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友情提醒: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自己的考号、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卷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抹杀(mā) 尸骸(hài) 否极泰来(pǐ) 长途跋涉(bá)
B.呕哑(yǎ) 喋血(dié) 长歌当哭(dàng) 汝识之乎(shí)
C.创伤(chuàng) 歆羡(yīn) 殒身不恤(yǔn) 桴止响腾(fú)
D.蹊跷(qī) 自诩(xǔ) 窗明几净(jī) 盛以锦囊(ché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三顾矛庐 寥落 落寞 和蔼可亲
B.舞榭歌台 屠戮 糟践 催眉折腰
C.风餐露宿 颓废 喧哗 云云众生
D.冥顽不灵 筹划 分量 忧患备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后,吴晓便把“作业”二字抛在了脑后,掉书袋、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明显退步。
B.如果日本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C.美国态度或明或暗地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要阻隔大陆与台湾统一。
D.作为一名公安局长,任长霞并不掩饰她爱动感情的一面。泪为民而流,情感出于至诚,可歌可泣;情为民所系,长霞堪称楷模,精神永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原央视名嘴黄健翔在意澳之战的激烈评论引发了极大争议,这个事件影响到人们对足球评论员公正性的重视,“我们需要怎样的足球评论员”成为世界杯期间各国球迷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C.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D.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B.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D.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
网络成瘾症:青少年健康的新“杀手”
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赶到百里之外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竟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青少年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
一时间,青少年沉迷网络成为了社会关注热点,许多人认为青少年思想意志薄弱,呼吁加强网络监管。专家认为,一些青少年之所以长期迷恋上网,很多是由于“心瘾”造成,而这种行为是一种病态,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对疾病也要进行科学的治疗。
对5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症的发病率达到了10%-15%,而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并进行治疗的却不足5%。专家为此提醒:在青少年从互联网上获得知识的同时,千万不要让他们病倒在电脑屏幕前。
据调查,青少年已成为社会网络活动的主体。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14.8%,初中生为26%,高中生为38%。同时研究也表明,网络成瘾症的发病年龄介于15岁—40岁之间,24岁以下的网民占总人数的51.1%,青少年是易患此症的高发人群。
专家认为,青少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在这一时期也存在着性格的不稳定性,期望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种欲望需要正确引导才能“从善如流”。如果缺少了正确的引导,他们这种获取知识、满足欲望的心理就很可能导致网络成瘾,成为一种疾病。
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对网络的依恋,就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医学上又称之为“病态性使用互联网”。网络成瘾症的病症表现在:患者初期对网络产生精神依赖,之后就极易发展为身体依赖,出现记忆力减退、易疲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焦躁不安等反应,严重的就会危及个体的学业、工作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
心理咨询医生说,患上网络成瘾症后,对网络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不自觉中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而下网后感觉不快,也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流,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
难道只要一碰网络就会患上网络成瘾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病率为什么会如此之高?据分析,缺乏关爱、缺少交流、生活空虚,以及家庭暴力都是青少年患病的诱因。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不满,试图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模拟现实,以求刺激和情感发泄。而病症又高发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
许多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后,大多数的家长和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需要通过药物和精神理疗。据调查显示,被调查家长对网络成瘾症存在以下误区:认为是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而不知道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部分家长靠训斥、打骂或限制活动来矫治;另有相当部分人在各种仅有辅助治疗作用的心理咨询机构之间辗转,贻误了及时治疗时机。
专家建议,要预防青少年这类综合症的发生,首先要严格控制上网时间,而且要远离网上有关色情、暴力等内容,家长们要注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鼓励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医疗机构要对网络成瘾症开展系统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6.下列对“网络成瘾症”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指一个人对网络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的病态心理。
B.指一个人因为不能控制对网络的依恋而由初期的精神依赖发展为后期的身体依赖,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症状的精神疾病。
C. 指一个人因为不能控制对网络的依恋而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
D.指一些青少年由于意志薄弱,长期迷恋上网而形成的一种病态行为。
