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测试题
语文
命题:黄华韵 考试时间:2007、10、11 校对: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渌(lù)水 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豆蔻(kòu) 迁谪(zhé) 訇(hōng)然 嘲哳(zhā)
C.青冥(míng)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浣(huàn)纱
D.魂悸(jì) 暮霭(ǎi) 教坊(fáng) 纶(lún)巾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舞榭歌台 嬴得仓惶北顾
B.转轴拔弦 坐中泣下谁最多
C.雕栏玉砌 常使英雄泪满襟
D.戌角悲吟 只是当时已枉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B.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
C.北收要害之郡 追亡逐北
D.暴秦之欲无厌 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
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C.柳永和苏轼均是北宋词人,在北宋,柳永代表了婉约派的最高水平,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一派。
D.“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青藏铁路与西藏文化并行不悖
中国著名作家王力雄最近接受《亚洲周刊》采访,就青藏铁路的通车做了负面和悲观的判断,进而担心藏族的传统文化、藏区环境会被破坏,并且主张在西藏设立“文化特区”,以“保持藏文化的纯净”。
王力雄对西藏发展的关心无疑是好的,对青藏铁路的影响所作出的某些判断也是有些道理的。但是,他提出设立西藏“文化特区”的构想,无异于将西藏与中国其他民族、与世界隔离开,似乎并不妥当。
王立雄说:“藏民族的文化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竞争中缺少优势”,“开放的经济完全有可能使藏民因为文化的原因变成受害者”,等等。这些想当然的断语给人的印象是:铁路带来的是大汉族沙文主义的入侵,带来的是市场文化的冲击,这将一举摧毁西藏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一场灾难!
西藏需要现代化,而不是固步自封。西藏要做的不是设立“文化特区”,把西藏隔离开,消极抵抗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是汲取从前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反对大民族沙文主义,但不能支持狭隘的民族主义。
事实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开通的整个过程中,中央及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藏区的环境保护,作了周密安排。例如:青藏铁路的车站、桥梁造型,都带有浓郁的藏文化色彩;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每逢藏羚羊迁徙季节,主动停工让道;为让藏羚羊顺利通过铁路,设计了缓坡式、桥洞式过道,并在铁路隧道上方加设救命围栏;禁止把施工废料等有害物质堆放在河流和沟渠道水体附近;铁路沿线主要车站都将设置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定点存放点;垃圾在一周内通过列车运往格尔木进行处理;等等。这种对环境的悉心照料和精心保护,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在西方也是很少见的。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很难用具体的方式保护起来,因为它总是在人们的互动、继承、交流和使用中才体现出其存在。几十年来,世界宗教走向了现代化、民主化,梵蒂冈天主教教廷都已经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进行布道;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城达兰萨拉的西藏流亡社区,都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看来,宗教也并不排斥现代化。
青藏铁路的火车一路走来,给藏民带来的绝不会是灾难,而是生机和活力。消极地拒绝西藏文明的进步,让西藏永远保持贫穷落后的状态,相信也是达赖喇嘛和十几万流亡藏胞不愿看到的。
5.下列不属于王立雄在西藏设立“文化特区”依据的一项是( )
A.藏民族的文化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竞争中缺少优势。
B.开放的经济完全有可能使藏民因为文化的原因变成受害者。
C.铁路带来的大汉民族沙文主义的入侵,给藏民族的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D.保持西藏优美的自然环境及藏文化的纯净。
6.下面解说哪一项不符合文章作者的观点( )
A.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B.王力雄担心藏族的传统文化、藏区环境会被破坏纯属多余的。
C.反对大民族沙文主义,但不能支持狭隘的民族主义。
D.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在没有铁路时就存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藏的现代化的进程将随着科技、网络、通讯和交通的发达而自益加快。
B.西藏现代文明程度的加强势必弱化藏族的传统文化。
