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2014-5-11 0:11:31下载本试卷

额济纳旗中学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姓名    班级    考号     分数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拾掇(duo)   夙愿(su)   城隅(ou)    绿林好汉(lu)

B.踯躅(zhi)   拙劣(zhuo)   樊笼(fan)   相形见绌(chu)

C.迁谪(di)   譬如(pi)   自缢(shi)   弦外之音(xuan)

D.纤纤(qian)  否泰(pǐ)    纶巾(guān)  悄然无声(qiao)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事不目见耳闻(目:眼睛)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迅速)D.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C.很多家用电器,国产的并不比洋货差。质量不仅能与之抗衡,而且价格也很便宜。
D.昨天,我们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都参加了市里的知识竞赛。
4.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之外,友情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________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5.下列加点词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七 哀       曹 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①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①宕子,即游子。
6.对这首诗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光正徘徊”:流水和月光都凝滞不前。
  B.“孤妾常独栖”:丈夫远去,思妇独相思。
  C.“浮沉各异势”:一个在外漂泊,一个在家独守,情况各不相同。
  D.“君怀良不开”:是担心丈夫已变心,不会欢迎她的到来。
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以写景起兴,引出所要叙写的思妇。
  B.“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一问一答,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身世。
  C.“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用比喻说明两夫妻的不同情况,一个用情不专,一个用情执着。
  D.“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思妇驾起幻想的翅膀,想象自己象风一样投入丈夫的怀抱。
8.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哀怨诗,描写了一个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哀怨。
  B.诗的内容前六句写了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中间六句点明哀愁的原因,最后四句表明思妇的愿望和顾虑。
  C.本诗的语言朴实、委婉、含蓄,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很有感染力。
  D.诗中兼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也不断变化,使诗歌形象生动,跌宕多姿。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杨烈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来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库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官员任职期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中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上。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怎么办
  B.遂相与散走:一同
  C.虽然,岁满则罢去:虽然这样

D.有以弱弓射贼者:“有以”与“无以”相对,指“有用来…的办法”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兵与财皆  ②长少必周而均  ③刺史侃之功  ④与其死于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又将盗陈州           使侃与贼言曰

克,公问其故          向使六国各爱其人

  失利,无益也          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率其将超城而上         两朝开老臣心

12、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全文写李侃在杨氏开导鼓励和协助下,率领群众坚持抵抗,保住了项城。
  B、全文写杨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开导鼓励李侃,并协助他发动群众,坚持抵抗,保住了项城。
  C、全文写李侃能接受杨氏的主张,在抵抗斗争中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D、全文写杨氏在抵抗斗争中,有勇有谋,与软弱无能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

第Ⅱ卷

13、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无长少必周而均。

                           。                        

②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                        

三.(共6分)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感 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

                          

(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四.按照原文填空。(9分)

⑴一骑红尘妃子笑,        。《过华清宫》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⑶_____  ____,_____ ____。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⑷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⑸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_______ 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⑹山不厌高,水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    _____, ___  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居秋瞑》
⑼______   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⑽_______   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⑾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   _____。《锦瑟》
⑿______    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⒀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     ___。(《临安春雨初霁》)
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⒂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

⒃忧劳可以兴国,       。《伶官传序》
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小时候,听说过一首古代某神童的咏雪诗,头三句是“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从这里所引起的人们的一片嗤笑很快就被末句的“飞入芦花都不见”打断了。这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诗坛小掌故,却也包含了一项相当精微的艺术法则:朴与灵的统一.

   明诗人谭友夏说过:诗文的“大患”在于“朴者无味,灵者有痕”,在于朴与灵的“隔而不合”。他认为:“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题简远堂诗》)如果撇开其中“一句”与“一篇”的有点近乎机械的比例关系,以朴“养”灵,以灵“养”朴,这可以算是对这种朴与灵的辩证关系的一次理论上的揭示。

   所谓朴,是指对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忠实甚至近乎朴拙的摹写。所谓灵,是指使得被摹写的东西腾跃而起、活灵活现的一股生气。

   昔人诗:“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寻常一样窗前月”是朴;“才有梅花便不同”是灵。这个梅花的一刹出现,突破了“寻常一样窗前月”的“寻常”,而使之“灵”化,以此构成一个清新幽淡的美的境界。在这里,梅花仿佛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触媒。艺术的美本就是“寻常一样窗前月”与“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统一。