7.下列不能作为“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健康的新‘杀手’”依据的一项是( )
A.患上网络成瘾症后,下网后感觉不快,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流,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
B.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14.8%,初中生为26%,高中生为38%。
C.网络成瘾症患者初期对网络产生精神依赖,之后就极易发展为身体依赖,出现记忆力减退、易疲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焦躁不安等反应,严重的就会危及个体的学业、工作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
D.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话赶到百里之外的 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竟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青少年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
8.下列对“网络成瘾症”形成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存在着性格的不稳定性,期望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嗜网成瘾。
B.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苦闷和不满,试图通过虚拟的网络来模拟现实,以求刺激和情感发泄,以致上网成癖,难以自拔。
C.青少年思想意志薄弱,长期迷恋上网,容易对网络形成依赖。
D.部分家长靠训斥、打骂或限制活动来矫治孩子上网,结果适得其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忠、平所诬 诬:诬陷
B.冀以自明 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 引:拉
D.谁与共为章 章:图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事实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③乃上言建等无奸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⑥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
等四位大臣。当时显宗大怒,凡是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
编造假供词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词的动机,
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因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
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敢以情恕者。(2分)
译文:
(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4分)
译文:
(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4分)
译文:
14.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①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1)上阕三句,写游清泉寺时所见风光和环境,词人抓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下阕三句是否表达了词人这种“悲吟”呢?请简析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有这番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空,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文章有删改)
16.“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17.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4分)
答:
18.文章第⑤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9.纵观全文,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和评价。(6分)
答:
六、(12分)
20.概括下面一则寓言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得体,50字以内。(4分)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的。”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适当的语句。(4分)(只填序号)
近来,网络上流传着一种名为“人品计算器”的测试软件,虽然版本众多,但其操作方法如出一辙:输入姓名,然后点击“计算”栏,接着就获得人品分值和相应的人品评价。如果把“雷锋”输入计算器,得到的结果却是:“雷锋,人品得分:2;评价:算了,跟你没什么人品好淡的……”
孙云晓认为, 。这些低俗无聊的“恶搞”,对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①尽管软件的制作者特地标明“仅供娱乐参考”; ②却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通过网络在接触它;
③“人品计算器”本身就是“恶搞”;④但他忽略了未成年人并不具备成年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⑤误以为是科学的计算成果。
22.依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4分)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有超世之才又临惊泰然的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如柔肠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请以“远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D[A抹杀(mǒ),尸骸(hái);B呕哑(yā),汝识之乎(zhì);C创伤(chuāng),歆羡(xīn)。]
2.D(A矛—茅,B催—摧,C云—芸。)
3.D(A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学问;B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C阻隔,改成“阻挠”较好。D至诚:诚心诚意。)
4.B(A搭配不当,去掉“的回归”;C成分残缺,句末改为“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重要手段”;D前后不对应,去掉“能否”。)
5.C(“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要加引号。)
6.B(根据倒数第二段内容可知“网络成瘾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据此可排除C、D项,A项概括不够全面。)
7.B(此句只能说明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
8.D(这是部分家长对待已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子女采取的不正确的矫治措施。)
9.D(章:奏章)