C.青藏铁路建设重视了藏区的环境保护,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D.建立西藏“文化特区”的构想,无异于搞民族分裂。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8、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 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错
C、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愈:胜过
D、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占据,拥有
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 而四国休息于内
C.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寄寓夔州(现重庆奉节)时所作。
(1)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两句为一联,共分首联、 、 、和尾联四联。律诗和绝句统称 。(3分)
(2)宋人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方面的意思,你能读出几方面的意思?试作具体分析。(5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小题,5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
(2)映阶碧草自春色, 。 ,两朝开济老臣心。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
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村子的气味 李广智
①村子的气味是土生土长的。偌大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家聚聚散散地凑成一个村子,居然能有气味,没在村子里居住过的人,一定不会这样想,那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气味,可是一个人的气味,放在村子里。那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对村子构成威胁。村子不生活在一个人的气味中。
②村子里的气味在哪儿,没有人准确地回答你。那些气味藏起来,分散在树上,带在动物的身上,躲在土里。气味是村子里最隐秘的身体语言。它藏在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只是那味儿,不让村里的人,也不让外来的人,轻易嗅到。等到它想的时候,就钻进你的鼻孔,想不闻都不成。那气味就在村子里,在空气中弥散,你在一个村子里生火过日子,在一个村子里呼吸,就会闻到,无法躲避。那气味常借了风的脚,壮势。风这物,在乡下猖狂着呢!它把脚装在心里,不外露,想到哪儿,就到了。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人须用脚走上半日,风这个家伙,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再大的村子,也不够风这个家伙遛一个弯的。那样,村子的气味就无处不在了,它像空气一样存在。
③其实,村子里最好闻的,一定是树木。在一个村子里,没有什么比树木更实在的了。只要没人阻挡,它就不择地方地扎根生长。这不像一个人,总要找个合适的地方落脚,实在没地方了,他可能就会到别的村子,别的地方生存。树木不一样,它在一个地方扎下了根,就会在那个地方拼命地长。长到没有人会数得清一棵树会有多少片叶子,没有人会数得清一个村子到底会有多少棵树。那时,树的气味将分布在整个村子里。清苦的杨树叶子味儿,清甜的槐花香味儿,清香的果熟味儿,在整个夜晚,在清晨的阳光中,在雨后的短暂寂静中,它随了风,钻入人的鼻子眼儿,进入人的心脾。那味儿是自然之气,人闻过了精神,为之气爽。只阳光现了,那味儿亦收了风脚,聚拢于树身。不是真的收了那味儿,白天里,人气重,那味儿嫌闹,不愿见生,抽了身,躲在树影儿里,等人近了,让人品。
④树的气味,总在天暖的时候缠人。这和村子里的牛羊不一样。村子里的牛们,羊们,还有驴们,它们是家畜,一年四季都和人走得近。它们几乎天天沿着一条道,从屯头走到屯尾,进入到村子里的某一处山坡地边,散成一堆黄物或其他颜色的物,不为别的,填饱自己的肚子,长它们自己的膘儿。那些牛啊,羊啊,驴啊,一年四季也不会张罗洗一次澡,家畜们留下气味,给异性闻,给晚辈闻,给屯人闻,让那条常走的道儿都染上一身的气味,经风脚带了,捎给村人。
⑤炊烟起了。那烟化成一匹马,飞上村子,想是奔去高处,被风骨挡了道儿,没了去处,索性折落村中,让一股淡淡的灶烟味儿游入村人的嗅觉。那味儿不似灶起时,百般呛人,必是被风嗅了,被树嗅了,落到低处,人只嗅到星星点点,让味儿寡淡了。那时,几个孩子正在村子里嬉闹,他们已从某个院子里飘出的香味,准确地推断出当顿的饭菜。那是饭菜的香味传给他们的心机,他们不回家看灶台,凭味儿就能推断出啥饭菜。这也会让一些人准能按时回家吃饭。屋里的人疑惑那人时间把的准,问话。那人笑出一脸的神秘,风把味儿偷偷放出来,让人先尝了。
⑥村子的气味,常常让人琢磨不定。它总是随着树木的变化和人畜的行走,任意改动。这也让我时常对村子之外的任何一个村子产生好奇。为了满足我的好奇,我曾居住过许多的村子,它们有的被雨后的土腥味儿围裹着,有的飘满了水塘的鱼腥味儿;有的吹满了海水的咸腥味儿。它们好像都和我们村子的气味不一样。我常常想,在另外某一个地方,会不会有一个和我们村子的气味一模一样的地方。那样,我在另一个地方劳动,行走,即使长久地居住下来,都不会感到任何陌生。我会以为,我仍居住在原来的村子,那些平时在村子里的所有气味,会在想让我闻到的时候,准确无误地钻入我的鼻子眼儿,进八心脾。那么,我将不再想家。 (选自《散文》2006年弟2期,有删节)
14.从全文看,村子的气味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5.(1)请解释“气味是村子里最隐秘的身体语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2)为什么说“其实,村子里最好闻的,一定是树木”?(4分)
