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最后冲刺卷

2014-5-11 0:11:3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最后冲刺卷

                         2008/6/2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7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Ⅰ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指定位置。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方框中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Ⅰ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传诵   开源截流   徇情枉法   出生牛犊不畏虎

B. 缉拿   坐收渔利   自负盈亏   不敢越雷池一步

C. 提擘   文恬武嬉   愤世嫉俗   识世务者为俊杰

D. 流弊   鞭辟入理   否及泰来   置之死地而后生

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裁判界的舞弊之风要想得到根本   ,就必须解决业内存在的裙带问题,让裁判真正走出裁判圈的“保护”,真正    公众监督之下。

②赴台旅游   两岸同胞,有益于台湾旅游业    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有益于两岸同胞增进共识,增进感情。

 A.扭转  处于  互惠  和

B.扭转  置于  惠及  和

C.改变  处于  惠及  及

D.改变  置于  互惠  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B.几万文字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C.PDA公司推出的第一款产品——NH2000电子辞典,其真人发声、自动复读、低价位等优势使之迅速成为热点产品,引人侧目

D.进入高三之后,爸爸监督我的学习,妈妈负责我的后勤保障,他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通过志愿者示范来引导市民排队,实在是个不错的活动形式,可以避免减少等候过程中出现的拥挤。

B.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四核处理器产品,与该公司上一代双核处理器产品相比,四核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了50%到80%左右。

 C.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不但安排了孙二娘、扈三娘的感情戏,还为梁山泊好汉塑造得颇有浪漫色彩,脱离了原著的意蕴。

D. 吴敬琏认为,经济学家应该本着“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这些见解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担负全责。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C.《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项链》分别是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

D.巴金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氾论训》

注释: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

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赏者,费少而众       劝:勉励

B.善取者,多而无怨         入:获取

C.子以奸我者也           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者,伤人  还:立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襄子围晋阳        B.夫食骏马之肉,不还饮酒者,伤人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北救赵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C.遂克晋,虏惠公归      D.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邪塞

(侯生)不让,欲观公子    明道德广崇,治乱之条贯

8.下列语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盐令)察子之事         B.遍饮(野人)而去之

C.(百姓)以伐不义而征无道      D.此入多而(齐桓公)无怨者也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1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的欺上瞒下。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C.野人杀了秦穆公的骏马,穆公非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伤身,这件事使他在后来秦晋之战中得到野人的帮助,反败为胜。

D.倡导仁政的孔子担任司寇时杀了聚徒讲学的少正卯,国相子产杀掉兴办私学的邓析,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第Ⅱ卷 (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 溪 若 在 山 野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而 置 州 以 来 无 人 赏 爱 徘 徊 溪 上 为 之 怅 然               (节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唐代灵州治所回乐县别称,因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在唐代,这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李益,中唐诗人。

①两首诗都成功地把景色、________和_______融为一体,将画意、诗情和音乐美熔于一炉,具有很深的意蕴。(2分)

②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高适前两句的“雪净”、“牧马还”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少有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高适以“梅花何处落”设问,引出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C.李诗由第三句芦管声的听觉形象引出第四句征人望乡的视觉形象,具有句绝而意不绝的的艺术效果。

D.两首诗中都用了“何处”二字来表现征人置身边地而产生的迷惘哀怨的心情。

③有人评论这两首诗“明月戍楼闻笛赋,一为欢喜一为愁”,试据此赏析这两首诗意境的异同。(6分)

13. 在横线上填写原文(8分)

①杜甫的《兵车行》描写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②不同的乐器,音色的呈现会有不同,但在高明音乐家的演奏之下,动人心魄的效果却能一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李凭箜篌引》中李凭的箜篌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赤壁赋》中客的洞箫声:“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宋代“分茶”

⑴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两句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些选本将“分茶”释为“品茶”。薛瑞生先生撰文,认为“分茶”并非“品茶”,而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然后分给吃茶者”。薛先生对释“分茶”为“品茶”的批评是对的,但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

⑵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可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是说在百无聊赖中以“闲作草”与“戏分茶”来打发时光,排遣苦闷。其中“戏”字给“分茶”定了性质,即“分茶”既非品茶也非“点茶”,更不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再分给吃茶者。宋人杨万里有一首专咏“分茶”的诗《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其中“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等句,是说“分茶”乃一种能于茶汤面幻化出奇异物象的供人观玩的游戏。这种游戏在陆、杨前的五代、宋初人陶谷所著《清异录》卷下《茗荈》条记云:“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杨诗中的“分茶”无疑就是这种早已存在的“茶百戏”或曰“汤戏”,但在宋人诗词中不见“茶百戏”或“汤戏”之称,盖其初起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而已。