10.C(前一个“于”,“到”;后一个“于”,介词,“对于”。A介词,“用”、“拿”;B副词,“于是”;D转折连词,“却”。)
11.B(①为现实,④为现实,⑥谈皇帝行为。)
12.D(最后一句不妥,“皇上听了有所悔悟”应为“皇上听了怒意消解”。)
13.(1)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2分)
(2)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而(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4分)
(3)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敢按照实情宽恕的。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等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错愕竟对答不出来。寒朗知道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所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即便如此,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牵连的人很多。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即使如此,四侯没有事,为什么不早奏明,而(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察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然这样模棱两可。”让人将他拉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讲一句话而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如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考囚在案里,都说妖恶大事,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加上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到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遭下狱者大多是冤枉的,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千余人。
14.(1)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幼芽。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声。一派画意的光景,荡去官场的恶浊。它优美、洁净……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2)不是。词人用“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又用“休将”一词将“白发”、“黄鸡”的比喻义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是不服衰老的宣言;也是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体现。
古诗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明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15.(6分)(1)日月忽其不淹兮 (2)周公吐哺 (3)长使英雄泪满襟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其孰能讥之乎
16.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2分)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2分)
17.“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2分)另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
18.对比或衬托。(1分)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3分)
19.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青年时举义兵抗金,后随宋廷南迁,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以词抒怀,爱国之情昭然,其词作铿锵有力,铮然有声,与苏轼同创“豪放派”词风。(6分可视情况酌情给分)
20.(4分)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或“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应幸灾乐祸,要关怀、了解别人,要有宽容之心。”
21.(4分)①④③②⑤(①的主语是“软件的制作者”,④句的主语是“他”,并且两句构成转折关系,标志性词语有“尽管……但……”;③的主语是“人品计算器”,②句的“一部分青少年通过网络在接触它”中的“它”是指代“人品计算器”,与③句意相连,⑤与②意义相承。)
22.(4分)虽渴望“雄姿英发”,但也有“浓妆淡抹”的和谐。
虽“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23.(60分)作文评分说明:①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②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③以43分作为起评分,拉开档次,敢于打高分,打满分。
【写作提示】
一、审材料
可以写到远方旅行,也可以写远方诱人的风光美景、人文历史。但根据材料里“不仅仅……更多的是……”的提示,写“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因此,话题“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目标和某种理想的境界”。
此话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难得高分,虚写易找材料。
二、立意
1.活在当下,追求远方。
2.描画某种理想境界。(教育、环境、人生图景等)
三、存在问题
1.“远方”的内容不明确。
2.调子与材料不符。(破败、阴暗、名利)
3.舍弃远方,把握眼前。
4.全文没出现“远方”。
四、参考例文
向往远方(60分)
有远方,就有人的向往,有了向往,就有希望。(开门见山,利索!建议:应试作文开头尽量在100字内完成)
远方,总是神秘而诱人。远方对于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所以,当人感到苦闷无助的时候,往往会想着远方,面对着未知的未来,勇敢的人类踏上了远方的征程,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曾经听人说,原始社会的猿先是用四肢爬行的,但是为看得更高更远,所以就站了起来(“人类”一出,“远方”便有了磅礴,文章立足点高!)。这个说法的真实性的确有待考究,但是它带给我们的信息,我却无法否认。古人云:人往高处走。人类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是为了看得更远。传说有嫦娥奔月,人类就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冲出太空,甚至登上月球。为了看得更多,知道得更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对远方的向往。所以人类向未知领域探索,发展,(两个概括性事例,皆来自生活,准确诠释了“远方”之诱;启示同学用例不必动辄钻进“古墓的幽香”,身边的生活不乏鲜活的事例,且充满时代气息)因此,远方带领了人类的脚步。(小结精到!面对“远方”,绝大多数文章只是诠释远方,而本文却大气而又响亮地提出了“远方带领了人类的脚步”观点,看法独到,于常众里脱颖而出,殊为可贵!)
