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题

2014-5-11 0:11:21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

甲、必考题(142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甘草汤

烈日当空,大地炎炎,徒步行走在赶考路上的学子赵一戒和王崇文嗓子里似有火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讨口水喝都难,哪还顾得上饥肠辘辘。

这年大旱,民不聊生,树叶被捋得光秃秃,树身也千疮百孔。王崇文望着荒无人烟的山坡一声感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赵一戒一屁股蹲在地上苦笑,这鬼天气真要人命,无水喝无饭吃,你我生死未卜,还发什么感慨啊。王崇文忙拉一把赵一戒说,苦尽甘来嘛,走过一段路我们定会一片光明。赵一戒垂头丧气地说,要走你走吧,我是不行了。

不走不是等死?王崇文劝赵一戒,可赵一戒说什么也不愿走了。王崇文向前望一阵说,看,前面似有人家,我们有救了。赵一戒连忙爬起来问,在哪儿?没有呀。王崇文说,是你没看见,你只管跟我走。

其实王崇文是“无中生有”,骗赵一戒继续前行。但翻过山坡果然看到一座破庙,不过走近一看不禁大失所望。破庙残垣断壁,早已没了香火,孤零零地坐落在那里。两人探头朝破庙里看,竟然有一人四仰八叉躺在里面,再近看,鼓囊囊的希望又成泡影——原来是个老乞丐,蓬头垢面,破衣烂衫,旁边扔一空铜碗。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赵一戒问,附近可有人家?老乞丐半睁着布满眼屎的眼说,死的死逃的逃,哪还有什么人家。赵一戒说,我们有的是银两,如能弄到吃的,我们给足银子。老乞丐苦笑着说,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找吃的难啊。

王崇文忙说,只要是吃的,好赖都行。大叔如能救命,我兄弟二人终生难忘。王崇文又说,我们赶考遇到难处,如能渡过此难,今后发达定不忘救命之恩。

老乞丐见二人态度诚恳,懒洋洋地起身说,前面有一小河,水不成问题,只是吃的就难说了,我帮你们去看看吧。

老朽不图回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老乞丐边朝外走边说,二位稍等,我试试看。  

老乞丐去了半晌才回来,手捧一碗水,破烂的衣衫里兜着一包东西。

赵一戒兴奋地问,找到吃的了?老乞丐说,找到了,二位稍等,我去烧饭。赵一戒要去帮忙,老乞丐摆手说,你鞍马劳顿暂且休息,我自己去弄。

赵一戒哪等得及,偷偷去看老乞丐做饭。只见老乞丐用黑糊糊的手指抠碗边上的饭巴,抠完了便展开衣衫,露出一堆圆溜溜的东西。赵一戒以为是红薯,馋得要流出口水,忙走近老乞丐后背偷看,一看满胃酸水泛上来——那哪是什么红薯,原来是一堆干巴巴的驴粪。

赵一戒跑出庙外好一阵呕吐,东西还没吃进去,胃里的东西反而吐了个精光。

老乞丐煮好饭兴冲冲地说,二位吃吧,美味甘草汤,喝下这碗汤二位定金榜题名。赵一戒说什么也不吃,倒是王崇文吸溜溜喝得甜美,一边喝一边说,好香好香。赵一戒越发恶心,跑出去又是一阵呕吐。

等赵一戒再回来,王崇文已将那碗饭巴驴粪汤喝了个精光。赵一戒想说出来,见王崇文还美美地抹着嘴巴,只得把嘴边的话又咽下去。

王崇文继续踏上赶考的路,而赵一戒少气无力瘫成一堆泥,听天由命躺在破庙里。老乞丐拿了赵一戒的银两,第二天才领来搭救的人。赵一戒虽然得救,却身体虚弱,大病一场,三个月后才返回小城。

赵一戒刚进城门,便听到一阵锣鼓和鞭炮声,一问才知道王崇文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按学问赵一戒和王崇文不相上下,赵一戒如能如期到京,状元还说不定是谁呢。赵一戒好后悔,无颜进家面对父老,于是扭身出城,登山进了寺院,当了和尚。

王崇文从此飞黄腾达,最终官至吏部尚书,成为小城北街走出去的八位尚书之一,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深得朝廷青睐和百姓爱戴。

王崇文在朝廷当差五十余年,直到七十二岁才告老还乡。

王崇文携一家老小还乡途中见庙就磕头见寺便烧香,以祈求终生平安,一家和美。这天王崇文见山腰有一寺院,便带一家老小登山拜佛。

烧香拜佛,默默祈祷。王崇文刚要离去,老住持却说,施主留步,敢问施主是不是当朝王尚书?王崇文忙答,曾在朝中当差,如今是平民百姓。

老住持问,你知道我是谁?见王崇文目瞪口呆,老住持说,老朽法号空尘,俗名赵一戒。

哎呀!王崇文吃惊道,多年渺无音讯,原来你入佛门修炼了啊。

于是两人品茶谈禅,追忆往事。空尘住持谈到那年破庙之事时问,你一生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但可曾知道那碗甘草汤之辱?

