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2014-5-11 0:11:21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 二 语 文

出题人:何 俊   审核人:吴静晖

本卷满分100分,时量120分钟  全部答案写在答卷上!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房(lǐn) 隙(xià)  跷(xī)  时(xū) 长歌哭(dàng) 

    B、回(sù)  羡(xīn)  桀(ào)  优(pái) 身不恤(yǔn)

    C、容(cóng) 青(jīn) 鱼(zēng) 临(pín) 才华溢(héng)

    D、伶(pīng) 蹰(zhí) 立(pū)  妆(lián)  极泰来(p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常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B、出来辨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

    C、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D、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汉语散文写作中,“文”指的是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来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

    B、今天我走进这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C、《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战争徭役……。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D、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味。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的确,我们很难简单的概括出中国文学的传统,但大约不会有人否认,先秦文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至为绚丽,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B、在昨日下午进行的2006赛季中甲联赛第25轮主场与江苏舜天队的比赛中,主场作战的湘军足球队与客队1比1战平,这意味湘军实际已提前降入乙级。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D、老师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老人的脸上因为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是描写泪多的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5、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  )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6、下列属于“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缘由”一项(  )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C、学生运动的徒手空拳和庸人的忘却历史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7、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三、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伶官传序》 (节选)  欧阳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君臣之首          函:装着

    B、抑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C、君臣相,不知所归       顾:照顾

    D、泣下沾襟,何其也!      衰:衰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方其系燕父子组         其意气盛,可谓壮哉

A、                B、

      不赂者赂者丧          桑落矣,其黄而陨

    未及见贼士卒离散        夫祸患常积忽微

  C、                D、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语法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得双石于潭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甚矣,汝之不惠

12、下列各句对文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论述庄宗由盛而衰的变化,通过对比论证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B、第二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评论庄宗盛衰之事,意在警告北宋统治者一定防微杜渐,警惕伶人作乱亡国。

C、文段用语委婉,气势旺盛,即使在慨叹庄宗败亡之事,也只寓之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

D、文段骈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加以疑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读起来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4分)

13、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告子上》
(1)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                                              。
(2)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译文:                                             。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赏析(4分) 

题红叶 (唐) 韩氏

流水河大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两首诗分别运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2分)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题1分)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郭茂倩编《长歌行》)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  (《邶风·静女》)

 (4)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5)呜呼!             ,并力西向,       。(苏洵《六国论》)

 (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现代文阅读

燕  子

── 有一首歌   (台)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6.结合文章分析,“父亲”将“长亭”误听作“长城”,是因为            

         。(3分)

17.“我”将“乌秋”误认作“燕子”,前面有一句话已作了铺垫,它是“         

           ”。(3分)

18.在了解真相后,为什么“父亲”很“懊丧”,“我”则“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试分析其共同的原因。(3分)

答:                                   。        

19.文中说“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既然是“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3分)

六、文章赏析(10分)

20、写200字以上的文章赏析。(10分)

心中的“燕子”

              ── 谈《燕子》托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七、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当今社会,“亮点”一词使用频率极高。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寻找和发现他人的“亮点”。“亮点”一词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小议亮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