远方解读了人类的思想。(起承上段小结,深层荡开文章层次)当人们被自然灾害逼得无法生存的时候,他们会望向天空,希望有神来搭救他们。因为远处的天空,引领他们无尽的幻想,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绝望,对远方的期盼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勇气。最后,一定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神带领他们走出了困境。虽然我们都知道远方的神虚无缥缈,但却给了我们心灵一个寄托,于是人类就创造了基督教、佛教。(神话童话之所以永具生命,基督教、佛教之所以神光普照,这岂非“远方”之功乎?——心怀远方,希望永存!)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白尼看得更远,提出了日心说,撼动了封建教会统治人类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对远方的向往使得哥伦布开始了海上旅程,发现新大陆,使生活在狭窄空间的人类知道,世界大得很,未到过的地方太多了;(此句来得肤浅!煞了味。改为“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对远方的向往,中国相继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旅程,圆了千年的飞天梦……因为远方的诱惑,人类作出了很多很多的假设,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我们已经将它们实现了。有远方,人们不再停留在过去,不再受到那些无谓的约束。(四个事实论据,从远方是精神归宿层面进行论证,尤其是神话一例,来得相当有“书卷味”,可谓和谐为文)
当我们遇上困难的时候,请不要绝望,请想象远方,远处会有更美的风景。
有远方,人类就永存不灭。(有了前文“远方带领人类的脚步”“远方解读了人类的思想”的观点支撑,这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收束全文,且富有警世韵味!)
【简评】本文视角新颖,见解独到,是千人文里拂过的一缕清风,更令人称道的是用例极为熨帖,且充满时代的生活气息。况且,作为应试的限时作文,本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圆润,又能认识深入,说理深刻,堪称佳作。建议评分:60分。
梦在远方(56分)
远方有我没见过的秀丽风景,于是我追求;远方有我没感受过的人文历史,于是我憧憬;远方有我不曾接触过的蓬莱楼阁,于是我向往。(排比开篇,利索且富文采)
我把梦植在远方,(“植”字用得甚好!表达诗意化,意味着扎根、浇灌、呵护着对“远方”的追求)它在远方茁壮成长,她在远方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诱惑着我,使我不停地向前走,没有遗憾,没有后悔,没有停留。(“远方”如恋,痴迷如斯)
可是前面是迷蒙的天,崎岖的路,魔鬼般张牙舞爪的荆棘。那是漫长没有终点的痛苦,我犹豫着,徘徊着。(笔锋陡转,求远路上,会有艰苦的付出,自然引出下文)
这时,我看见了司马迁,他瘦弱的身影,他孤单的眼神。我知道,他也在追求着远方。我看见他意志坚定的前进,寒风沧桑了他的黑发,碎石击穿了他的皮肤,血在不停地流,可他依然如故。最后,他成功了,胜利的芬芳填满了他疮痍的心。站在远方的他笑了,我看到了顶天立地的风骨。
这是,我看见了贝多芬。他无法听见声音,但他却对我说远方在呼唤着他。他咬着嘴唇在钢琴前镇定地弹,一曲又一曲。我无法看到他的痛苦,只有快乐,淡然的幸福在他身上荡漾。那旋律,仿佛有了魂的精灵,在远方,不停止地回响。
这时,我看见了张海迪,灾难不断地降临在她身上,她如此的纤小,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沉重的痛苦,她承受得住吗?她承受得住吗?
可这时,我听见了她的歌唱,从远方迷人地飘来……(三个实例,很诗意化的阐述,具体生动地诠释了“远方”之诱,同时清晰地折射出求远的“怎么办”)
我被感动了,我被震撼了,我被折服了。为了达到远方,他们笑着面对挫折,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远方有他们的梦,远方有他们一生不竭的追求。
仿佛看见了遥远处徐徐上升的旭日,灿烂的光辉照耀着我,令我温暖。
仿佛感受到了遥远处和煦的清风,夹杂着令人沉醉的芳香,令我迷恋。
仿佛听到了遥远处温柔的召唤,令我激动。
彩虹阳光总在风雨之后,此时的我,又何畏惧?