王崇文微微一笑说,无所谓飞黄腾达,也无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想辅佐朝廷造福百姓罢了。

凡尘之事我不如你,但没受那汤之辱也算幸事。

空尘住持接着说,其实那碗汤是……

不说也罢不说也罢。王崇文忙摆手说,佛界不是有一句话叫心静风止嘛,那一刻我信念在胸,管它什么汤,只要能送我进京赶考就行,我就只当它是美味甘草汤。

空尘住持微闭双眼,沉思了好一阵才双手合拢说,善哉善哉,你才是真佛,我修炼一生也未能达到你的境界啊。

                (选自《古今故事报》总第824期)

1.说说小说开头为什么要交代“这年大旱”和这天“烈日当空,大地炎炎”?(4分)

答:                                    

                                        

2.小说的主人公如果只是王崇文一个,情节也完全可以展开,也会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但作者偏偏又安排了另一个人物赵一戒,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3.对“老乞丐”这个人物,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段?(6分)

答:                                     

                                        

4.你认为作者通过本小说想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1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①。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太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②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苟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③,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④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注释:①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刘邦有八个儿子,刘恒居第四。②啑(dié,迭)血京师:指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诛灭诸吕之事。啑血,形容激战而血流遍地。啑,通“蹀”,踏。③三王:指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④节:符节。古代朝廷用做信物的凭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定代地,立为代王,中都        都:以……为都城

  B.大臣共诛之,召立代王         谋:商量

  C.大王又,贤圣仁孝,闻于天下      长:长大了

  D.薄昭还曰:“信矣,毋可疑者。”     报:报告,回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诸吕吕产等欲为乱,危刘氏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绛侯等具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陈迹

C.故大臣因天下之心欲迎立大王

  若望仆不相师,用流俗人之言

D.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长安观变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把吕太后的党羽清除后,想拥立汉高帝与薄太后所生的儿子代王去做新皇帝。

B.代王手下的左右郎中令张武认为代王去就任皇帝非常危险,希望他找一个借口不要去做皇帝,看看情况再说。

C.代王手下的中尉宋昌对当时的形势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代王应该前去就任,不要再犹豫。

D.代王对就任一事十分谨慎,先与太后商量,又派薄昭了解情况。最后又派出宋昌、张武等六人再去打探虚实。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5分)

译文:                                   

  (2)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4分)

  译文:                                   

  (二)古诗鉴赏(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请根据上下文,说说本词第一句中的两个“尽”字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答:                                      

                                         

  (2)说说“别来此处最萦牵”一句表达了词人此刻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答:                                     

                                         

(3)本词最后2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僧志《绝句》)

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诫子书》)

(2)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苏轼《前赤壁赋》)

(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实  悉  和之气  龙伏虎

B.让  娟  涎欲滴   重病

  C.本  标  不甘味  金不昧

  D.拉  翩  风鼓浪  艳夺目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B.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了。

C.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相顾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他们的歌声。

D.但由于一些直线非交通性网络的穿越,又使巡视者可以一目了然,从而避免了不安全的隐蔽空间。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异曲同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尽管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任务和权限被严格限定在为美英等多国海军舰艇提供燃料及后勤保障服务,但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日本海上力量却实现了在印度洋广阔海域的海上军事存在。

B.亳州市检察机关采取“系统抓,抓系统”的办案方法,深化以市院为主体的侦查一体化办案机制改革,相继查办了古井集团9名高管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C.国家战略储备资源,河北涞源大湾钼矿被私挖盗采,造成国家资源流失。值得注意的是,像河北涞源大湾钼矿这样的情况在不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屡有发生。

D.完善的养老保障和福利机制是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要把发展老龄事业和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纳入规划。
  14.请顺着上文的意思,在横线上把“毕业赠言”写完整,要求表达“发展友谊”的意思,并继续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4分)

同窗几年,你把友谊的种子撒在我心灵上。                    

                         

