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2014-5-11 0:11:27下载本试卷

网校

  科目:语文  期数:3419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第I卷(45分)

一、语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鞭(chī)   临(bīn)  纵横阖(bǎi)  茕茕立(jié)

 B.时(shà)  弱(qiān)   相形见(chù)  形单影(zhǐ)

 C.号(shì)  造(sù)   目结舌(chēnɡ)  山川相(miù)

 D.粗(ɡuǎnɡ) 子手(ɡuì)  泉水淙(zōnɡ)  酒临江(shī)

2.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闲情逸志  直接了当   饮鸩止渴  皇天厚土

 B.一愁莫展  委曲求全   正禁危坐  杯盘狼藉

 C.罄竹难书  湮没无闻   林林总总  冯虚御风

 D.嘉木异石  形影相吊   日簿西山  豆蔻词工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

②书写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     自造简化字,便是一个例子。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④人们将从异彩纷呈的表演中    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彩。

A.锋利  乱用  内疚  体验   B.锋利  滥用  歉疚  体验

C.犀利  乱用  歉疚  体味   D.犀利  滥用  内疚  体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登辉自上台就抛出“两国论”,公然与台独分子沆瀣一气,最终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B.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联谊会。

 C.这个老头大冷的天还在早晨打着赤膊跑步,让看到他的人都感到哑口无言

 D.不论什么时候,她总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个问题你应该原原本本解释清楚,否则不可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B.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C.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D.她虽然缺乏对待顾客的热诚,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6.如果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为“读书能使人快乐”,请结合下列内容选出引文思路排列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①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说 ②读书之乐在于“学以致用” ③读书之乐在于“学而有思” ④读书之乐在于“学而会意” ⑤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说 ⑥读书能丰富知识 ⑦读书能开拓视野 ⑧读书能陶冶情操 ⑨读书能启迪智慧

 A.①③④②⑤⑨⑦⑥⑧      B.⑤③④②①⑦⑥⑨⑧

 C.⑤⑨⑦⑥⑧①④③②      D.①⑧⑨⑥⑦⑤②④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喜欢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们比不上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喜欢所欣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7.在第3段横线后括号内补上一句话是(  )

 A.美感具有引诱性,快感缺乏引诱性

 B.与快感相比,美感更具有趣味性

 C.与美感相比,快感则更具有实用性

 D.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8.在第5段中,作者用“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的比喻要说明的道理是(  )

 A.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B.体会美感应凭直觉不能凭反省。

 C.如果过于专注,反而不能获得美感。

 D.美感与快感永远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9.美感和快感最明显的区别是(  )

 A.美感起于艺术鉴赏 ,而快感起于生活实际。

 B.美感欣赏的浓度大,快感欣赏的浓度小。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D.主张享乐主义的人获得的多是快感,而能忘却自我的人多能获得美感。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斯金认为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诱惑力,因而不如生活更美。

 B.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批驳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将感官分为“高”、“低”二等的观点。

 C.作者认为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学说,并不真正具有价值。

 D.不少美学研究者走上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弄不清楚美感与快感的分别。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桢间,县令傅岩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且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椅角,”遂筑丛山关。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令傅岩其才      奇:感到古怪

 B.畚土筑垣以居      躬:弯下身子

 C.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溪 缀:牵制

 D.我不死祸且矣      族:同姓家族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若”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若”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若”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若”字也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补诸生  补诸生:指考取秀才,入学为生员

 B.以与他县相掎角 掎角:指角落

 C.徽为形胜之地  形胜:指地势优越

 D.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 江宁:指今之南京,古有金陵、建业、白下、建康等称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②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

③我不死,必复起兵    ④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江天一少年丧父,家庭经济十分贫困,他既要侍奉老母,又要抚养弟弟,房屋破败,他亲自背土筑墙居住,日晒雨淋,家人埋怨叹息,而他却读书自如。

 B.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攻入徽州后,江天一以监纪推官身份向佥事公建议在绩溪筑关拒守,因为这里一面对着大路,地势平坦曲折,与其他县可形成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敌人的有利形势。

 C.清军攻打绩溪,江天一率众登城防守,后清军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天一之众,而另从新岭进,因守岭的人先自溃败,于是绩溪城终被攻陷,清军悬赏捉拿江天一。

 D.江天一看到抗清失败,局势无可挽回,急忙将老母托付给弟弟,然后挺身而出,昂然被捕,两次谢绝别人的善意劝告,慷慨就义,几天后其弟前往收尸埋葬了他。

第II卷

四、(共15分)

16.翻译下面文言句子。(5分)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1)。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2)”由此,上益重爱之。

翻译:(1)                           。(3分)

