月完成,24小时加班很正常。可以说很单调、枯燥。
记者: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设计之初,你们拟订了怎样的一系列思路?
肖勇:我们尽可能屏除任何限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门类进行了地毯式挖掘,然后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分10多个方向进行梳理。第一次复选,我们的方案有多个入围前10名;第二次复选,我们有两个方案获得前3名,其中有一个最终胜出。总的来说,最终作品与我们的创意理念是吻合的。
我认为,设计奥运奖牌应该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以此来体现中国精神、北京特色。因此,在最终的设计中,我们也没有过多采用繁复的造型和图案,而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此实现文化与奥运的沟通。
记者:对于这件作品,有官方评价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选用玉作为奖牌,这个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肖勇:玉的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出来的。在设计之初,所有设计者心目当中对奖牌的属性和最后的结果是摸不透的。设计团队成员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了馆藏的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元素和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线索。前期共产生了以脸谱、丝绸、敦煌壁画、铜镜、长城等许多代表中国元素的100多套构思方案,然后进行提炼、筛选。在这个由繁入简、从广至精的过程中,玉的理念逐步清晰。
记者:本届奥运会奖牌与往届有什么不同?体现在哪里?
肖勇:我们希望能够赋予奖牌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中国的文化、思想,从创意上真正地创造出与往届很不相同的奖牌设计。最终的设计,我想大家也看到了,它是中西合璧的。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还有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还有中国传统对于天、地、人,对于自然、对于人文、对于奥运精神的一种追求,同时也真正能够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完美理念。
17.对2008年奥运会奖牌特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21题号处)
A.用玉作为奖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圆形的整体形态和方形的包装充分展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
B.赋予了奖牌新的文化符号,它是中西合璧的,因而能够展示全人类的文化和思想。
C.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
D.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18.下列不属于肖勇取得成功的因素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在答题卡22题号处)
A.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曾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B.重视团队合作,发挥众人的力量。
C.敢于创新,彰显个性,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
D.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脸谱、丝绸、敦煌壁画等。
19.简要说明肖勇和他的同伴用玉作为奖牌的意图和这一创意产生的过程?(6分)
答:
20.肖勇设计的奖牌是怎么体现“个性”和“民族”特点的?请简要回答。(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