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语文第3册期终考试试卷

2014-5-11 0:11:27下载本试卷

高中语文第3册期终考试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朱满华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青(xìng)  (zhāo)唤  宁(mì)   (qiān)陌

B.罗(qǐ)   哽(yè)   (è)梦   (xùn )情

C.(píng )息  (guān )巾  (yù )日  罗(qīn)

D.(zhí )蹰  呕(yǎ )  (ruì)智  (chuán)子

答案:B. 解析:A项“召”读zhào ;C项“屏”读bǐng;D项“踟”读chí.

2.下面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洒脱   名列前矛   端详   莫名其妙

B.怜悯   直截了当   编篡   瞬息万变

C.灰烬   老声常谈   沧桑   错落有致

D.优雅   全神贯注   缥缈   愤世嫉俗

答案:D. 解析:A项“名列前茅”,B项“编纂”,C项“老生常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日本政界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3)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4)经过自己苦心钻研和专家指导,他很   果树栽培的知识。

   A.窜改  品位  起用  熟悉   B.篡改  品味  启用  熟习

C.窜改  品味  起用  熟悉   D.篡改  品位  起用  熟习

答案:D.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深林兮惊层颠

A.将成家而

B.固前圣之所

C.粪土当年万户侯

D.廉颇老矣,尚能

答案:A.(例句中的“栗”与A项中的“致”都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的“厚”属于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推崇”,C项的“粪土”属于名词用作动词,且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粪土”,D项中的“饭”属于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兄弟俩从小在一起吃,一起睡,情深意笃,青梅竹马

B.这次竞选,他们充分准备。演讲那天,他一粉墨登场,就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C.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D.当我乘车穿过横跨东河的钢带式桥梁时,我又开了眼界,看到人类的巧夺天工和力大无穷。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B项中的“粉墨登场”指演戏前涂上粉或墨,装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C项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种模型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式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B.我国发明的指南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而且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价值。

   C.文章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在商品经济时代,一扫过去那种羞羞答答、冷冰冰的经营作风,变得敢于宣传自己了。

答案:C.(A表缩小不用“倍”;B递进关系前后颠倒;D主语残缺)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回答7—10题。

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B.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C.诏书切峻,责臣慢    逋:怠慢

D.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病重

答案:C. 解析:“逋”应解释为“逃脱”。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答案:B. 解析:“告诉”古义是“申诉”的意思。

9.对下面两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予愚触罪,谪潇水上       ④生不能相养共居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答案:A. 解析:两个“以”都解释为“因为”,是连词,两个“于”都是介词,但第一个解释为“比”,第二个解释为“在”。

10.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中的“察”、“举”、“拜”、“除”等词均有“授予官职”的意思。

B.这段文字可分两层:先叙朝廷征召之殷切,再写自己进退两难之狼狈。

C.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方法,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D.这段方字词意凄恻婉转而又虔诚,动人心扉。

答案:A.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不下紝: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 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 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 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答案:D. 解析:“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答案:D. 解析: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的意思,现代是“用文字描述”的意思。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的意思,现在是“简明精练”的意思。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指山东省。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引锥自刺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B.抵掌谈,赵王大说

君将哀生之乎

C.当秦隆,黄金万镒为用

虽我死,有子存焉

D.诸侯相亲贤兄弟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答案:C. 解析:C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为代词,“其中的”;B项第一个“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项 第一个“于”意为“比”,表示比较,第二个意为“被”,表被动。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连骑,炫煌于道

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答案:C. 解析:天下诸侯各国也包括秦国,所以C项错误。

第Ⅱ卷(共90分)

四、(15分)

16.翻译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译文:                                        

                                             

答案:我每天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为他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同朋友交往是否讲求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17.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小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题:

①“刺”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出”字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②诗人借小松以自况,试推测诗人的生活遭遇。

参考答案:

①“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长满松针,又直又硬的形态,而且把小松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活脱脱勾画出来了。

②诗人出身寒微,年青时虽有才华而无人赏识,终因穷愁潦倒而功名无成。

简析:这首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首句写小松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刺”字,把小松刻划得形神兼备。第二句写小松超出蓬蒿,初露出类拔萃的禀性。“渐觉”用得含蓄,那些不关心小松的人视而不见,哪能“渐觉”呢?三四两句抨击那些不关心、爱护培养小松的人。这里连用两个“凌云”,前者指小松,后者指大松。小松幼小之时埋没于小草,貌不惊人,若能识别那才叫有识见,而“时人”恰恰就是目光短浅,以致许多小松未能长成参天大树。第1题考查分析关键词的表达作用的能力;第2题考查把握意象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共4分)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③君当作磐石,       ,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答案: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③妾当作蒲苇 磐石无转移。

五、(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2题(14分)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的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少年,但是我时常回味着这话中的哲理,隐约觉得父亲俨然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的。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拔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芦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那首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

19.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什么样的特点?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                  

20.“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联系上下文便可作答。答案参考:不矛盾。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有相似的地方;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

21.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

答: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参考:①顽强的生命力;②正直倔强的品节;③纤柔美丽的身姿;④谦和宽容的性格(需要对文章3、4、5、6段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并整合。任选三方面回答即可)

2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更突出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其不屈的气节。

B.引用《诗经·蒹葭》中的诗句,既写出了芦苇的纤柔之美,更体现出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感情,有了灵性。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我”的幼稚,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博大精深。

D.文章的最后一段内蕴丰厚。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缘于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答案:A、C。A项“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错,“不屈的气节”的分析有拔高之嫌;C项说父亲是一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错解原文意思,“我”的“幼稚”说得牵强。

六、(18分)

阅读下面一则公文,完成23-24题

布告

         来园游玩人员:

         园内严禁打鸟,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

拾元,拿获者各半。

            东山公园

            2004.5.1

23.这则公文在格式和用语上有三处错误,请改正。(共4分)

1要游人遵守某些事项,标题不该用布告,应改为     。 (1分)

2应删去            。(1分)

3“             ”句不妥,应改为                 。(2分)

24.如果将这则公文的语气改得委婉些,应该怎么改?请写出你的改法。(4分)

                                                  

                                                  

25.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的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答:             

答案:④②①③⑤。“就进入了……草原带和森林带”是这个语段里具有总括性的句子,也是下文叙述的方向。按照合理的顺序,下面的内容应该先叙述“草原带”,再叙述“森林带”。第②句是写草原上的情景,而①③⑤是写与森林有关的内容。整个语段用总分叙述方式)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他的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个。

贝尔纳的答案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

期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