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2014-5-11 0:11:23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一、(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踌躇(chú)  不惮(dàn)  噩(è)耗   和蔼(ǎi)
  B、秋蝉(chán)  歧(qí)韵   细腻(nì)  陪衬(chùn)
  C、石窟(kū)   憨(hān)厚  歆(xin)羡   蹊跷(qiāo)
  D、鬃(bīn)霜  颔(hàn)首  冥(míng)顽 自诩(yǔ)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痛定思痛  百折不回  桀骜锋利  陨身不恤
  B、不远千里  自然而然  回味不永  借步上前
  C、窗明几净  依依惜别  长途跋涉  耳闻目睹
  D、饱经忧患  颠来到去  感激涕零  芸芸众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然而造化(大自然)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密集射击)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B、①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学位名称),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②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通的欧阳子的秋声和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C、①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引人注意),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②偌大(这么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D、①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诗达到的程度)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②大家听了都笑,他也颔首(点头)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纵横的悲伤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字,删去不影响表意的一项是(  )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佳日。
  C、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5、括号中的词语不能替换句中加点词语的一项是(  )
  A、时间永是流驶(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内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好像)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C、他太卑微,太渺小,大愚昧,最大的倾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D、他们在叙述(记叙)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
6、在下列括号中填入词语,合适的一项是(  )
  ①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  ),不幸全被这缕血痕抹杀了。
②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③几天会罢,一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  )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A、①武功 ②品味 ③纠正
B、①罪恶 ②品味 ③校正
C、①武功 ②品味 ③校正
D、①罪恶 ②品味 ③纠正
7、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如“。
  C、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新活。
  D、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泪不为一已的悲痛而是为生生不息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B、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驰电掣,朝敦煌赶来。
  C、但是,他太卑微了,太渺小,太愚味,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D、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炼成钢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9、对句子中加点部分修辞方法的说明,有错的一项是(  )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借代;这里借代“一些文字”,属大代小的一种。
  B、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排比;从多个角度来写秋给人的感觉,颇有立体感。
C、他们不断地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比喻;喻指敦煌文献被埋没、遭流失的情况,用的是借喻。
D、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美。
  ——拟人;把玫瑰花当作天使来写,特别生动形象。
10、以下是对散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既不是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也不要求有诗歌那样动听的音韵,也不要求有戏剧那样紧凑的情节。
  B、散文的内容,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锁碎见闻,点滴感受,它像与人聊天,行笔随意,挥洒自由,没有任何约束。
  C、散文的内容丰富,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眼有所见,心有所思,都可写成散文,或送稿发表,或留文自赏。
  D、散文虽写法自由,内容宽泛,但也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它也需遵守一定的法则,“形散神不散”就是基本的约定。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说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周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1、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徘徊”改为“犹豫”行不行?为什么?(3分)
12、写程君一句“正告”的话,有几层意思?作者借此说明什么?(3分)
13、“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实在无话可说”的原因有哪些。(2分)
14、“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说说这句中的“这”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二)
在黑黢黢的长江中溯江航行了一整夜。晨六时,小火轮抵达巫山县城。盛夏中的清晨六点钟,应该是大地苏醒、曙色满天的时候,这里的一切却还藏在深不可测的夜色里。四处都是森然逼人的山影。下船上岸。好高好陡的码头!码头的石磴,也隐隐约约的躲在厚重的夜里。
第一次同妻子一道自费旅游,也算是领略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吧。我们是奔小三峡而来的。天大亮里,来到去大宁河的船码头,江边正泊着几艘小型平度船。这种船有两排座位,可坐二十几个人,安有柴油发动机,可谓小巧玲珑。
大宁河是长江支流,一路要穿越气势瑰奇的峡谷,故称“小三峡”。
船上多为游客,有浓汝艳抹的女士,有鞍前马后般照应的男士,也有戴眼镜、着简装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老夫老妻,绝无仅有。
船只开始进入峡谷,下起霏霏细雨。河道不宽,两岸是翠绿的山。山坡下有人家,却看不清。掉背上有牧童,只是没有牧笛,而且隐约在濛濛细雨里。朦胧的天色,朦胧的河湾,朦胧的山影,是在哪一幅画中见过?是在哪一次梦里游过?是在哪一首诗里读过?游人争相拍照。
渐渐地,山势越来越陡峭,以至于必须把头仰得高高的,才看得见山崖顶上的天空。是谁抡起巨斧把山峦拦腰劈开的呢?造物主是怎样获得如许的灵感,把这山、这崖、这河安排得好许奇特、诡谲、绝妙的呢?比起三峡,这小三峡因两岸逼近,因而更增添了一层崔嵬雄奇的气势。那绝壁上,成水平一字儿排开连绵不断的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方的石孔,像无数黑洞洞的古人的眼睛,深沉地、严峻地看着千年后的形形色色忘情山水的后代;又像无数张开的口,发出无声的然而是撼天动地的历史的呐喊。
雨,越下越大。“悬棺!”随着一声惊呼,人们不约而同的朝险崖中部的一眼山洞望去,果见黑色的棺材模样的东西赫然映目!死亡可以如此倨傲!