答:
16.在文中,作者说树的气味“不像一个人”,“和村子里的牛羊不一样”。请结合文意,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5分)
答:
17.简要分析“风”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
六、(15分)
18.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书目”下一个定义。(4分)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给人们查找。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⑤图书目录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况。⑥图书目录是按照—定的顺序编写的。
答:书目
19.生日那天,假如父母为我们聚餐庆祝,祝愿我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考上理想的大学,等等,此时此刻我们该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请写出自己对父母说的话。要求态度诚恳、用语得体、语意连贯,50字左右。(5分)
答:
20.仿照下面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子,要求引用能表现感情的古代的诗句。(6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中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故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
。
七、(60分)
21.请以“境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A贾gǔ C钿diàn D纶guān)
2.C(A赢得,仓皇B 拨弦,座中C常→长D戌→戍,惘然)
3.D(满足)
4.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5.D(D项是王力雄在西藏设立文化特区的结果。)
6.B(由“王力雄对西藏发展的关心无疑是好的,对青藏铁路的影响所作出的某些判断也是有些道理的”可知,他的担心大都还是比较客观实际的,但这次他的观点确实多了些主观和武断。)
7.A(B项“弱化藏族的传统文化”不准确;C项“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太绝对;D项“民族分裂”把矛盾扩大化了。)
8.B 解析: 责备
9.C 解析: A:古:崤山以西;今:山西省;B:古:休养生息;今:停止活动,恢复精力;C:古今:认为;D:古:挺身而出;今:个人早期经历或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10.A(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象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11.(1)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2.(1)颔联 颈联 近体诗(或:今体诗)(一个空1分)
(2)“万里”:①离故乡万里之遥;②登高所见到的苍凉恢廓的万里秋景。“悲秋”:③诗人悲凉愁苦的感受;④点出时令。“常作客”:⑤长期漂泊。“百年”:⑥年老。“多病”:⑦体弱多病。“独登台”:⑧孤独寂寞地登上高台。(意思对即可,不要求完全一样。答对四点给3分,答对五点给4分,答对六点给5分)
13.(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多情自古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惊涛拍岸
(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14.①土生土长;②无处不在;③树的气味在天暖时缠人;④炊烟的气味引导人们回家;⑤让人琢磨不定。(答对四点即可)
15.(1)村子里的气味躲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村里村外的人不能轻易嗅到它。
(2)因为树木实在,在村里扎根生长;树的气味是自然之气,弥漫在村子里,随风让人闻,供人品。
16.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树木只在一个地方扎根生长和在天暖时缠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村子里树木的气味的喜爱、赞美之情。
17.风把村子的气味吹往村子各处,将树木的自然之气给人闻,让村人嗅到炊烟的味道。这就构成了一条行文线索,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从内容和形式方面作答)
18.书目是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定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19.示例:爸妈,感谢您们给了我生命,更感谢您们十几年来对我的悉心照顾和培养,没有您们,就没有我的一切!我决不辜负您们的厚望,一定加倍努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衷心希望您两位保重身体,每天生活得幸福愉快!
20.我梦想,坐在华北大平原上,在银河的朦胧星光中,领悟“星垂平野阔”的境界;我梦想,在长江的古堤上,在晨光的熹微中,去感受“江流天地外”的气势。
21.参照2007年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