⑶至于“分茶”与当时盛行的“点茶”有什么关系?“分茶”即“点茶”是薛文与茶学界共同的观点,但杨诗所言“分茶”毕竟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的“点茶”不同,故持此观点者又说“分茶”偶尔又专指点茶法中特有的技巧。虽然目前将宋人诗词中的“分茶”均释为茶游戏尚有一定困难,有时解为“点茶”似乎可通;但可证“点茶”为茶技艺者无任何记载,而“分茶”为茶游戏毕竟有陆、杨诗与《清异录》可证。

⑷宋代还盛行“斗茶”,它与“分茶”又是什么关系呢?薛文又说:“正因为‘分茶’是一种技艺,才有‘斗茶’之举;‘斗茶’即‘分茶’的本领,相去仅‘一水二水’而已。”此乃不了解“斗茶”历史之误。唐代已有比试煎(烹)茶技艺的,又称茗战。宋人撰《梅妃传》记唐玄宗语:“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至宋,煎茶方式发展为“点茶”,“斗茶”则变为斗“点茶”。建安斗“点茶”以汤面水痕出现早晚定胜负,即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言“相去一水二水”也。是否有斗“分茶”,则值得怀疑,因为“分茶”所幻化出的奇异物象须臾即散,没有分辨优劣高下的时间。

14.不属于“‘分茶’确实不能释为‘品茶’”这一看法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戏分茶”的“戏”字给“分茶”定了性质。

B.杨万里“分茶”诗揭示了“分茶”的性质。

C.陶谷《清异录》中描述了“分茶”的情形。

D.文人参与“分茶”活动后又给它起了雅名。

15.第⑴段中作者说薛瑞生先生“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综观全文,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16.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茗战”发展至宋代,便成了“斗茶”,这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B.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和理论著作颇为丰富。

C.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所记载,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

D.薛瑞生与本文作者对“分茶”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斗茶”的理解也不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钢琴家的脚

陈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性,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聪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他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释: 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如果说钢琴家的手代表的是其艺术造诣和成就,那么钢琴家的脚代表的则是他们充满奋斗与艰辛的艺术之路。

B.许多钢琴家踏上艺术之路时步履艰难,可谓“寸步难行”,就是因为他们的艺术生涯中缺少一个像傅雷这样的引路人。

C.波兰教授认为傅聪是“中国籍的波兰人”是因为傅聪深刻地领会了肖邦的精神,也表达了他对傅聪不是波兰人的遗憾。

D.“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意思是说傅聪对李白的通晓帮助他理解了肖邦,他在演绎肖邦,也是在演绎李白。

E.中国的古典文明给傅聪植下民族文化之根,再加上西方人文精神的滋养浸润,使他成为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的“高人”。

18.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19.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分条作答。 (6分)

20.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这有什么妙处?(4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21.《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到一小酒店,看见店前挑着一面招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请写出其绝妙之处,至少写出两点。(4分)

22.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5分)

乱世与盛世,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老百姓来说,魏晋是乱世;对知识分子来说,魏晋是盛世,魏晋有了“人”的觉醒,有广陵散,有陶渊明。

        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气”可以指空气,也指某些素养或特征,更多的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或品格。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岳飞抗金,“气吞山河”。俗话说“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口气”,这句俗语中的“气”仅仅是指空气吗?

请根据以上提示或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题目中必须包含“气”字。2.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答题卡

             

文本框: 第I卷(共30分)(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黑色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
一 、1 [A] [B] [C] [D] 二、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第II卷 (共120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方框区域内答题,否则答题无效)
三、
11. 此 溪 若 在 山 野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而 置 州 以 来 无 人 赏 
爱 徘 徊 溪 上 为 之 怅 然
12.① 
②【 】
③ 
 
 
 
 
13.① 
② 
 
 
 









14.【 】
(3) , , 
(4) , 
四.(12分,每题3分)
15.(3分)( )
16.(3分)根本区别在于 
17.(3分)“面临的挑战”是 
18.(3分)( )
班级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_

文本框: 四、
14.【 】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
 
五、
17.【 】【 】
18. 
 
 
19. 
 
 
 
20. 
 