我把梦植在了远方,我深呼吸了一下,面对眼前无数的未知,欣然起踏出了一步又一步。(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细节性的描述收束全文,浮雕式地凸现“我”的形象——涉远路上,高人指津,身心历经沐浴,自然气定神闲。)
【简评】这是一曲求远的颂歌。极为抒情的笔调,诗意化的表述,令文章宛如二月春风,轻拂阅读的心弦,颤响了一春的文趣,挺出一派生机盎然。建议评分:56分
与书同行,探访远方(54分)
每个人的心底,都涌动着对远方无限的渴求与向往。远方满眼繁华,远方是一个童话。(引出话题,简捷不啰嗦)
于是有的人翘首以待,盼着一个远行的机会;有的人背上旅行包,开始了长途跋涉;有的人……孰不知远方并非遥远国度里的好山好水,它只是你心底一个脱离了尘世喧嚣,只有真实和洁净,没有尔虞我诈的地方。(化实为虚,却能将抽象的“远方”相对具体地聚成了一个实在的意象)
翻开书卷吧,那里充满了你所向往的远方。(点题)
厌倦了生活中的尔虞我诈、玲珑善变,就去探访真诚的远方。回首春秋战国,兵荒马乱的年代,犹有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你是否开始以一种旁观的眼光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在远方找到了本能的诚信的归宿之地?
在争名夺利的日子中深感疲惫,就去探访宁静淡泊的远方。在历代重义轻利的仁人志士身上,去感受乘黄鹤神登黄鹤楼,随归雁悠然落江边的闲适,去品味“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的恬然,去体验“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境界。在目睹历史的远方里,多少人淡泊名利,气节甚高之后,你是否觉得找到了一个没有纷争的栖息地,精神境界又得到了升华?
不喜欢现实被人们蹂躏过的残破不堪的大自然么?书卷诚邀你探访清纯如茗的远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农家之景,“绿杨烟处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姹紫嫣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碧水之秀,还有桃花源里纯粹的自然美……饱览四海之内的湖光山色后,你会否觉得大自然更加亲切可人了,想给它多一点爱护呢?
憎恨现实中人们甚至自己的麻木不仁,毫无责任感?与书同行,探访忠义的远方,你将会为鲁迅以血荐轩辕的决心震撼,为谭嗣同横刀向天笑的勇敢折服,为秋瑾誓死维护革命精神的尊严、清气满乾坤的凛然感到无限的钦佩!(真诚、宁静淡泊、清纯如茗、忠义,作者随手捡拾起远涉书旅途中的几朵鲜花,和着现实生活中的几丝混浊,嗅出了“幽远”的春的气息——觉昨是而今非!这是一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忧患,是一个给物欲世界劈面打下的响亮的耳光!物质发展了,精神却空寂甚至消亡了。鲜明的对比,更凸现了精神“远方”的弥足干求。)
明月长灯,茗香沁脾,执一手卷,就离开了早已厌倦的、充满烦恼的世俗。
其实,当你抛开往事,心归于寂,凝神于书卷之时,你就已经坐上了通向远方的旅行车。当你漫游书海,有所感悟之时,就已经到达了远方。
因为你已不再浮躁,不再俗气,你在与书同行,探访心灵渴求已久的净土——远方。(文章以一种高雅的仪态收束,掩卷嚼思,书香犹萦绕不绝)
【简评】文章是“漫卷诗书”,虽未必至“狂”,但“喜”是无疑的了。作者有着丰厚的文学积累,信手拈来,随心挥洒,而又文笔清丽,恰如风中把盏,浓烈的书香,袅袅升起,又飘然遐远。然而,所谓得于斯,而失于斯,过于褊狭于书中的精神“远方”,完全湮灭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之野,是否昏花了“老眼”,只可远视而不能近见呢?
