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 《守财奴》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
1. 着重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
2. 注意领悟小说的主题。
3.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方法。
写作背景:
中国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甘于付出高额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困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小说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关于重点及解析:
1. 领悟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尴尬,表现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2. 鉴赏暗示和巧合的写作技巧
暗示就是在某一情节内容出现之前先有一定的伏笔和提示,这是表现人物常用的方法之一。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在他住进县招待所之后淋漓尽致地全部表现了出来,而导致他住招待所的一个重要细节,就是感冒。小说前面就作出了暗示,第一部分说“今年好像变娇了……”因此非买一顶帽子不可。第二部分写他没有赶在商店打烊之前买到帽子……这两处为他感冒作了铺垫。第一部分末尾“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也是一种暗示,暗示这次进城将有奇迹出现。
“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常见方法之一。小说中陈奂生碰到吴书记便是一个巧合。
3. 出色的心理描写
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心理,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过程中得到解释。
难点解析:
人物形像的理性分析:
1. 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但他追求的不外乎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为的是能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着浓厚的小农色彩。
2. 陈奂生住招待所一夜花了五元钱,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说明农民毕竟不富裕,生活非常艰苦。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由于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等,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又表现出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他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落后心理的生存土壤。
第四课 《守财奴》(自读课)
一. 学习目标:
1. 把握小说主题。
2. 仔细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
3. 掌握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
关于《欧也妮·葛朗台》
《守财奴》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节。《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之一。《欧也妮·葛朗台》写出了葛朗台一生的历史。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形势下,囤积居奇,大发横财,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为财产逼走侄儿,折磨妻子,剥夺独生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
二. 重点解析:
1. 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葛朗台这个极端自私、贪婪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拜金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 分析葛朗台的形象
葛朗台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特点。
① 葛朗台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对亲人也自私,他的利己主义走到了极端。② 葛朗台是十足的拜金主义者。除了占有金子,他不知道人间还有别的什么幸福。③ 葛朗台的贪欲具有极大的爆发力。如咽气之前竟能做出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在手里。
3. 情节的丰富多彩和巧妙发展
作品用丰富多彩的情节集中地表现守财奴的性格。如小说中金梳妆匣风波和欧也妮的继承权一事发展过程中,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尾又是令人惊讶的一笔,大大小小的情节组成守财奴晚年的一部性格史,令人惊叹世上竟有这么一种人。
4. 意味深长的讽刺
葛朗台的语言不但充满市侩气、铜臭味,而且还不时出现逻辑上的悖谬,构成绝妙的讽刺,让人忍俊不禁。讽刺并不直露,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三. 难点解析:
1. 精彩的动作、语言描写
作者刻画葛朗台的形象,动作描写十分精彩。如作品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见到金梳妆匣时饿虎扑食般攫取钱财的丑态,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不择手段地掠夺钱财的伎俩。
葛朗台临死叮嘱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他至死忘不了金钱,是十足的金钱占有狂和守财奴。
2. 从两处议论看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① “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作者把葛朗台的吝啬、拼命占有金子,看作一种痴情、癖好,这是一种人性论的观点。其实,葛朗台的吝啬、贪婪是资产阶级的本性。
② “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
作者用宗教美化葛朗台太太,认为笃信宗教就不致陷入金钱的泥沼,用葛朗台太太来反衬葛朗台的可恶。其实葛朗台太太懦弱无能,不值得如此美化,宗教也没有这么大力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选择题、简答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撇开(piě) 纸锭(dìng) 饱绽(zhàn) 亲昵(nì)
B. 瘐毙(yǔ) 打烊(yàng) 癖好(pì) 香酥(sū)
C. 济南(jì) 攫取(jué) 丛冢(zhǒng) 艳羡(xiàn)
D. 弥满(mí) 板滞(zhì) 惬意(jiā) 佳肴(yáo)
2. 下列各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黯淡 油腻 尴尬 始作踊者
B. 誊顾 火钳 琐碎 囤积居奇
C. 庸碌 娇媚 奢华 惊惶失措
D. 踌躇 悭吝 干躁 冠冕堂皇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玄(黄色)色 匆遽(急忙) 自残形秽(丑陋)
B. 矜(自夸)夸 板滞(停止) 莫可名(明白)状
C. 丛冢(坟墓) 希冀(希望) 迷惘(迷茫不清)
D. 况(情形)味 竦(惊惧)然 丰(容貌好看)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5题:
老栓慌忙 出洋钱,抖抖的想 给他,却又不敢去 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 过灯笼,一把 下纸罩, 了镘头, 与老栓,一手 过洋钱, 一 ,转身去了。
4. 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 拿 递 接 吵 夺 扯 裹 塞 抓 捏 捏
