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七

2014-5-11 0:11:3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七

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带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 攻(jié)  蒹(jiā)  跌跌撞撞(diē)  荦荦大端(luò)

B 染(jiàn) 扰(dāo)  人执笔(qiàn)  情度理(kuí)

C 金(yōng) 勇(piào) 抬物价(hōng)  风捉影(pǔ)

D 闻(fēi)  木(nà)  落不羁(tuò)  靖主义(suí)

2、下列词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沉缅  联袂    高潮叠起     融汇贯通

B 脉搏  渎职    故步自封     再接再厉

C 影牒  赦免    目不交接     相应成趣

D 棋枰  提挈    良晨美景     寸草春辉

3、依次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用多数人的匮乏(  )少数人的富足,是现代广告术的公开秘密。

②孤独和痛苦检验着生命的弹性,让人更(  )地感受到生命的硬度和精神的韧性。

③喝彩,本是人们对闪烁着真善美光辉的人和事的(  )

④在对待“科学”的(  )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A.凸显 真切 赞颂 观念    B.凸现 真切 赞美 概念

C.凸现 真实 赞美 概念    D.凸显 真实 赞颂 观念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面对着雄伟浩瀚、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心里有问号不是这二百三十万块石头怎样堆砌上去的,但是奇怪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竟是一座坟墓。

B.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表荒凉地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考古文物的学子神往不已。

C.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改造客改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需达到的程度。

D.有一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在走向成熟时会使市场参与者的赢利趋向平均化,因此我们知道几乎国内外所有证券市场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

5、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即使是抽象的形式美,如无标题音乐,毕加索绘画,行家加以启发,也颇能心领神会

②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不必愤世嫉俗,关键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把握

③孔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可见领悟本质的难能可贵

④容貌的妍媸并不是最当紧的事

⑤因为你已经完沉浸在精神创造的快乐之中。

⑥开拓精神世界,使其博大与富有,足以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誉人毁,了不动心

⑦通常人们总是因为看到形式美而感到心悦诚服

⑧只是对事物本质的美,还需要自身长久的思悟,才能把握一二

A. ③②④⑤⑥①⑧⑦     B. ⑦①⑧③②④⑥⑤

C. ④③⑥⑤②⑧①⑦     D. ②③④⑤①⑥⑧⑥

二、现代文(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6、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8、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 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译文】旧时的太监范养民,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东宫二太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必定将要向西逃,于是舍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译文】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宫观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无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上山隐现在云烟的上面,好像看得到。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拥有而不得实现的心愿。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注释】①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范君非方士者流也      固:本来

B.不于宫观之籍         隶:分属,属于

C.若揖让乎共间          揖让:宾主相见时谦让的样子

D.自是而东,则汾之一      曲:弯曲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出也   指从此往十五都予赵

B.乃东宫不知所          项伯乃夜马沛公军

C.后之君子登斯山         人马烧溺死甚众

D.若揖让其间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                                    

                                      

                                      

14、把文言文新闻记者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峰之左,名曰复庵。

译文:                                   

                                      

(2)范君筇右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译文:                                  

                                      

(3)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译文:                                  

                                    

四、古诗词鉴党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注释】①桂林:传说中凤凰栖居之处。②桂枝荣:即科举及第。古代称科学得中为“折桂”。

本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善用比喻,请结合全诗赏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答: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2)盖余所至,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祥山记》)

(3)            ,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4)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沈从文

①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②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月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外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伕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③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随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④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声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惟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犬骨线板压着手机的一端,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孩子们指着蚊蚋。带子成了,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⑤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犬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⑥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的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衣的前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

⑦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看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

⑧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使可以看见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⑨待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他们将听那些识字的人,念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分,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使代为照料孩子,买豆腐,米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

⑩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筐萝,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地喊出一个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11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着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

12“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13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14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怪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

15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夜里落了雪,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日作

17、请说说②段中加引号的“国家”和“妻子”两个词语的含义(4分)

(1)                 

(2)                    

18、⑤段中“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是指什么事情?请找出文中与之形成呼应的一句话(4分)

答:                                   

                                    

                                     

19、请简要分析14段中“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这是“一条寂寞的长街”,却在后文反复言说长街在各个时候的“不寂寞”,怎样理解这一点?(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作,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街》描写手法的运用

(2)简析《街》的构思物点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 文

1、【解析】A(B.jiàn—jiān  dāo—tāo C.yōng—yòng pǔ—bǔ D.nà—nè)

2、【解析】B(A缅—湎 叠—迭 汇—会 C牒—碟 接—睫 应—映 D晨—辰 辉—晖)

3、【解析】A(凸显:清楚地显露出来;凸现:清楚地呈现出来;真切:清楚确切;真实:符合客观事实的,实际存在的;赞颂:赞美并歌颂;赞美:颂扬,夸奖;观念: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印象。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概括反映。)

4、【解析】C(A“但是”改“而是”并列关系。B修饰不当,“荒凉”的移至“地表”前;“文物”移至“考古”前。D上下句语意为转折,去掉“因此”。)

5、【解析】B(文段思路:由形式美→本质美,以思悟“本质美”为议论重点。)

6、【解析】D(由“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可知,不需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7、【解析】B(“两个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8、【解析】D(“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核聚变不可能在室温下发生。)

9、【解析】D(“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核聚变的研究只能在有这一最初的理论基础后开始进行。)

10、【解析】D(曲:曲折处,变曲的地方)

11、【解析】A(A.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表修饰;以:表时间、空间的界限。B.之:动词,往,到。C.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乎:相当于“于”。)

12、【解析】A(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13、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4、(1)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始,才;克,能够;得以;结庐于西峰之左,介词结构后置。)

2 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且,将要:其,第一个为他们,第二个为自己;走,逃,跑;厥,他的。)

3)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华,华山;或,有人;以,因此)。

 

 

15、     1)起句以春草萌芽喻客心,表现了生机勃勃,希望无限;2)第3句以飞举飘扬之落花比喻客心,表现了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的漂泊。3)五、六句以仪容丰美品性高洁的凤凰,比喻欧阳秀才的才华出众;4)第八句以乌鸦喻指平庸之辈。表达了作者对欧阳秀才的赞许,既嘱其要善于交友,又勉励其勤奋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以上四个要点,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运用比喻使诗歌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了诗情画意。(1分)

16、     1)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恐美人之迟暮

(4)生人作死别

17、(1)国家:这里所谓的国家,其实是军阀政客统治集团。

2妻子 妻子儿女,代指自已的亲人、家庭。

 

18、指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期盼丈夫早日平安回家。形成呼应的话是:“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或者“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

 

19、以乐衬哀,借孩子们的不懂事,营造伤感的氛围,突出失去亲人的哀痛。

 

20、运用反衬手法,用表面的闹热、不寂寞来反衬小镇长街男人悉数被军阀抓壮丁走后,由妇女艰难维持生活维系家庭的不完整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寂寞和痛苦之情。

 

21、(1【提示】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支作描写、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烈军属和景物描写。不求面面俱到,可任意选取一二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2)【提示】本文描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时局动荡、军阀混占的大背景中,一个偏远的小城镇表面闹热内里寂寞感伤的生活状况。构思上很有特点:①由表及里,由表衬里;②以时间为线,连点成面,描述出小镇一整天的生活状况;③以点代面,通过偏远小镇的毫不起眼的日常琐碎生活场景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

七、作文