15.请根据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后面的表格,以比较大型肉食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差异。(5分)

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地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

比较物

 

 

肉食动物

闲散而沉着

 

聚焦瞄准猎物

食草动物

灵敏又胆怯

 

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地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

四、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少现代女性一心追求高效率的完美生活,既想包揽同事耽误的工作,又要辅导孩子做作业,还积极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但她们的付出并不总是得到认可。于是有人主张,要帮助她们走出“完美怪圈”。但也有人认为女性追求完美,本就无可厚非。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请以“追求完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立意自定。

乙、选考题(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崇尚和谐

                    杨永平

历经千万年波折坎坷的考验,永恒的是你不变的肤色,朴素而平实的姿势,与时间同行,与时代击节而歌,与新世纪相约而鸣。你,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认同度最大的一个词语,一种信仰。你传达的是善意的福音,表现的是友好的祝福,追求的是完美的旋律。

  浪卷疾风荡尽尘埃,你凭的是真理的铮铮誓言;雷霆万钧劈开乾坤,你靠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襟怀;携巨雷掣闪电驱逐阴霾,你走的是科学发展的光明大道。投入你的怀抱,我们饱满了精神粮仓;高举你的旗帜,我们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曙光。曙光的尽头,社会主义大道辉煌灿烂。

  真理是毋庸置疑的。你神圣的光芒,穿透浓密的乌云;你博大的胸怀,击散流言的中伤。在你的指引下,我们人与人平等相处,我们学会了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以心换心、以情交情、团结和睦;人与环境友善相依,我们懂得了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破坏,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环境需保护不可轻心大意;人与社会彼此不分,我们担当起了社会责任,用感恩的心去感谢社会,在不足中求满足,在弱点中找亮点,在失意中保平衡,乐观豁达报效社会。

  于是,求和谐之理,走和谐之路,攀和谐高峰,创和谐社会,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性格。

  于是,我们争相辛勤地劳动,我们用纯美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硕果,用朴实的老茧谱写着醉人的乐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充实的粮仓是为和谐者修缮完美的家园,新世纪的钟声是为和谐者造就的格言。我们可以昂然笑对苍天,我们可以敞开胸怀与天地比高低,与日月赛永恒,因为和谐是我们希望的源泉,灵性的支撑,生命的根基,思想的沃土。

  把“社会和谐”鲜明地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我们振奋起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豪情壮志,激发出开拓美好未来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清楚地看到,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以更为雄壮的英姿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我们更坚定了我们的选择: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和谐文化!

                ——选自《人民日报》 ( 2007-01-01 第08版 )

  17.下面各项中不属于“和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的一项是         (  )

   A.在和谐的指引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睦。

   B.在和谐的指引下,人类更加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

   C.在和谐的指引下,人类更加愿意承担责任,报效社会。

   D.在和谐的指引下,人类更乐意走科学发展的光明大道。

   1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谐经受了千百年历史的检验,与我们的时代协调一致,被社会所广泛认同。

   B.曾有人对和谐表示怀疑,想方设法反对实施和谐,甚至编造谣言恶意中伤。

C.“和谐”中蕴涵着真理,体现出广阔的胸襟,引领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的明天。

D.如今,和谐已经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人们的习惯,凝聚为人的品质和性格。

  1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和谐社会里,人们的劳动会更加辛勤和自觉,我们的家园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B.在和谐社会里,我们会有更大的勇气和胆略征服和改造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C.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会越来越快,我们民族的振兴会更快实现。

D.今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倡导和谐,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看,他这样融入城市

本报记者袁亚平

“这幢楼的‘来回线’线路,应该怎样走好呢?”王兴柱独自琢磨着,还是没想通。他一刻都不愿歇,拔腿就去找师傅。正在休息的师傅睁开眼,看到好学的徒弟,笑了,随手把一个空烟盒拆开,在上面画了幅线路图。

拿着这张特殊的线路图,王兴柱麻利地干起来。完工后一周多,他还把这张皱巴巴的线路图带在身边。“我舍不得扔掉它,不停地看,想了又想,可以触类旁通。”

王兴柱,这个从安徽农村出来的青年农民,就是凭着好学和苦干,成为杭州市设备安装有限公司项目部电工班班长。今年初,他被评为“全国十佳知识型民工标兵”。

从安徽农民到杭州居民

1987年底的一天早上,刚刚19岁的王兴柱,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长途客车,一路颠簸到了杭州。通过亲戚推荐,他在杭州市设备安装公司做了临时工。