   (2)                           。(2分)

17.阅读文天祥《金陵驿》一诗,完成下题。(6分)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对这首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眼前离离荒草、破败行宫、西下夕阳、飘荡孤云这一组物象,抒发了对国势衰微、日暮途穷的无比沉痛之情。

 B.颔联的意思是河山依旧,但已沦入敌手,生活在这里的人多半是从敌国新迁过来的元人,因而说“城郭人民半已非”。

 C.颈联化用了刘禹锡的“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的诗句。

 D.尾联的意思是“我”立志以死报国,死后要像望帝那样化作杜鹃,啼血飞回故国。

(2)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其主旨与《过零丁洋》相同。

 B.这首诗运用了象征对比的手法,描写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C.这首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巧妙地化用前人名句和典故,感染力强。

 D.这首七言古体诗,语言不事雕饰,抒情真挚自然,写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

18.补写出下列名言警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四句)(4分)

(1)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3)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4)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共18分)

小时候,听说过一首古代某神童的咏雪诗,头三句是“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从这里所引起的人们的一片嗤笑很快就被末句的“飞入芦花都不见”打断了。这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诗坛小掌故,却也包含了一项相当精微的艺术法则:朴与灵的统一。

明诗人谭友夏说过:诗文的“大患”在于“朴者无味,灵者有痕”,在于朴与灵“隔而不合”。他认为:“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题简远堂诗》)如果撇开其中“一句”与“一篇”的有点近乎机械的比例关系,以朴“养”灵,以灵“回”朴,这可以算是对这种朴与灵的辩证关系的一次理论上的揭示。

所谓朴,是指对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愫的忠实甚至近乎朴拙的摹写。所谓灵,是指使得被摹写的东西腾跃而起、活灵活现的一股生气。

昔人诗:“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寻常一样窗前月”是朴,“才有梅花便不同” 是灵。这个梅花的一刹出现,突破了“寻常一样窗前月”的“寻常”,而使之“灵”化,以此构成一个清新幽淡的美的境界。在这里,梅花仿佛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触媒。艺术的美本就是“寻常一样窗前月”与“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统一。

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常谈到这样的道理。清人魏际瑞说:“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伯子论文》)“句句要工”是知灵而不知朴。这种方法即使在名家手里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艺术的高境、高格。前人对李贺诗有“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之讥(李东阳《麓堂诗话》),对吴文英词有“七宝楼台,眩人眼泪,拆碎下来,不成片段”之诮(张炎《词源》),都不是无因的。这叫做“灵者有痕”,或者“奇过则凡”(王世贞《艺苑卮言》)。诗文句句求工求奇求灵,而得到的倒往往是“则凡”的结果。艺术毕竟不是珠宝商盒子里的一大串珠玉的排列,而是夜光在壁(当然也可以隐于壁间),一室生辉。

在这点上,刘熙载有几句话说得最中肯綮:“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是令人神远。”(《艺概·诗概》)“一路坦易”是朴,“忽然触著”是灵。刘熙载提出的“触著”,我以为比谭友夏的“回”更能显示朴与灵的转化中的特征。他把“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词句)的“闹”称为“触著字”,是很有道理的。近读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他用“通感”或“感觉移就”来解释这个“闹”字,意即表示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觉”,这当然是对的。但这个名句之所以美,之所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语),最根本之点,我想仍在一字之灵以回一句之朴,仍在它是朴与灵的对立统一。这个“闹”,它描出了或者“触著”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那种为春天所特有的强大的不可遏抑的生机;而这正是意境塑造中、朴灵转化中突现的那股生气,它标志着意境(单就这句言)的圆满的构成。

前人所谓的“诗眼”,所谓“点睛”,无非指的这个朴与灵的辩证的构成。“点”者点朴为灵,点铁成金,点是不宜句句点、处处点的。王安石诗云:“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即景诗,我想倒可借以点明朴与灵的辩证法则。

19.文章以为,“朴”与“灵”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         

 两方面;而全文论证的重心则是       。(摘取原文文句填写,每句限填4个字)(6分)

20.作者对钱钟书用“通感”解释“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看法是:

                                 

                              。(4分)

21.根据文章的观点,简析第一段中“咏雪诗”的“朴”“灵”关系及意境构成。(4分)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诗文中的“灵”与“朴”在量的形式上不一定表现为“一句”和“一篇”,还可能表现为“一字”和“一句”、“一段”和“一篇”等。

 B.李贺诗、吴文英词因一味求工,“朴”“灵”失度而受到讥诮。

 C.“夜光在壁,一室生辉”的喻意是:诗文中只言片语的灵笔,能使整个诗文为之气韵生动、意境鲜明。

 D.诗文不可句句求工,苦心修炼,只要写好关键的一两句即为佳作。

 E.末段王安石的诗,旨在阐明“朴”与“灵”的辩证关系。

六、(共12分)