 
 
 
 
六. 
21.第一, 
 第二, 
22. ,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

文本框: 七、
22.
一类
60~51	二类
50~38	三类
37~25	四类
24~0	总分	评卷人
	
错别字、字数不足 减分	
 

	题	目	:	

	

	

	

	

	

	

	

	

	

	
20×10=200
	

	

	

	

	

	

	

	

	

	
20×20=400

20×30=600

20×40=800

20×50=1000

20×60=1200

零模答案:

一.1.B(A开源节流,初生牛犊;C提挈,识时务者为俊杰; D否极泰来,鞭辟入里)

2.C(扭转: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改变:(1)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2)改换,更换;置于:放在,与“让裁判”不搭配;处于:在某种地位或状态;惠及:把好处给予某人或某地;互惠:互相给予好处,一般不带宾语。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和:连接的成分,无主次之分)  

3.B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A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好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用在此句中属望文生义之误;C“引人侧目”是让人不敢从正面看,形容畏惧。这里应用“令人瞩目”或“引人注目”;D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指两人扮演好坏或正反不同的角色,并非单纯的“各司其职”的意思)  

4.D(A不合逻辑,“避免”“减少”都有否定意味;B. “50%到80%左右”表义不明。C.“电视剧……安排……感情戏”搭配不当,“为……塑造得”搭配不当。)

5.D老舍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二.6.C(“事”,在这里是动词,事奉。)

7.D(两个“之”字都是助词,都作定语标志,可以翻译为“的”。其他三项,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翻译为“在”;后一个“于”表被动。B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C项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是介词,表示凭借。)

8.B(A,省略的应该是“吾(齐威王)” C,省略的应该是“齐桓公” D,省略的应该是“百姓”)

9.C(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野人报恩,④是齐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10.D(错在“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附:文言文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谁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举行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人,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诛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三.(共23分)11. (5分)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评分标准:本题5分。8处都断对给5分,断对7处给4分,对6处得3分,对5处得2分,对3-4处得一分,对1-2处不得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附:第11题文言文译文

道州城的西面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数十步汇入营溪。溪水流经的两岸,全都是怪石,有的斜着,有的嵌入,有的盘屈着,形状多得无法描述。清清的溪流碰到怪石,洄旋、跃起、四溅又注入清流。溪流两岸都是名木异竹,绿枝低垂阴影遮蔽。

这条溪如在山野,那么作为隐居、隐退的人游赏是最合适的;如果说在人间,那么可以是城郭、闹市的最佳去处,是悠闲的雅士寻访的园林。然而设州以来,没有人欣赏、喜爱他。徘徊在溪上,为它的美景无人欣赏而遗憾。

12.①(2分)声音(笛声)、心情(情感) 

②(2分)D (迷惘哀怨的表述不准确。)

③(6分)相同点:两诗都选用了“明月”“笛声”等意象,勾画边地宁静的夜景;(2分)

不同点:高诗以“雪净”写春夜的清朗,“梅花何处落”写笛声如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洒满关山,景致别致幽美。虽有思乡之情,却哀而不伤,洋溢着盛唐诗歌乐观的情调。(2分)李诗以雪和霜来写沙月之色,给人凄冷苦寒之感,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意思对即可)(2分)

13.(8分)①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如怨如慕/余音袅袅

四.(共10分)14.D(3分,“文人起雅名”是“分茶”得名的依据,并非对“分茶”定性的依据)

15.(4分)①薛先生对“分茶”的解释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现的意思、情调不合。②薛先生认为“分茶”“点茶”属茶技艺,诗文与历史文献中无任何记载可以证明这一说法。(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6.C(3分,“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对“斗‘分茶’”的态度只是“怀疑”,且持怀疑态度的是本文作者而非《大观茶论》)

五.(共18分)

17.(4分)B  因果关系有错误。

C没有表示遗憾,恰恰是对一个中国音乐人能够对肖邦理解得如此深刻的最高褒奖。

18.(4分)“道德规范”实质上指清贫自守(安贫乐道、以清贫自傲)的人生准则(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视富贵如浮云”或“颜回安于贫困的生活”得1分)

这种道德规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础、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对即可)。(2分)

19.(6分)

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

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

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

(不一定非分3条作答,依从傅雷到傅聪的顺序作答亦可,意思答对即可。)

20(4分)

(1)一反大家对钢琴家惯常的关注点——“手”,用“钢琴家的脚”为题,视角新颖(1分),能激发阅读兴趣(1分)。

(2)写“钢琴家的脚”能自然地引出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1分),从而突出“钢琴家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稳走好”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这个标题成为全篇的“文眼”。

意思答对即可。

六.(共9分)21.(4分)第一,宣传其酒特别醇厚浓烈,吸引客人;第二,既劝量少者不贪杯,又刺激海量者多饮酒;第三,借猛虎之威劝客人留宿,提高经济效益。

22.(5分)答案示例:

生存与生活,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卑贱的人来说,活着就是生存;对高雅的人来说,活着就是生活,生存有了“人”的体味,有诸葛陋室,有兰亭之集。

叛乱与革命,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统治者来说,辛亥革命是叛乱;对人民大众来说,辛亥革命是革命,辛亥革命有了“人”的自由,辛亥革命有了临时约法,有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