上班第一天,王兴柱就懵了。“叽里呱啦”的杭州方言,一句也听不懂。为了交流和工作,他决意学会杭州话。他手指物体,向工友请教发音,用心记住。他把学会的方言单词,串成句子来练习。“现在,当地人也分辨不出我是外地人。”王兴柱得意地说。

身材瘦小的王兴柱,干活却有使不完的劲儿。师傅赞赏他说:“这小鬼肯干活,脑瓜子灵光。”

1988年8月8日,一场特大台风袭击杭州。那天清晨,当王兴柱趟着水,半身湿透,好不容易到了工地,才发现唯有他一人来上班。公司一位来检查受灾情况的施工员深受感动。回公司便推荐王兴柱,让他成为签约15年的长期合同工。

从此,王兴柱与杭州结了缘。1999年冬天,他成为“杭州市十佳外来青年”。2001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家三口有了杭州市正式户口,在杭州市区买下一套近100平方米的新房子,真正过上了杭州人的生活。

从学徒工到领班人

学徒工是王兴柱人生的新起点。“不会,并不可怕,只要肯学。”王兴柱把各种材料的名称和性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就掏出来看,很快就熟悉了。

王兴柱每天早上7点就到工地。午饭后他利用休息时间,在工具间门口,把废料捡起来,操练气焊。技术进步很快,成了班组生产骨干。晚上住在集体宿舍,他从来不去歌厅、电影院,“我就看书,看电气安装中级工培训资料。”

1992年。王兴柱独立上岗,选入公司“青年突击队”。1994年,他负责东南化工厂电气安装任务。这个厂水解车间的设备从意大利进口,安装难度大。他带领电工班组,一遍一遍分析图纸,查找资料,工程提前两个月安装完毕。最后关口的设备试车阶段,他连续七天七夜坚守在施工现场,试车一次成功!意大利专家对王兴柱竖起了大拇指。

这之后的几年里,王兴柱带班四五十人,投入了三大工程。杭州游泳健身中心工程获国家建筑业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其两个工程也分浙江省“钱江杯”、“安装杯”优质工程。

从辛苦干活到保有平常心

王兴柱随手挽起裤脚,记者一眼看到,他右脚踝上还紧裹着一个蓝色的护套。

2004年夏天,王兴柱在卸货时脚踝严重挫伤。第二天早晨,脚踝肿得无法下地,可是施工任务太重,他不能到医院住院,也无法卧床休息。工友便用钢管做了一副拐杖,让他每天一瘸一拐地上班。

工作中有太多的艰辛、太多的累。那一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的一个配套工程,他连续加班加点,几天几夜没合眼。地下室的施工现场,有时往地上放一张硬纸板,倒头便睡;有时往墙角一靠,就睡着了。

“这个工程获得了‘鲁班奖’,并不代表下个项目就能做好。要有颗平常心,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是好多外来工里幸运的一个,除了个人努力,主要是单位提供了好的平台,让我有施展的机会。”王兴柱满脸真诚。

——选自2007年04月05日《人民日报》

18.第一个小标题记叙了王兴柱从农民变成居民的原因,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发愤学习  

B.肯干活

C.融入当地社会

D.责任心强

19.作者是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本文内容的。下面各项中与文章内容结构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介绍他经过努力,成了城市居民。

B.介绍他取得了哪些成绩。

C.介绍他凭什么在城市站住了脚。

D.介绍他今后将怎样发展。

17.这篇人物通讯一开头安排的“线路图”的特写镜头,叙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它?(6分)

答:                                   

                                        

20.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想要表达什么观点。(6分)

答:                                     

                                       

加试题(40分)

参考答案:

一.1、为主要人物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2分)让读者感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后面一连串故事的发生才可能是真实的。(2分) 2、(1)可以通过2个人物在相同的环境中,在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思想和行动的对比性展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有了2个人物,2人晚年庙中相间的情节才可以展开。(3)有了2个人物,2个人的内心思想才可以充分展示,小说的思想才更加深刻。(每点2分)  3、作者分别使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答对3个即可满分)  4、示例:(正面)(1)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再大的困难也无所畏惧。(2)面对困难,态度要积极乐观。反面:(1)目标动摇,畏惧困难,必将一事无成。(2)困难面前患得患失,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就会错失良机。(须答2点,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对)