我们的祖先,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千古之谜!船上,有个四十几岁的当地人,以谁都听得懂的四川口音为游客们作义务导游——栈道的来历啊,悬棺的奇特啊,不紧不慢,笑容可掬,遗词用典有些文绉绉的,可打扮却很“土”。大家围着他,眼睛一眨也不眨。在大宁河的深处,平底船靠着一个洲子停了下来。洲子里满地尽是带有条状花纹的大小卵石。这便是“三峡石”。雨中,人们纷纷捡拾起那斑澜的石头。我们老俩口出不例外。
返航。大雨如注,而且越下越大。好像是天在这里开了个口子,把天上折水尽情地肆无忌惮地倾泻下来。据说,大宁河本来是清流澈见底的,此刻的河水却是淡黄色的了。瀑布,十万帘雪白的瀑布,从两岸绝壁的顶部、中部、凹部轰隆隆地垂了下来。从山上下来的,是箭一般飞驰的水。在河上腾跃的,是起伏汹涌的水。在空是交织的,是密密匝匝的水。仿佛天地间除了水还是水!
一切的色彩,一切的韵律,一切的思绪,全都凝固了,都被取代于訇然、凛然、浑然的水的世界!游客们一个个屏气敛气地大张着眼睛。
宇宙产生之时就是这个样子么?大地鸿蒙之初就是这等模样么?大禹治水之际就是这般气象么?拍照,快拍照!
返回巫山县城时,雨已停了下来。我们的耳朵里仿佛仍然哗哗地下着小三峡的豪雨。
(周声华《小三峡的豪雨》)
15、从“船只开始进入峡谷”起,作者写了“小三峡”哪些方面的景致?请各用两个字表达?(2分)
16、“死亡可以如此倨傲!”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惊叹?(2分)
17、作者写“雨”是全过程的,然他为什么以“豪雨”入题?请列举可能的理由。(2分)
18、这是一篇游记,如果从“游踪 景观”的关系看,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四字术语来表述它?(2分)
(三)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街枚疾走,不闻号令     枚:像筷子似的东西
  B、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霏:弥漫
  C、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象:象征
  D、念谁为之贼,亦何恨乎秋声! 恨:遗憾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是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不属于同类的一项是(  )
  A、初淅沥以潇飒
  B、忽奔腾而砰湃
  C、其触于物也,铮铮
  D、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2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②街枚疾走,不闻号令 ③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④其气粟冽,砭人肌骨 ⑤佳木葱茏而可悦 ⑥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⑦是谓天地之义气 ⑧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⑨欲与草木而争荣
  A、②③④⑤⑥⑥⑧     B、①③⑤⑦⑧⑨
  C、①②⑤⑥⑦⑨      D、②③④⑥⑦⑨
22、下面对句子的翻译,有错的一句是(  )(2分)
  A、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那风吹过,触碰到东西,像金属一类的物件都发出铮铮的响声。
  B、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就好像是精神振奋无所畏惧的呼叫。
  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萧杀而为心。——这好像是天地的凛然正气,它常常把严酷萧瑟视为自己奉行的责任。
  D、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人由青春变为老朽,头发由黑变为斑白,这些都是符合规律的事情。
23、把下面两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②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三(10分)
2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①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②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沉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5、下面是白居易的乐府诗,你能把“a. 知君穿不得”“b. 炎气徒相逼““c. 徒夸好颜色”“d. 知君销不得”四句诗还原到它们应在的位置吗?请在横线上写出序号。(4分)
啄木曲(节选)
黄染红丝线,   ①   。
我有又泪珠,   ②   。
莫近烘炉火,   ③   。
我有双鬓霜,   ④   。
四(30分)
27、色彩是丰富多彩而蕴藉深厚的,有深沉庄重的黑,有单纯皎洁的白,有生机盎然的绿,有宽广邈远的蓝,有火热鲜亮的工,有高贵雅致的黄……请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根据以上的提示进行联想,可以编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发表议论。本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A C B D D A C C D B 
   二(一)11、不行。“徘徊”重行为,表示欲进无路;“犹豫”重心理,表示顾虑重重。  12、两层意思:一是希望作者能站出来说话;二是表现刘和珍君与鲁迅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二:一是用于自责,对自己的无所作为表示歉疚;二是用于介绍,间接说明刘和珍是一个积极寻求进步的革命青年。  13、四十多个青年被残酷杀害,社会的黑暗使“我”难以呼吸视听,更有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使“我”备感悲哀。  14、显示于非人间的“我”的最大哀痛,使非人间感到快意的“我”的苦痛。  
(二)15、河岸、山势、悬棺、瀑布  16、因为悬棺高踞险崖,竟能毫无遮饰地直视游客。  17、也许是他印象最深的部分,也许他认为这是最能激发人们想像的部分……  18、移步换景  (三)19、D  20、D
21、C   22、B   23、①这声音初起时淅淅沥沥,潇潇飒飒,忽然就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夜间波涛突然惊起,风雨骤然而至。 ②风未起时绿草如茵,争相生长,嘉树繁茂,视之悦目;然而一旦风起,拂过草地,草儿变色,掠过树木,树叶脱落。 三、24、①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25、①南国的秋;②北国的秋。  26、①c ②a ③b ④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