23.今天早晨6点左右李方同学接到同班同学王媛的电话,只听见她气喘吁吁地说:“我妈妈心脏病犯了,爸爸出差又不在家,我得陪妈妈去医院,可我忘了孙老师的电话号码……不是说按规定事假应该提前向老师当面说清楚并交请假条吗?我来不及了,麻烦你帮我向教师请一下假……”李方想细问一下,可电话断了……

 请你以李方的名义履行王媛同学的委托。(注意语言得体)(5分)

①向孙老师口述此事:                        

                                 

                             (2分)。

②替王媛同学写一张请假条。(注意格式)

                                 

                                 

                               

                                 

                               

                             (3分)。

24.把下面的三句话压缩,组合成文字简洁语义清晰的一句话。(不超过35个字,含标点)(4分)

 ①抛物线与它对称轴的交点叫抛物线的顶点。

②椭圆与它对称轴的交点叫椭圆的顶点。

③双曲线与它对称轴的交点叫双曲线的顶点。

 答:                              

                                

25.有一辆厢式货车,车门上写有“XX大药房”字样,车厢上写有一条十分醒目的广告语:“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你认为这条广告语是否妥当?如不妥,请予修改。(3分)

 答:                             

七、作文(60分)

26.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常常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进行着自我的较量。对话或较量的双方,往往一个是精神的“我”,一个是肉体的“我”;一个是现实的“我”,一个是昨天、未来的“我”;一个是积极的“我”,一个是消极的“我”……

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请以“给自己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做到围绕一个中心,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结合,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本人真实姓名)。

                    命题人:廖成仁  杨  伟

制卷人:胥 娟

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一、语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A(B.纤xiān 只zhī  C.缪liáo  D.淙cónɡ)

2.C(A.“志”应为“致” “接”应为“截”  “厚”应为“后” B.“愁”应为“筹” “禁”应为“襟” D.“簿”应为“薄”)

3.C(“犀利”指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锋利”指头尖或刃薄,容易剌入物体或切入物体。“乱用”指随便地运用;“滥用”指胡乱,过度使用。“内疚”指内心惭愧不安;“歉疚”指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体味”指仔细体会;“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4.A(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而突然碰上。哑口无言:象哑巴一样,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如坐春风:适用于写自己跟有道德学识的人接触时的感觉。)

5.C(“由于”一词连带含有“结果”之意,多余。可删去“由于”或改成“……是由于社员的精心管理”。)

6.B(抓住“快乐”和①、⑤两句)

二、(12分)

7.D  8.B  9.C  10.A 

三、(15分)

11.C  12.C  13.B  14.A  15.B

16.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露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3分)。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未消灭,没法考虑家里事!”(2分)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共5分)

17.(1)B  (2) D  (每题3分 ,共6分)

18.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选4,共4分,每句中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

19.以朴“养”灵、以灵“回”朴。以灵“回”朴。(6分,每空2分)

20.当然对(1分)。但钱钟书的解释似嫌肤浅表面了一点,只是感受了美而未能认识到“朴灵统一”的意境美(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3分)

21.①前三句是“朴”,末句是“灵”。

②主句一反前三句浅俗拖沓之堆砌,点活了全诗(或“灵”化全诗)。(意思对即可,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

22.(D E)

23.①孙老师,王媛的妈妈今天早上心脏病犯了,她爸爸出差不在家,她得陪她妈妈去医院,让我向您当面请假,并代写一张请假条。

②        请假条

孙老师:

今天早上,我妈妈心脏病犯了,我要送她去医院,特向您请事假一天。回校后再向您说明具体情况。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王媛(李方代笔)

                       2004.1.5

24.抛物线、椭圆、双曲线和它们各自对称轴的交点分别叫做它们的顶点。(4分)

25.欠妥(1分)。可改为:保证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2分)(共3分)

26.(60分)评卷以高考作文要求为标准。

(思路参考:首先,从内容上看,“心灵的对话”涉及的面比较广,题目中就提到了“精神”和“肉体”方面的,“昨天”和“现实”方面的,“现实”和“未来”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总之,凡是认识自我,参悟人生哲学等都在可写之列,考生可选自己感兴趣,最有感触的方面确立“一个中心”来写。其次,从形式上看,题目已定下“给自己的一封信”,这也就要求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以交流的口气或征询、或质问、或指责,或安慰等来写。又由于题目带有虚拟性,具体手法也可很灵活,可回忆,可畅想,可抒情,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