无限风光在远方(化用诗句,吸人眼球)(54分)
人们常说在:“无限风光在顶峰。”
我却想说:“无限风光在远方。”(点题)
有一句话说道:“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是现实,就总是少不了几丝残酷。惟有远方,那未知的远方,在人们心里才是如诗如画般的美丽。那儿也许繁花似锦,蜂鸣蝶舞,温暖如春,是乐园,是天堂。(“远方”之诱)
溪流追逐远方,因为远方是浩瀚的大海;雄鹰追逐远方,因为远方是天高云轻;鱼儿追逐远方,远方海阔水深;我们追逐远方,远方有我们的梦和理想。远方,真是无限风光哪!(类比起兴)
安于眼前的溪流,只能停滞不前,成为一潭死水。如果雄鹰留恋近处的安乐窝,哪有鹰击长空的壮丽!鱼儿若是不舍近处的浅水,又怎么会有海阔凭鱼跃的感受?人若不追逐远方,又怎么可以说是不虚此生!(正反对比,论证追求“远方”的必要性)
追逐远方的过程中,人的自身得到了升华,人类社会也会有了进步。徐霞客不满足于近处的风景,于是他追逐远方,终成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家。伽利略不满足于唾手可得的前人的理论,苦心探究远方未知的领域,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才会响彻天宇。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孤身一人前往远方的非洲,在丛林中生活了十几年,最终创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动物行为学。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不顾大哥的劝说,外出打工而不是与哥哥合办砖厂。诚然,若是留在家里,他也会像哥哥一样,成为四方艳羡的土财主。但是他觉得,远方有某种东西在呼唤着他,或者说是在引诱着他。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去。小说的结尾写他因工伤被毁容。但是我们能因此说他追逐远方不值吗?若他没有选择外出,怎会有与晓霞那纯洁美好的爱情?若他留在家中,又怎会有许多宝贵的经历?追逐远方,就要忍受一点点痛苦,或付出一些代价,只要我们坚信,远方有美丽的风景。就拿孙少平来说,他追逐到的远方也是美丽的。充实的人生,难道不是他所追逐到的好风景吗?(实例论证,追求“远方”的意义)
相信吧,远处风光无限。背起勇气和意志的背包,坚定地向远方出发。我愿与你们一路同行。
【文章指瑕】只诠释“远方”,未能剖析“远方”深层瑰丽。
“远方”不远(52分)
. 有人说:“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但对于我和我哥哥来说,“远方”并不是真的很远,只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才可以到达。(点明主旨)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跟哥哥一起到河边去坐坐。我们总喜欢眺望远方,诉说心声。那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到镇上的重点班去学习。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我和哥哥一起努力拼搏。每天,我们早早起床,高高兴兴地一起去上学。我们经常是最早到学校的,然后,我们开始拿出书本,高声朗读。上课的时候,我们专心致志,认真听课。放学后,回到家里,我们又一起做作业,哥哥有时候还辅导我。我们一起奋斗,只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
后来,我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我们又有了下一个目标,又继续奋斗。再后来,我们都上了市的重点高中。但是我们都没有停下脚步,我们继续奋斗。现在哥哥已经考上了清华大学,跨出了人生第一大步。我还在高二,还需要继续努力,以实现我的梦想。
我和哥哥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会获得成功的。我们相信“远方”并不是真的很远。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到达“远方”。(叶圣陶老先生说“吾手写吾口”,信乎!生活处处是题材,生活处处皆文章,性灵文章是也)
在生活中,人们总期盼着远方,但是,我们不仅是要盼望远方,我们应该为了抵达远方而努力奋斗下去。(解决问题)
“远方”并不是一种梦幻,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远方”。但我们不能够空想。不通过努力,“远方”是不能成为我们的脚下石的。
空想“远方”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从现在开始努力,我们可以在到“远方”的路途上更早踏出一步。我们要比其他人更快,就应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等待,等待只能是失败。我们要努力争取,争取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才能使得“远方”变得不远。(“远方”不远,诚如是)
“远方”并不远。我们要通过努力,使“远方”变得越来越近。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踏上通往“远方”的路途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简评】时下的学生很难写出像样的记叙文章了,一来无直接或间接的生活阅历,二来文章技法稚嫩,而本文算是例外了——贴切的细节叙述,夹叙夹议的技法,使文章句句由心出,字字透真情。切记,“真实是文章的第一灵魂”。建议评分: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