   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常谈到这样的道理。清人魏际瑞说:“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伯子论文》)“句句要工”是知灵而不知朴。这种方法即使在名家手里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艺术的高境、高格。前人对李贺诗有“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之讥(李东阳《麓堂诗话》),对吴文英词有“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之诮(张炎《词源》),都不是无因的。这叫做“灵者有痕”,或者“奇过则凡”(王世贞《艺苑卮言》)。诗文语语求工求奇求灵,而得到的倒往往是“则凡”的结果。艺术毕竟不是珠宝商盒子里的一大串珠玉的排列,而是夜光在壁(当然也可隐于壁间),一室生辉。

   在这点上,刘熙载有几句话说得最肯綮:“诗中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是令人神远。”(《艺概·诗概》)“一路坦易”是朴,“忽然触著”是灵。刘熙载提出的“触著”,我以为比谭友夏的“回”更能显示朴与灵的转化中的特征。他把“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词句)的“闹”称为“触著字”,是很有道理的。近读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他用“通感”或“感觉移觉”来解释这个“闹”字,意即表示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觉”,这当然是对的。但这个名句之所以美,之所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语),最根本之点,我想仍在一字之灵以回一字之朴,仍在它是朴与灵的对立统一。这个“闹”,它描出了或者“触著”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那种为春天所特有的强大的不可遏抑的生机;而这正是意境塑造中、朴灵转化中突现的那股生气,它标志着意境(单就这句名言)的圆满的构成。

前人所谓的“诗眼”,所谓“点睛”,无非指的这个朴与灵的辩证的构成。“点”者点朴为灵,点铁成金,点是不宜句句点、处处点的。王安石诗云:“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即景诗,我想倒可借以点明朴与灵的辩证法则。

19、文章以为,“朴”与“灵”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        两方面;而全文论证的重心则是      。(摘取原文文句填写,限填4个字)(4分)

20、作者对钱钟书用“通感”解释“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看法是                     (不超过25个字)(3分)

                                    

                                    

21、根据文章的观点,简析第一段中“咏雪诗”的“朴”“灵”关系及意境构成。(不超过60个字)(4分)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A、诗文中的“灵”与“朴”在量的形式上不一定表现为“一句”和“一篇”,还可能表现为“一字”和“一句”、“一段”和“一篇”等。

 B.李贺诗、吴文英词因一味求工,“朴”“灵”失度而受到讥诮。

 C.“夜光在壁,一室生辉”的喻意是:诗文中只言片语的灵笔,能使整个诗文为之气韵生动、意境鲜美。

 D.诗文不可句句求工,苦心修炼,只要写好关键的一两句即为佳作。

 E.末段王安石的诗,本旨在阐明“朴”与“灵”的辩证关系。

六、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额济纳旗中学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1.B2.D3.A4.C5.D6.A7. C 8.B       二.9、D 有以,有用……的

10、B ①兵与财皆无 没有          ③刺史上侃之功  上奏

    ②无长少必周而均 无论       ④与其死于城上  方位名词

11、A

C

 

B  

 
      使侃与贼言曰      动词,派遣    失利,无益也    副词,白白地

     向使六国各爱其人    连词,假使    率其将超城而上   名词,步兵

D

 
重赏以令死士,其必!动词,成功

两朝开老臣心    动词,扶助

12、B 

13、①无长少必周而均。译:无论是年长的年少的,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无论1分,周到均匀1分)

②贼失势,遂相与散走。译:敌人大势已去,于是四散逃跑了。

  三.14、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答出两种2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2分)

四.1.无人知是荔枝来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以颜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0.三顾频繁天下计⑩只是当时已惘然12.出师一表真名世13.深巷明朝卖杏花 1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1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16.逸豫可以亡身1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18.夫夷以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五.19、“朴”与“灵”体现在 以朴“养”灵 以灵“回”朴 两方面;全文论证的重心是以灵“回”朴

20、作者对钱钟书解释“闹”的看法是(不超过25个字)(意思对即可

(朴

一)美

21、简析第一段中“咏雪诗”的“朴”“灵”关系及意境构成(不超过60个字)(包括三个要点)

术境界22、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D、E

六.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