B. 摸 交 接 嚷 抢 扯 裹 塞 抓 捏 捏
C. 摸 递 接 吵 抢 扯 裹 塞 抓 捏 捏
D. 摸 交 接 嚷 夺 抢 包 塞 抓 捏 捏
5. 上文所用的是 描写方法,揭示了华老栓 的心情和 的性格特点;黑的人 的性格特点。
6. 《药》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它属于哪一种悲剧( )
A. 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B. 中国贫苦农民的悲剧。
C. 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 D. 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
7. 选出对以下八篇小说命题原因解说归类不正确的一项( )
①《社戏》 ②《守财奴》 ③《药》 ④《项链》 ⑤《孔乙己》 ⑥《故乡》⑦ 《陈奂生上城》 ⑧《荷花淀》
A. 以故事发生地点命题的:①⑥⑧
B. 以小说主人公命题的:⑤⑦
C. 以人物性格特征命题的:②
D. 以贯穿全文构成情节发展线索的细节命题的:③④
8. 下面几处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② 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铺里、肉铺里、争钱,受嘲笑,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③ 似乎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A. ①②表现人物境遇的艰难,③突出人物的嗜财如命的守财奴性格。
B. ①表现人物境遇的艰难,②③表现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婪。
C. ①②表现人物生活的俭朴、节省,③表现人物的守财奴性格。
D. ①揭示人物愚昧落后,②表现人物因爱慕虚荣而付出的深重代价,③表现人物嗜财如命的守财奴性格。
9. 选出对语段景物描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A. 通过写枯草、寒风、乌鸦,渲染两位老人上坟的悲凉气氛。
B. 通过景物描写显示周围的静,衬托出两位老人的悲痛心情。
C. 显示出周围的寂静,表现出夏瑜母亲的期待—乌鸦飞上坟顶,鬼神显灵。
D. 显示出清明节坟场凄凉,寒凉和寂静,表现出两位老人的悲痛心情。
10. 对葛朗台的几句话分析最佳的一项是( )
① “这交易划得来”。② “要是我女人还有救,请你救救她,要我一百二百法郎也行。”③ “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钱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公平交易。”④ “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⑤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A. 突出表现了葛朗台的人生目的:金钱。
B. 突出表现了葛朗台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C. 突出表现了葛朗台“人生就是一件交易”的观念。
D. 突出表现了葛朗台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思想性格。
11. 下列描写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阴冷肃杀的自然景物与华老栓的爽快、兴奋,充满希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同时也为夏瑜的英勇牺牲渲染了沉寂、冷漠和悲壮的氛围。
B.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从旁叙述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成功,使她长期的梦想,一时化为现实而陶醉的心理,反映其虚荣心。
C.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了陈奂生是一个狭隘、自私的现代阿Q的典型。
D. 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借助动作细节刻画葛朗台担心害怕女儿会继承其母财产,划分自己财产的惶恐心理,突出其吝啬守财的性格特征。
二. 阅读小说《烈女》,回答问题。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
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
“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
“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a)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
“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可真不少。”她装模作样地说。
“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没听说过?咳咳,该知道了呀!是位姑娘,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情。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b)咱这小城自古来就爱出烈女。”
哀乐,如沉重的铅液在大厅里缓缓流动。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肃穆。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个现代化’成果的警觉性……(c)”
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无动于衷,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
悲壮的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
……(d)
“……(e)安息吧!亲爱的苏燕同志。”
她哭得如泪人。愿望实现了,恶人得了恶报。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1.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
2. 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回答。
3. 从记叙的顺序看,第9自然段属于 叙部分。它的作用是
4. 本文共用了五个省略号,从内容上看,省略号(e)处与省略号 处直接衔接。
5.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中的“那样”指 ,“现在也会这样吗?”中的“这样”指 。
6. 文章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主题?“透视”出什么样的主题?
三. 作文
学了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发现人们身上有许多弱点和劣根性,请以“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简答题
1. B(A项 撇piē C项 济jǐ D项 惬qiè)
2. C(A项 俑 B项 眷 D项 燥)
3. D
4. B (A中“玄”为“黑色”之意;B中“名”为“说出”之间;C中“惘”为“失意”之意。)
5. 动作描写;小心谨慎、激动紧张;善良纯朴;指康大叔,他的凶残贪婪
6. A 7. A 8. D 9. C 10. D 11. C
二. 阅读小说《烈女》,回答问题。
1. 苏燕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往上告不准,决心以死醒世。
2.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
3. 插叙或补叙;补充交代事情的经过
4. c;
5. 写血书决心以死醒世;恶人得到恶报,自己被当作英雄
6. “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透视出社会的“麻痹”,不用鲜血和生命不能唤醒世人。也告诉人们,这样的社会急需“诊治”。
三. 作文
文题中的“认识自我”其实既是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更应清楚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足。唯其如此,才能加以改正,才能有进步,才能“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