二.4.C(年纪大的)  6、D(到。A。连词“来”/连词“因为”。B介词“向”,动词“变成”。C连词“因而”,连词“反而”)  7、D(代王不是“派出”,是与他们一切前往的。可从“参乘”“使”等词语中看出)  8.(1)自以为能得天下的人数要用万来计算,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之”“数”“卒”“践”“判断句”各1分) (2)现在即使大臣们想要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驱使,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同心一致吗?(“为”“使”“专一”“反问句式”各1分)  9.(1)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翘首云天,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而且包涵着在此期间自己内心因思念家乡而涌起的多少希望与失望之情。(2)就在词人回乡的愿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却又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3)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者的视觉或听觉,让读者去体会,去品味,使之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直接抒情,更富感人魅力。  10.(1)沾衣欲湿杏花雨   非志无以成学   (2)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三.11.A(B“禅”读“shàn”,其余读“chán”;C“识”读“zhì”,其余读“shí”;D“纤”读“qiàn”,其余读“xiān”)  12.C(“相顾失色”的意思是“相互看视而脸上变色,形容几个人一起惊恐的样子”,根据语境显然不当,应为“黯然失色”)  13.D(A“限定在”中的介词“在”残缺宾语“的范围内”。B“相继”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意思”,一个案件不能用“相继”。C“都”“屡”多余了一个)  14.示例:我将默默地把它带走,精心浇灌、栽培,让它来日开出芬芳的鲜花。(内容2分,拟人手法2分)  

15.(每个空格1分)

比较物

性格

眼睛生长的部位

原因

肉食动物

闲散而沉着

头部的两侧

聚焦瞄准猎物

食草动物

灵敏又胆怯

处于同一个平面

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地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

七.16.作文(略)

选考题答案:

(一)17.D(是和谐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18.B(原文没有这样的意思)  19.B(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更加和谐,而不是一味地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

(二)17.具体形象地交代了王兴柱能够融入城市的原因:好学、苦干;(3分)让典型材料说话,与后面的概括介绍一起,“点面结合”地展现王兴柱的形象特点。(3分)  18、C(不是他“从农民变成居民的原因”)  19、B(该项内容属于C,是他站住脚的原因之一)  20、鼓励广大农民工要以王兴柱为榜样,(1分)认真学习,(1分)勤奋工作,(1分)钻研技术,(1分)提高素养,(1分)浓缩自己的成长历程,争取尽快成为新型市民。(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孝文皇帝刘恒,是高祖排行居中的儿子,即八个儿子中的第四个。高祖十一年(前196)春天,打败了陈豨(xī,希)叛军,平定了代地,刘恒被立为代王,建都中都。他是薄太后所生。在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吕后八年(前180)七月,吕后去世。九月,吕氏家族的吕产等企图作乱,危害刘氏天下,大臣们共同诛灭了诸吕,商议迎立代王为皇帝,详细情况记载在《吕太后本纪》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代王就此事征求左右大臣和郎中令张武等人的意见。张武等人议论说:“朝廷大臣都是当初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他们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这样做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罢了。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人名义上说是迎接大王,其实不可轻信。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变化。”中尉宋昌进言说:“众位大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当初秦朝政治混乱,诸侯豪杰纷纷起事,自以为能得天下的人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豪杰已经不再存有做皇帝的希望,这是第一点。高帝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地象犬牙一样彼此交错,互相制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宗族坚固,有如磐石,天下人都为刘氏的强大而折服,这是第二点。汉朝建立以后,废除了秦朝的苛虐政令,与民商定新的法令,对百姓施以恩德,人心安定,难以动摇,这是第三点。再者凭着吕后的威严,吕氏已有三人被立为王,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然而太尉凭朝廷一支符节进入吕氏把持的北军,只是一声呼唤,将士们就都袒露左臂,表示要辅佐刘氏而抛弃吕氏,最终消灭了诸吕。这是天意所授,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现在即使大臣们想要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驱使,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同心一致吗?如今京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族,京城外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这样强大的诸侯,谁都惧怕他们。现在高帝的儿子就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长,贤圣仁孝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们是根据天下人的心愿要迎立大王做皇帝,大王您不必怀疑。”代王又禀报太后商议这件事,还是犹豫,没拿定主意。于是代王就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会见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说明了为什么要迎立代王。薄昭回来报告说:“全是真的,没什么可怀疑的。”代王于是笑着对宋昌说:“果然象你说的那样。”随即命宋昌担任随车的参乘,张武等六人也乘驿车随代王一同前往长安。走到高陵停了下来,派宋昌先驱车前去长安观察情况有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